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SpyTag/SpyCatcher体系共价连接的效率,分析得出优化后的连接条件,为今后相关纳米颗粒疫苗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分别带有SpyTag和SpyCatcher结构的两种蛋白,摸索共价连接的反应时间、温度、缓冲体系和混合比例,采用非还原型凝胶电泳检测共价连接的效率。结果反应时间对共价连接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22.028,P<0.05),带有SpyTag和SpyCatcher结构的两种蛋白质可形成稳定的共价键,6 h后连接效率约为50%,偶联蛋白在25 ℃稳定存在至少72 h。反应温度和缓冲体系对共价连接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SpyTag和SpyCatcher结构蛋白比例为物质的量比1.0∶2.0混合。结论SpyTag/SpyCatcher共价连接体系的关键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且该体系能适用于多种温度和缓冲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谷胱甘肽(GSH)响应共价成环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自组装探针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含2-氰基-6-氨基苯并噻唑-半胱氨酸(CBT-Cys)缩合基序的多肽序列,再经点击化学反应与AIE分子偶联,构建了一种基于GSH响应共价成环的AIE自组装探针(记作探针1),同时以缺乏Cys结构的探针2为对照。测试探针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探针对GSH的特异性及响应后的粒径和结构变化,考察不同pH值、温度、探针浓度和GSH浓度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并评价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结果经GSH响应后,探针1的荧光增强约6倍,探针2的荧光增强约2倍;探针1转化为二聚体,粒径约896.1 nm,探针2缺乏成环基序,仅转化为单体,粒径约427.4 nm。在pH值为7.0、温度为37 ℃条件下,探针1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探针2。两种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均较低。结论探针1分子中的二硫键经GSH还原后,分子因失去亲水序列导致荧光开启(第1次聚集),并因含有CBT-Cys成环基序随即生成AIE二聚体(第2次聚集)。与探针2单次聚集相比,探针1实现了双重AIE效应,显著增强了荧光强度,并在生理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体内原位生成共价成环探针提供了思路,后期有望用于体内肿瘤成像与治疗。
简介:目的:关于公共卫生工作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将2021年6月-8月在我区域内的300例健康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将健康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50例健康者为没有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照组;另外150例健康者为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对比两组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健康卫生习惯的评分;再比较两组因不良知识和卫生习惯所引发疾病的病发率。结果:观察组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的评分为(83.62±5.73)分、卫生习惯的评分为(6.34±2.15)分;对照组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的评分为(63.28±8.54)分、卫生习惯评分为(4.23±2.24)分;观察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为7.33%;对照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为18.67%。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卫生习惯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引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较低,(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人们对教育知识程度的了解,还能降低不良的卫生习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非常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该篇继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与核素11C、13N和18F共价结合的放射性标记PET示踪剂的放射化学。从回旋加速器中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入手,阐述了PET示踪剂生产的全过程;之后是放射合成的自动化过程,包括相应合成的必要步骤;并最终确定了质量控制要求。
简介:摘要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中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多种禽类及野鸟的一种感染和/或疾病综合征。自1997年香港报告全球首例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病例,多种亚型AIV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事件层出不穷,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持续威胁。回顾历次禽流感感染人案例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的源头主要为携带AIV的禽类,感染途径多为"禽-人"或"禽-环境-人",感染症状因AIV致病力不同而有所差异。分子特征分析显示,当前流行于禽群中的AIV多数已发生促进跨种传播的关键变异。鉴于AIV对公共卫生的威胁性,一方面需持续开展AIV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实时监测病毒流行动态;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病毒跨宿主感染机制研究,系统阐明决定病毒跨宿主感染的关键因素,从源头防控AIV对家禽养殖业和公共卫生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