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脱细胞牛心包补片联合睑板缩短术治疗下睑麻痹性睑外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下睑麻痹性睑外翻手术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脱细胞牛心包补片的内侧于内眦韧带和睑缘内侧进行固定,补片的外侧于睑缘外侧进行固定,并且均联合应用睑板缩短术。随访6~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术后存在2 mm或以上睑裂闭合不全者4例(13.33%)。巩膜暴露程度术前为(3.12±1.23)mm,术后减少至(-0.05±0.74)mm(t=13.54,P=0.001);睑裂闭合不全术前为(6.18±1.86)mm,术后减少至(1.96±2.16)mm(t=11.68,P=0.002)。结论脱细胞牛心包补片联合睑板缩短术治疗下睑麻痹性睑外翻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时预防睑外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176例眶周软组织病损患者,男79例,女97例,年龄4~53岁,病损范围1 cm×1 cm~6 cm×10 cm。术前根据病损的部位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扩张器;一期埋置扩张器,按期注水扩张;二期将扩张皮瓣转移覆盖眶周缺损创面,切除部分包膜,并将皮瓣固定于骨膜,恢复眼睑位置与形态,预防睑外翻;术后佩戴弹力头套3~6个月进行塑形。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176例患者埋置的扩张器容积为30~400 ml, 扩张时间1~6个月,所获扩张皮瓣大小为3 cm×3 cm~6 cm×9 cm。术后随访2个月至4年,皮瓣全部成活。其中出现睑裂轻度闭合不全13例,为皮肤扩张不充分所致,未影响眼睑功能,患者拒绝再次治疗;下睑外翻8例,包括术后瘢痕挛缩5例,固定皮瓣的线结脱落1例,扩张器长期牵拉使下睑支撑组织松弛2例,其中5例行皮瓣修整术后矫正,3例未再次治疗;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缝线固定皮瓣所留凹陷在术后1~6个月内消失。结论以扩张皮瓣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小或分散扩张皮瓣的回缩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睑外翻发生,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简介:摘要探讨个性化下睑成形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效果。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句容市中医院眼科门诊诊治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52例(86眼),男29例(48眼),女23例(38眼),年龄61~88岁,平均74.3岁。分为个性化下睑成形术和传统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两组,每组26例(43眼)。术后随访18个月,两种方法比较,术后≤3个月有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8个月,个性化下睑成形术组有效率为90.70%,高于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组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性化下睑成形术矫正老年性下睑内翻,长期效果优于传统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睑板腺囊肿患者的睑板腺组织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下的形态学改变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睑板腺囊肿患者34例34眼以及无睑板腺疾病患者18例18眼分别作为睑板腺囊肿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IVCM检查,IVCM检查指标包括睑板腺开口面积、开口最短径、开口最长径、睑板腺开口附近腺管形态和睑板腺腺泡形态,分别对睑板腺囊肿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睑板腺囊肿组34眼睑板腺开口均呈不规则扩张,其中70.59%(24/34)开口处可见分泌物堆积形成的栓子,但开口边缘均平滑,睑板腺开口长径、短径和面积分别为(148.12±70.16)μm、(114.77±52.38)μm和9 239.11(5 506.96,24 111.36)μm2,较对照组的(59.35±16.78)μm、(41.98±11.77)μm和2 094.19(1 432.28,2 945.65)μm2明显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5,P<0.01;t=5.793,P<0.01;Z=8.000,P<0.01)。睑板腺囊肿组中61.76%(21/34)可见靠近睑板腺开口的腺管呈囊样结构扩张,其内伴有性状各异的分泌物积聚,扩张的腺管边缘平整,且与周边腺泡分界清晰。结论IVCM可在活体上观察睑板腺囊肿患者睑板腺形态学微观改变,睑板腺形态改变包括开口明显扩张伴栓子形成、临近开口的腺管呈囊样扩张伴分泌物积聚、边界清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睑提肌前徙在修复重睑术后宽重睑伴上睑下垂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的重睑术后宽重睑伴上睑下垂患者,在矫正宽重睑手术中,解剖复位各组织结构,并应用上睑提肌前徙矫正宽重睑患者的上睑下垂畸形。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让医生、患者和第三方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照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三方都满意为显著有效,两方满意为有效,一方满意为一般,都不满意为差。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女性95例,男性3例;年龄18~49岁,平均24.5岁。双侧宽重睑同时矫正68例,单侧宽重睑矫正30例,共行166侧上眼睑手术,其中轻度上睑下垂102侧,中度上睑下垂64侧。术后效果评价:显著有效90例,有效5例,一般3例,无效果差患者,疗效满意度为96.9%(95/98)。结论在宽重睑修复手术中,上睑提肌前徙是宽重睑修复中的重要步骤,可以有效矫正宽重睑患者的上睑下垂畸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睑外侧睑板条悬吊法在矫治中、重度医源性外眦畸形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因外眦成形术所致中、重度医源性外眦畸形患者,均行下睑外侧睑板条悬吊进行矫治。术后随访观察外眦形态、外眦角位置、睑裂大小、睑球分离等的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7例(14眼)因外眦成形术后所致中、重度医源性外眦畸形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8岁。本组7例外眦畸形完全矫正,恢复良好。患者术后获6~12个月随访,均手术效果良好,外眦形态及外眦角位置恢复正常、双侧睑裂大小对称、睑球分离改善,未发生眼睑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下睑外侧睑板条悬吊法矫治中、重度医源性外眦畸形,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上睑肌复合体腱膜下折叠治疗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对33例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提上睑肌复合体腱膜下折叠的方法进行矫治,观察分析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效果、上睑弧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31例正矫,手术效果良好,睑裂对称,上睑弧度自然;2例轻度欠矫,3个月后再次行手术矫治,效果满意。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眼睑均能自然闭合,均未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提上睑肌复合体腱膜下折叠治疗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睑术致重睑过宽的修复要点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佛山市顺德贝尔美美容医院美容外科对28例女性患者(年龄27~48岁,平均35岁)不满意重睑术后过宽的重睑宽度进行测量,宽度6.5~12.0 mm,平均8.59 mm。单纯性重睑过宽的修复方法主要是粘连松解,降低宽度。复杂性重睑过宽的修复方法包块粘连松解降低宽度,同时行脂肪移植填充或眶隔脂肪转移或上睑提肌缩短或上睑提肌腱膜前徙固定术或上睑退缩矫正术等。结果28例重睑过宽修复后,重睑宽度明显变窄,重睑自然度、对称性、上睑凹陷、角膜暴露率明显改善。26例效果满意,1例皮肤薄、弹性差、效果欠佳;1例自觉重睑偏窄,要求调宽。结论明确重睑过宽临床特征对确定手术方案、手术项目、术前与患者沟通以及咨询有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睑缘切口内固定重睑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美容整形门诊行双侧睑缘内切口重睑成形术患者47例,男5例,女42例,年龄17~32(25±4)岁。于睑缘上1~2 mm处切开皮肤,向上剥离并去除重睑线下眼轮匝肌、疏松组织、眶隔脂肪等,在重睑线上做真皮与睑板内固定缝合,并无张力间断缝合切缘皮肤。结果47例患者手术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上睑肿胀轻微,重睑弧度自然流畅,术后未出现感染、血肿、上睑下垂等并发症,且切口线未见明显瘢痕增生,重睑高度左右对称,患者较满意。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瘢痕不明显、重睑形态自然、美观等优点,可作为重睑成形术的补充术式,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组织梯度差原理在修复切开法重睑术后重睑过宽中的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双侧重睑过宽并要求修复女性患者30例(60眼,年龄20~35岁,平均30岁)用切开法进行修复。组织梯度差具体表现为重睑线上下皮肤、眼轮匝肌等软组织的厚薄差、质地差、张力差。结果满意度评估,60眼中57眼(95.0%)满意;有3眼(5.0%)不满意。其中2例患者因矫正后两侧重睑宽度不一致而实施第2次修复,修复后1例患者获得满意重睑形态,另1例实施了第3次修复后获得满意重睑形态。重睑形态评估,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重睑形态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6,P<0.01)。结论组织梯度差原理指导重睑过宽修复简单易行,效果佳,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探讨力学原理在上睑肥厚重睑成形术的效果。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苏州医疗区对60例上睑肥厚患者(男11例、女49例;年龄19~50岁)用睑板前和内眦处组织松解、去除、转位、折叠、眼轮匝肌-上睑提肌腱膜双重缝合固定的减负等方法,加强提睑板力量,去除影响重睑皱褶形成的力学因素,行上睑肥厚的重睑成形术。6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上睑肥厚均有明显改善,切口瘢痕不明显,睁闭眼形态自然,睫毛上翘,弧度流畅,效果满意。上睑肥厚重睑成形术用睑板前及内眦处组织松解、去除、转位和双重缝合的减负方法,既应用了提睑板的力学原理,又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重睑形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收治34例(66眼)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2例,女32例,年龄(26.6±7.6)岁,轻度49眼,中度17眼。均行埋没导引法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术中通过引导缝线走行于上睑提肌-米勒氏肌复合体深面,将复合体前徙缝合固定于睑板上。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的距离,方差分析法分析上睑下垂矫正效果。结果本组34例(66眼),术前、术后3、6、12个月上睑缘遮盖角膜距离分别为(3.84±0.79) mm、(1.64±0.13) mm、(1.67±0.14) mm、(1.68±0.14) mm。术后测量值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各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感染、倒睫、上睑迟滞、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结膜脱垂等其他上睑下垂手术的并发症。1例出现重睑缝线脱落,予以修复,余33例患者上睑缘高度矫正满意,形态良好,双眼对称性可,其中2例(4眼)上睑缘高度出现轻微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治轻、中度上睑下垂,操作简单,可形成稳定粘连,术后远期眼睑功能、形态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睑板腺口及睑板腺口阻塞的构结特征。方法以上海兰荷视光眼科门诊部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正常睑板腺口10例(20眼)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睑板腺口阻塞104例(208眼)作为观察对象。使用数码显微镜对正常及阻塞的睑板腺口进行拍照,再以眼前段OCT对正常睑板腺口、阻塞睑板腺口及终末导管扫描成像,并与显微镜照片进行对比。睑板腺口巨大的囊泡状阻塞,采用囊壁截除术;帽状阻塞或腺口标志不清及瘢痕化选择睑板腺针刺术或睑板腺口探通扩张术,以使其再通。结果通过显微镜和眼前段OCT扫描观察到睑板腺管开口并非直接敞开的分泌口,分泌管口前有透光的圆盘状盖膜,中央有凸出的排放嘴及排放孔,排放孔细小,容易因细胞角化等原因发生狭窄或黏连闭锁而形成泡状阻塞。疏通手术可以使其再通。结论睑板腺口具有特殊盖膜状结构、排放嘴及排放孔。排放孔细小,各种病理因素易引起膜闭形成大小颜色不同的睑板腺口囊泡状阻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轮匝肌后脂肪(ROOF)的处理在上睑臃肿重睑术的作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对76例(年龄18~58岁,平均26岁)上睑臃肿单睑女性患者进行PARK法重睑术,术中先由外向内、内窄外宽呈椭圆形剪除部分ROOF脂肪,再适度去除部分外侧的眶隔内脂肪;若有肥厚的眼轮匝肌与睑板前脂肪影响重睑形成时,可适当去除。结果术后随访7 d至24个月,5例泪腺脱垂者泪腺复位较好无复发,4例上睑下垂矫正后角膜暴露率正常,外形自然;除2例重睑变浅外,74例患者上睑臃肿均明显改善,恢复期均较短,重睑外形美观、弧度流畅,瘢痕轻微,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上睑臃肿患者导致上睑臃肿的原因综合处理,依次适度去除各处眶脂肪与肥厚的眼轮匝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