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人体胰腺大体形态的增龄变化。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东医院健康体检对象中选取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每组20~30例)7组,在此基础上再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两组,采用MRI技术观察各组胰腺的大体形态特点,分析各年龄组胰腺头、体、尾部前后径和胰腺体积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符合入选条件的研究对象共191例,其中男性96例(50.3%)、女性95例(49.7%),20~29岁组28例、30~39岁组28例、40~49岁组27例、50~59岁组26例、60~69岁组30例、70~79岁组28例和≥80岁组24例;中青年组109例、老年组82例。老年人胰腺磁共振图像的直观表现为:胰腺出现萎缩、以胰腺尾部为著,胰腺边缘不平整呈锯齿状,可见分裂样胰腺小叶分布,T1、T2加权序列可见胰腺信号不均匀,反相T1加权序列可见胰腺脂肪变性的"勾边效应",主胰管呈增粗趋势。胰腺头、体、尾前后径及体积在30~39岁达峰值,分别为(28.21±4.55)mm、(24.00±4.45)mm、(24.91±5.08)mm、(100.91±27.44)cm3,此后逐渐下降,≥80岁组分别为(18.87±3.82)mm、(15.63±3.96)mm、(13.70±3.70)mm、(43.88±10.47)cm3,降幅分别为33.10%、34.88%、45.00%、56.51%。老年组胰腺头、体、尾前后径及体积分别为(21.59±4.35)mm、(18.10±4.29)mm、(17.00±4.56)mm、(59.85±22.73)cm3,低于中青年组(26.18±4.57)mm、(22.10±4.64)mm、(22.42±4.71)mm、(90.09±25.0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2、6.19、8.10、8.71,均P<0.001)。胰腺头、体、尾部前后径及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52、-0.45、-0.56、-0.57,均P<0.001)。结论胰腺头、体、尾前后径及体积于30~39岁达峰值,此后随增龄逐渐萎缩,60岁后萎缩加剧、形态退化,主胰管呈逐渐增粗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CT值赋值法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以及基于磁共振(MR)图像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的赋值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IMRT的32例鼻咽癌患者,在其定位CT图像上勾画并统计骨骼、空腔、大脑、眼球、视神经、晶状体、腮腺、咬肌、皮肤等组织器官的群体化CT值。通过不同CT值赋值法生成伪CT:(1)CT1:对全组织整体赋予0 HU;(2)CT2:在CT1的基础上对空腔赋予群体化CT值;(3)CT3:在CT2的基础上对骨骼赋予群体化CT值;(4)CT4:在CT3的基础上对各个软组织分别赋予群体化CT值。在定位CT上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Plan0,再将Plan0分别移植到4个伪CT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得到Plan1、Plan2、Plan3和Plan4,并分别与Plan0进行剂量学比较。在定位MR图像上对各组织器官分别赋予群体化CT值并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结果鼻咽癌患者的头颈部CT图像中,骨骼群体化CT值平均为621 HU,空腔群体化CT值平均为-720 HU,其余软组织群体化CT值范围为-20~70 HU。Plan1、Plan2、Plan3、Plan4与Plan0的剂量指标差异依次减少,其中Plan4与Plan0的剂量学参数差异最小,PTV D95、PTV D99、等中心点剂量、全组织Dmean、左右眼球Dmax、左右晶状体Dmax、左右视神经Dmax、左右腮腺Dmean、左右腮腺V20、左右腮腺D50、脊髓Dmax、脑干Dmax、脑干D5差异<1%,左右腮腺V30差异<1.5%。像素点剂量分布比较,剂量分布差异>1%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空腔间隙、骨骼周边以及皮肤。基于MR图像制定的鼻咽癌IMRT计划靶区满足95%处方剂量,各危及器官的受量均在剂量限制条件内。结论将所有器官和组织分别赋予群体化CT值的赋值方法较其他方法对鼻咽癌IMRT计划剂量计算影响最小,可以基本满足临床要求,应作为基于MR图像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时的首选赋值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CT值赋值法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以及基于磁共振(MR)图像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的赋值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IMRT的32例鼻咽癌患者,在其定位CT图像上勾画并统计骨骼、空腔、大脑、眼球、视神经、晶状体、腮腺、咬肌、皮肤等组织器官的群体化CT值。通过不同CT值赋值法生成伪CT:(1)CT1:对全组织整体赋予0 HU;(2)CT2:在CT1的基础上对空腔赋予群体化CT值;(3)CT3:在CT2的基础上对骨骼赋予群体化CT值;(4)CT4:在CT3的基础上对各个软组织分别赋予群体化CT值。在定位CT上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Plan0,再将Plan0分别移植到4个伪CT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得到Plan1、Plan2、Plan3和Plan4,并分别与Plan0进行剂量学比较。在定位MR图像上对各组织器官分别赋予群体化CT值并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结果鼻咽癌患者的头颈部CT图像中,骨骼群体化CT值平均为621 HU,空腔群体化CT值平均为-720 HU,其余软组织群体化CT值范围为-20~70 HU。Plan1、Plan2、Plan3、Plan4与Plan0的剂量指标差异依次减少,其中Plan4与Plan0的剂量学参数差异最小,PTV D95、PTV D99、等中心点剂量、全组织Dmean、左右眼球Dmax、左右晶状体Dmax、左右视神经Dmax、左右腮腺Dmean、左右腮腺V20、左右腮腺D50、脊髓Dmax、脑干Dmax、脑干D5差异<1%,左右腮腺V30差异<1.5%。像素点剂量分布比较,剂量分布差异>1%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空腔间隙、骨骼周边以及皮肤。基于MR图像制定的鼻咽癌IMRT计划靶区满足95%处方剂量,各危及器官的受量均在剂量限制条件内。结论将所有器官和组织分别赋予群体化CT值的赋值方法较其他方法对鼻咽癌IMRT计划剂量计算影响最小,可以基本满足临床要求,应作为基于MR图像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时的首选赋值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评估早产儿脑部图像质量,以评估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在早产儿脑部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别在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进行颅脑成像扫描,采集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并对两组T2加权成像序列进行主观评分,对3D T1加权成像序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测量。结果主观评分显示,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图像质量与3.0 T全身磁共振评分相当,达到临床诊断需求。儿科专用磁共振图像的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灰质和白质,中脑,小脑SNR与全身磁共振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相当或优于全身磁共振;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ADC值与全身磁共振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早产儿颅脑图像的主观评分、SNR与3.0 T全身磁共振无差异,CNR相当或优于3.0 T全身磁共振,表明该新设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以宫颈癌MR图像为基础,分析不同勾画者、同一勾画者不同时间手工勾画危及器官(OARs)的稳定性,为放疗计划设计的序列选择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2016—2018年经MR-sim扫描的30例宫颈癌患者,选取共有的T1WI、T1dixonc和T2WI 3序列MR图像导入Monaco计划系统,由两位临床放疗医师独立在每个患者3个序列上分别勾画膀胱、直肠、肛管、左/右股骨头。其中一位医师在完成首次勾画工作后的一个月再次完成T1WI序列及各OARs的勾画。统计分析各OARs的相似性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和位置差异(Δx、Δy、Δz)。结果不同勾画者在T1WI、T1dixonc、T2WI序列和同一个勾画者在T1WI序列上勾画5个OARs的HD值均<2 mm;位置差异均<5 mm。不同勾画者和同一个勾画者不同时间勾画的DSC、HD及位置差异与OARs体积呈正相关性(R=0.178~0.582,P<0.05)。因肛管体积较小(7.385±1.555) cm3,DSC值均<0.7表现稍差外,其余OARs平均DSC值均>0.82。通过两两比较3个序列上不同勾画者勾画OARs的DSC、HD发现,T1WI序列直肠、左/右股骨头的DSC值、膀胱、左/右股骨头、直肠的HD值以及肛管、右股骨头Δz轴差异均优于T1dixo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6~3.604, P<0.05);T1WI序列直肠DSC值和肛管HD值较T2WI序列好(t=2.934、3.677,P<0.05);T1dixonc序列直肠DSC、肛管HD差异稍优于T2WI(t=6.806、2.130,P<0.05);T2WI序列勾画骨组织(左/右股骨头)稳定性优于T1WI、T1dixonc,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580~6.542,P<0.05)。结论基于MR图像的不同勾画者和同一勾画者不同时间勾画膀胱、直肠、股骨头稳定性较好,肛管次之。且T1WI序列OARs勾画稳定性较优于T1dixonc、T2WI。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用于评估女性乳房乳头乳晕血供特点的可行性,为乳房整形手术提供乳头乳晕的血供参考。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影像数据库中收集女性乳腺DCE-MRI图像资料,选择未发现肿物的正常乳房的DCE-MRI图像进行研究。在西门子工作站将患者乳腺DCE-MRI图像通过图像减影获取乳房血管图像,分别对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评估,结合三维MIP图像识别所有供应乳头乳晕的血管。乳头乳晕的血供被划分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上、外侧、外下、中央、上方和下方9个象限,对各个象限血管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测量血管至乳房皮肤表面投影的最大距离。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左侧与右侧乳房的乳头乳晕复合体(NAC)血供象限分布构成比。计算血管到皮肤距离的平均值、标准差及95%置信区间,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象限血管至皮肤距离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到245例患者490只女性乳房DCE-MRI图像,其中97例患者97只乳房发现有乳腺肿物,其余393只为正常乳房(97例单侧乳房、148例双侧乳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72岁,平均43.7岁。393只乳房(左侧200只、右侧193只)共发现有637条(左侧311条、右侧326条)乳头乳晕供应血管。在637条血管中,内上象限269条(42.2%),外上180条 (28.3%),内侧57条(8.9%),下方37条(5.8%),中央30条(4.7%),内下25条(3.9%),外下25条(3.9%),上方11条(1.7%),外侧3条(0.5%)。卡方检验表明左侧乳房和右侧乳房在NAC血供象限分布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6.4,P=0.602)。除中央象限血管以外,所有血管到皮肤表面投影最大距离的平均值为0.91 cm, 95%置信区间为0.86~0.96 cm。方差分析表明各象限供血血管到皮肤投影的最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P<0.001)。结论DCE-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乳头乳晕的血供来源。乳头乳晕血供主要来源于内上象限和外上象限的血管,血管在皮下约1 cm深度走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植入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后行1.5 T MRI扫描的安全性及起搏系统的稳定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行MRI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3、12个月的起搏器系统稳定性及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和电池寿命及临床不良事件。结果113例患者接受MRI扫描并按时完成各阶段随访,扫描过程中无心前区不适感、无误感知、无脉冲发生器重置、无起搏器导线脱位,除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扫描中监测到房颤外其余患者未监测到心律失常。患者心房起搏阈值、感知,心室起搏阈值、感知在MRI扫描后各随访时间点与扫描前变化无临床意义。1例患者MRI扫描后12个月发生下壁心肌梗死,心室感知幅度较基线下降50%以上,其余患者随访未发现起搏阈值增加0.5 V以上、感知下降50%以上以及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情况。心室导线阻抗MRI扫描后12个月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10±117.87)Ω对(547.76±122.00)Ω,P=0.001],随访期间无心房导线、心室导线阻抗<200 Ω或>1 500 Ω。结论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1.5 T MRI扫描时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43例,根据穿刺活检检测结果,其中无小肝癌者95例,确诊小肝癌者48例。所有疑似患者均给予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多期增强扫描平扫的检出率为68.75%(33/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2.50%(30/48),动脉期检出率为83.33%(40/48),延迟期检出率为81.25%(39/48)。高场磁共振T1加权像的检出率为72.92%(35/48),T2加权像检出率为81.25%(39/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4.58%(31/48),动脉期检出率87.50%(42/48),延迟期检出率68.75%(33/48)。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检测发现,门静脉期检出率为89.58%(43/48),动脉期为95.83%(46/48)、延迟期为83.33%(40/48)。结论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查对小肝癌均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对宫颈癌及其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1例,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RI、DCE-MRI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DCE-MRI参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61例宫颈癌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Ⅰb期11例,Ⅱa期12例,Ⅱb期23例,Ⅲa期9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采用MRI诊断出Ⅰb期8例,Ⅱa期9例,Ⅱb期20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Ⅳa期1例;采用DCE-MRI诊断出Ⅰb期10例,Ⅱa期11例,Ⅱb期23例,Ⅲa期8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DCE-MRI诊断符合率(95.08%,46/61)高于MRI(75.41%,58/61),P<0.05。与临床分期相比,DCE-MRI分期的Kappa指数为0.935(95%CI 0.805~1.066,P<0.001),高于MRI分期的0.675(95%CI 0.544~0.806,P<0.001)。Ⅲa~Ⅳa期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Ⅰb期、Ⅱa期、Ⅱb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中分化及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Ve(r=0.598)、Kep(r=0.612)、Ktrans(r=0.571)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Ve(r=-0.618)、Kep(r=-0.641)、Ktrans(r=-0.594)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诊断宫颈癌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与临床分期一致性高,且DCE-MRI定量参数和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简介:摘要笔者前期就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2020年版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成像方案进行了解读,本期将对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图像判读与后处理作进一步解读。诚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鉴于CMR检查技术和定量参数的多样性,如何保证CMR报告的规范化、全面性和准确性,对CMR的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主要针对CMR图像判读和后处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解读,并适当地讨论了图像分析的缺陷,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神经网络由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生成伪CT图像的本领,探讨伪CT用于临床放疗计划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9例同时具有计划CT和诊断MRI的脑癌患者,23例用于训练,6例用于测试。分别采用循环生成对抗网络(cycleGAN)、对比学习非配对图像转换网络(CUT)以及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网络denseCUT由MRI生成伪CT,并将伪CT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验证其用于放疗计划的可行性。结果CycleGAN、CUT和denseCUT生成的伪CT与真实CT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2.0±6.9)、(72.5±8.0)和(64.6±7.3)HU,结构相似性分别为0.91±0.01、0.91±0.01和0.93±0.01,峰值信噪比分别为(28.5±0.7)、(28.5±0.7)和(29.5±0.7)dB,放疗计划剂量计算γ通过率(2%/2 mm)分别为98.05%、97.92%、98.31%。结论denseCUT能更准确地生成伪CT,伪CT能满足调强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美国10年MRI不良事件并结合我国MRI主动召回数据,分析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美国SUS (system for uniform surveillance)数据库中发生在MRI设备、MRI专用线圈、MR波谱成像以及PET/MR的1548件不良事件;2011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的30件上报给中国的MRI、PET/MR主动召回事件。结果美国1548件MRI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过热损伤906件(58.5%)、机械损伤170件(11.0%)、铁磁性投射损伤133件(8.6%)、混杂事件109件(7.0%)、图像质量89件(5.7%)、噪音86件(5.6%)、不明原因55件(3.6%)、外周神经刺激0件(0%),其中过热损伤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不明原因348件(38.4%)、与其他导电物体接触257件(28.4%)、皮肤间接触147件(16.2%)、孔径接触97件(10.7%)、非射频相关57件(6.3%)。中国30件MRI主动召回事件类型和数量分别为氦气泄露7件(23.3%)、过热损伤6件(20.0%)、图像质量6件(20.0%)、机械损伤5件(16.7%)、磁体失超3件(10.0%)、标签3件(10.0%)。结论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对我国磁共振生产企业、临床机构和监管部门控制MRI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具有时变分析功能的动态功能连接密度(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dFCD)探究长期吸烟者全脑和半球水平脑功能网络的动态性改变。方法纳入符合DSM-Ⅳ中关于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37例长期吸烟者(长期吸烟组),以及年龄、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7名(对照组),采集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及一般人口学资料。将全脑功能连接分解为半球间和半球内功能连接,使用滑动窗口方法计算每个体素的全脑、半球间和半球内dFCD值。利用半球内和半球间的标准差进一步量化功能连接动态的时间变异性。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长期吸烟组与对照组间dFCD值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吸烟组在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全脑dFCD值升高(t=3.99、4.49)。在半球间水平比较中,长期吸烟组在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dFCD值较对照组升高(t=3.81、4.33)。在半球内水平比较中,长期吸烟组较对照组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dFCD值升高(t=4.20、4.33),与全脑和半球间dFCD值的改变有相似的模式(均高斯随机场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结论长期吸烟者左侧岛叶和左侧壳核的功能连接模式的时变性反映了它们与大脑其他区域的异常通信,揭示了半球水平功能连接异常在成瘾机制中可能的潜在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 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超声(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穿刺用于疑似淋巴瘤患儿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疑似淋巴瘤患儿276例。根据引导方法分为融合组(86例)和对照组(190例)。融合组予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取活检;对照组予彩超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取活检。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诊断率、淋巴瘤确诊率、病理类型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有80组配对成功,匹配后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的总诊断率、淋巴瘤诊断率和病理类型确诊率均高于对照组(97.50%、78.75%、96.25%比86.25%、63.75%、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72、4.393、4.196,P=0.009、0.036、0.041)。融合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结论采取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肿块穿刺可提高淋巴瘤亚型的诊断率和淋巴瘤确诊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诊断心肌挫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3~66岁[(44.2±10.9)岁]。根据临床心肌挫伤诊断标准(心肌肌钙蛋白Ⅰ>0.06 ng/ml)分为心肌挫伤组(20例)和心肌未挫伤组(22例)。患者入院后7 d内行CMR检查,24 h内行心电图(ECG)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比较两组CMR、ECG和TTE异常改变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MR、ECG和TTE对心肌挫伤诊断的效能,计算CMR、ECG和TTE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结果心肌挫伤组CMR异常15例(75%),心肌未挫伤组CMR异常2例(9%)(P<0.01);CMR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心肌水肿、缺血或出血,位于左心室12例(71%),右心室3例(18%),室间隔2例(12%)。心肌挫伤组ECG异常12例(60%),心肌未挫伤组异常7例(32%)(P>0.05)。ECG异常改变中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8例(42%),ST-T改变5例(26%),房性早搏3例(16%),束支阻滞2例(11%),频发室性早搏1例(5%)。心肌挫伤组TTE异常10例(50%),心肌未挫伤组异常9例(41%)(P>0.05)。TTE异常改变中左心舒张功能减低12例(63%),室壁运动异常7例(37%)。CMR、ECG、TTE诊断心肌挫伤的AUC分别为0.83(95%CI 0.70~0.96)、0.64(95%CI 0.47~0.81)、0.55(95%CI 0.37~0.72),灵敏度分别为75.0%、60.0%、50.0%,特异度分别为91.0%、68.2%、59.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2%、63.2%、52.6%,Youden指数分别为66.0、28.2、9.1。结论CMR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心肌挫伤,诊断效能优于ECG、TTE,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临床诊断心肌挫伤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