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83岁男性患者因颈椎融合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给予600 mg、1次/12 h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1次/8 h静脉滴注。3 d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继续治疗。使用2周后,患者诉口干和舌部感觉异常;18 d后出现舌部中央舌苔颜色发黑,大量饮水后不缓解,此后逐渐出现牙根变黑、义齿色素沉着。考虑为黑毛舌,与有关。停用,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12 d后患者舌苔恢复正常,口干、口渴现象消失,牙根颜色变浅。

  • 标签: 利奈唑胺 舌疾病 舌,毛苔
  • 简介:摘要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核心药物。201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发布了《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随着在临床广泛使用、临床医生对认识的提高以及研究取得更多进展,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再次组织专家对此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期对临床工作发挥指导作用。共识中包含了的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剂量、用法及化疗方案的制定、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几部分。这一版更新了的耐药机制,并根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方法对医学证据评级和进行推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尤其是发生血液毒性的状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接受治疗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尤其是发生血药毒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有效病例233例,经验性使用率为44.21%(103/233),总有效率为76.39%(178/233)。监测血药浓度的有效病例57例中,36.84%(21/57)的老年患者谷浓度偏高。单纯血小板减少15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3例、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均减少3例。发生血液毒性组[出现一定程度的血红蛋白和(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χ²=6.642,P=0.036)、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者(χ²=4.566,P=0.033)多于无血液毒性组患者(χ²=6.642,P=0.036;χ²=4.566,P=0.033),且疗程更长(P=0.041)。谷浓度与MDRD公式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MDRD)之间,无线性相关性(R=0.226,P=0.136)。结论老年患者,尤其是肾功能受损、疗程长、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者,应用治疗时出现血液毒性的风险更高。应加强老年患者肾功能的保护,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动态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利奈唑胺 毒效应 血液 肾功能不全 质子泵抑制剂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联合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开封市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30例。单一组采用治疗,联合组采用乌司他丁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水平、肺功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应激激素、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单一组(73.33%,22/30),P<0.05。治疗后,联合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最高呼气流速、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均高于单一组(P均<0.05);CPIS、APACHEⅡ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血清淀粉样蛋白A表达水平均低于单一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确切,可恢复血气水平及肺功能,减轻炎性刺激和肺部感染程度,缓解病情。

  • 标签: 肺炎 乌司他丁 利奈唑胺 肺部感染评分 血气水平 炎性因子
  • 作者: 王泽明 申阿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前耐多药结核病仍是危及儿童健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作为抗结核药物,已在成人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被推荐用于治疗儿童耐多药结核病,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因此,现基于相关研究和指南,对这些进展进行总结,阐述治疗儿童耐多药结核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其合理应用。

  • 标签: 利奈唑胺 耐多药结核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诱导血小板减少(LIT)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应用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稳态血药谷浓度(谷浓度)等数据,根据LIT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LIT组和无LIT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AP患者发生LIT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LIT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74例,男性55例,女性19例;年龄82(73,88)岁;发生LIT者25例(33.8%)。LIT组患者年龄、谷浓度高于无LIT组[88(81,92)岁比79(70,86)岁,P=0.001;(19.6±10.3)mg/L比(9.8±6.4)mg/L,P<0.001],基础血小板计数(PLT)、基础肌酐清除率(Ccr)低于无LIT组[181(162,212)×109/L比229(169,289)×109/L,P=0.025;31(19,44)ml/(min·1.73 m2)比46(27,65)ml/(min·1.73 m2),P=0.01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Ccr低(OR=0.974,95%CI:0.951~0.998,P=0.035)、谷浓度高(OR=1.156,95%CI:1.059~1.261,P=0.001)是HAP患者发生LI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AP患者发生LIT的年龄、谷浓度、基础PLT及基础Ccr折点分别为87岁(敏感度56.0%,特异度83.7%)、15.4 mg/L(敏感度64.0%,特异度87.8%)、189×109/L(敏感度67.3%,特异度68.0%)和45 ml/(min·1.73 m2)(敏感度53.1%,特异度80.0%)。以上述折点为警戒值将患者各分为2组比较其LIT发生率,结果显示年龄、谷浓度超过警戒值组和基础PLT、基础Ccr、低于和等于警戒值组LIT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相比较的另一组(均P<0.01)。结论基础Ccr、谷浓度、年龄和基础PLT是HAP患者发生LIT的危险因素,其警戒值分别为45 ml/(min·1.73 m2)、15.4 mg/L、87岁和189×109/L,对LIT的发生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抗菌药 肺炎 危险性评估 药物监测 利奈唑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使用治疗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关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湖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8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根据患者是否使用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化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进行抗结核治疗,观察两组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血液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108例,对照组81例。两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治疗组经抗结核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减少、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周围神经炎和视神经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0.4%(22/108)、47.2%(51/108)、21.3%(23/108)、20.4%(22/108)和13.9%(15/10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6%(7/81)、27.2%(22/81)、9.9%(8/81)、1.2%(1/81)和4.9%(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0、7.86、4.40、15.86、4.10,均P<0.050)。年龄≥45岁为使用后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9.25;OR=2.41,95%CI 1.09~5.35;均P<0.050],白细胞计数基线值高为使用后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8,95%CI 0.30~0.76,P=0.002)。结论使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时易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炎和视神经炎,临床上需要严密监测使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利奈唑胺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用抗感染治疗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及血脑屏障通透率,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的颅脑术后感染患者6例,静脉应用抗感染治疗。连续监测患者脑脊液及血液浓度、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及一般生命体征,分析血脑屏障通透率。结果给药前0.5 h的血清和脑脊液药物谷浓度分别为(4.65±2.72)μg/ml和(3.78±1.53)μg/ml。在开始用药后2 h,血清中的最大平均浓度为(12.53±3.79)μg/ml,而脑脊液中最大平均浓度为(5.55±2.00)μg/ml。脑脊液曲线下面积/血清曲线下面积约为45%。所有患者应用抗感染治疗后,颅内感染均得到治愈。结论具有满意的血脑屏障通透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静脉应用脑脊液浓度个体间差异大,推荐临床监测脑脊液浓度指导应用。

  • 标签: 利奈唑胺 颅内感染 脑脊液 药物浓度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从2例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4株耐药头状葡萄球菌作为临床分离株行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耐药基因cfr和23S rRNA耐药突变进行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临床分离株对、诺氟沙星、苯西林等常见抗菌药物耐药,对糖肽类、利福平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敏感;4株耐药菌全部存在23S rRNA基因突变并携带cfr基因。结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其原因与23S rRNA基因突变及携带cfr基因有关;留置深静脉导管及长期使用考虑为耐药菌株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利奈唑胺 耐药 头状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和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药浓度的达标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0年1至9月因重症肺炎经验性或目标性予抗感染治疗并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和老年患者61例(其中新生儿患者31例,老年患者30例)。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给药,分析患者血药谷浓度结果,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用SPSS 23.0和Grag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初始血药谷浓度分别为7.12(3.03,11.86)mg/L和17.81(10.26,23.78)mg/L,达标率分别为32.26%和16.67%,谷浓度>7 mg/L的比例分别为51.61%和80.0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各培养出革兰阳性菌18例和14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1.43%(10/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8.57%(11/14),28 d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和23.33%(7/3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9.35%(6/31)和50.00%(15/30)。结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下给药,新生儿及老年患者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均不高,且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能更好地指导新生儿和老年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 标签: 恶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 血药浓度 婴儿,新生 老年患者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SS)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和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情况(用药原因、用法用量、药物洗脱期等)以及SS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50例(来自46篇文献),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3~98岁49例,4岁1例;使用5-羟色胺能药物的原因为精神疾病(36例)、疼痛(8例)和帕金森病(2例)等,使用的原因为葡萄球菌属感染(24例)、肠球菌属感染(13例)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1例)等。50例患者中,先用5-羟色胺能药物再用者48例,先用再用5-羟色胺能药物者2例;44例无药物洗脱期记录,6例药物洗脱期不足。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途径为口服者40例、静脉滴注者10例;35例患者有用法用量记录,均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1、2、3、4种5-羟色胺能药物者分别为27、16、5、2例,所用药物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能药物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等。用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者27例,口服者11例,未提及用药途径者12例;49例成人患者用药频次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例患儿用药频次低于药品说明书规定。SS发生于联合用药后3 h~20 d,多在联合用药后1~5 d;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者分别为45、47、45例。停用和/或5-羟色胺能药物并接受对症治疗2 h~9 d后,43例好转,1例出现SS后因心脏骤停死亡,6例在SS症状得到控制后死于原发疾病。结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多发生在联合用药后1~5 d,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SS相似,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尚可,但严重者可致死亡。

  • 标签: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5-羟色胺 5-羟色胺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伴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伴G+球菌感染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n=46,常规抗感染治疗)和观察组(n=46,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用药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13);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用药时间分别为(7.98±1.04)d、(8.58±1.31)d,均短于对照组的(8.85±1.47)d、(9.46±2.5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2.10,P=0.001、0.01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19.57%(9/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 < 0.05)。结论应用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伴G+球菌感染,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用药时间短,安全性高。

  • 标签: 白血病 G+球菌感染 利奈唑胺 抗感染 临床疗效 体温恢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和万古霉素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complex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cSST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治疗并被确诊为MRSA引起的cSSTIs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组和万古霉素组,每组49例。组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43.25±4.90)岁,给予静脉注射,600 mg/次,2次/d,每次间隔12 h;万古霉素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43.15±5.25)岁,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根据患者体质量每次用量15 mg/kg,2次/d,每次间隔12 h。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治疗7~14 d。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抗菌治疗的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安全性。结果在停药时(使用最后一剂药物后第24 h),组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85.7%(42/49)比67.3%(33/49),P=0.032],但在随访时(停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相当[75.5%(37/49)比67.3%(33/49),P=0.371]。在停药时和随访时,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在停药时两组患者辅助性T细胞17占CD4+ T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降低(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万古霉素组患者[51.02%(25/49)比71.43%(35/49),P<0.05];组的住院时间为(7.6±0.5)d,静脉治疗时间为(5.6±0.3)d,万古霉素组分别为(8.9±0.6)d、(10.4±0.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是治疗由MRSA引起的cSSTIs的万古霉素的有效替代药物。

  • 标签: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MRSA cSSTIs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ZD)联合左氧氟沙星(LFX)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强化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强化期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LZD和LFX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分别为68.42%(26/38)、23.68%(9/3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5.028,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质分别为(30.21±4.16)×106/L、(3.65±0.32)mmol/L、(0.79±0.15)g/L,对照组分别为(54.28±6.42)×106/L、(2.18±0.21)mmol/L、(0.98±0.21)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396、23.675、4.538,均P<0.00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87.59±4.11)分、(216.94±3.9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3,P<0.001)。结论LZD联合LFX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强化期治疗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安全性高。

  • 标签: 结核,脑膜 脑膜脑炎 利奈唑胺 左氧氟沙星 药物疗法,联合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引起老年患者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的患者,该患者在长疗程、反复使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同时收集2018年12月以前国内外报道的引起以上3种严重、少见不良反应的文献,对引起以上3种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2018年12月以前应用引起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严重低血糖不良反应的病例共86例,8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8∶1.0,中位年龄64.5岁,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44例,占51.2%。发生乳酸酸中毒的57例患者合并肝脏、肾脏基础病疾病最多见,共25例(43.9%,25/57)。乳酸酸中毒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4 h~109 d,中位数值32 d,血乳酸峰值为2.6~38.1 mmol/L,中位数值13.3 mol/L。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后4 h~120 d,中位数值21 d。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药8 h~26 d,中位时间为10.3 d,血糖最低值为0.2 mmol/L。86例患者中61例(70.9%)患者好转,51例单纯发生乳酸酸中毒患者中有12例死亡,病死率为23.5%,单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和低血糖患者在及时停用和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好转。结论临床医师在对老年患者应用过程中应警惕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全血细胞减少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在使用中注意监测血糖、血乳酸和血常规变化规律,避免长疗程使用,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获益。

  • 标签: 利奈唑胺 低血糖 全血细胞减少 酸中毒,乳酸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依据双盲法,将入选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参照组行常规治疗联合万古霉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SP-D)、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参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P-A、SP-B、SP-C、SP-D、IL-6、IL-1β、TGF-β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P-A、SP-B、SP-C、SP-D、IL-6、IL-1β低于参照组,TGF-β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重症肺炎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肺表面活性蛋白,改善炎症水平。

  • 标签: 利奈唑胺 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蛋白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预测和评价、替考拉宁和达托霉素对葡萄球菌属血流感染的抗菌效果,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lood Bacterial Resistant Investig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BRICS)平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从全血标本中分离的1 847株葡萄球菌属菌株。和达托霉素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替考拉宁则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MIC。的给药方案为800 mg(1次/d)、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替考拉宁的给药方案为4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达托霉素的给药方案为4 mg·kg-1·d-1、6 mg·kg-1·d-1、8 mg·kg-1·d-1、10 mg·kg-1·d-1和12 mg·kg-1·d-1。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目标获得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和累计反应分数(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CFR≥90.0%的给药方案是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的合理选择。结果当MIC≤0.500 mg/L时,剂量为800 mg(1次/d)、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90.0%;当MIC为1.000 mg/L时,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分别为92.2%、96.6%、97.6%。4种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73.9%、83.7%、90.8%和95.3%。在MIC≤1.000 mg/L时,替考拉宁4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为100.0%;当MIC为2.000 mg/L时,替考拉宁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为100.0%。4种替考拉宁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90.8%、92.8%、93.5%和94.6%。在MIC≤0.500 mg/L时,达托霉素4 mg·kg-1·d-1、6 mg·kg-1·d-1、8 mg·kg-1·d-1、10 mg·kg-1·d-1、12 mg·kg-1·d-1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90.0%;当MIC为1.000 mg/L时,达托霉素8 mg·kg-1·d-1、10 mg·kg-1·d-1、12 mg·kg-1·d-1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分别为96.9%、100.0%和100.0%。5种达托霉素给药方案对葡萄球菌属的CFR分别为97.4%、99.2%、99.9%、100.0%和100.0%。结论针对葡萄球菌属引起的血流感染,600 mg(每12 h 1次)、替考拉宁400 mg(每12 h 1次)、达托霉素4 mg·kg-1·d-1的给药方案可达到有效的抗菌效果。

  • 标签: 葡萄球菌属 替考拉宁 达托霉素 利奈唑胺 血流感染 蒙特卡洛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