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直以来,实务界和理论界都在探索对工资做出一个普适性界定,但却忽略了这一终极命题本身之真伪,无论是挖掘本土资源或是借鉴域外经验都难有突破,甚至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劳动法当中工资随着其所处语境变化而承担着相异功能,本不具备统一界定条件,如若强行框定,势必带来适得其反效果,此乃学界对工资界定莫衷一是之根源。工资界定应摈弃盲目追求“大一统”做法、回归劳动法子模块语境本源,以其功能定位为圭臬来厘定工资概念幅宽,从其狭义、中义和广义概念中择优分而定之。

  • 标签: 工资概念界定 劳动法 工资功能定位 工资保护对象 劳动权益
  • 简介:作为一种解决有限责任公司所面临的人合性危机制度设计,股东除名规则产生既有因应公司法实践需要社会基础,也有来自有限责任公司团体性、人合性及其自治性制度支撑。我国现行《公司法》没有确立股东除名规则,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则有所规定。不过,该司法解释所规定股东除名规则存在除名事由单一、除名程序规则过于原则等问题,导致该规则发布伊始就落后于公司法实践需要并难以操作。为使该司法解释所确立股东除名规则得以发挥其固有功能,需要从除名事由的确定和除名程序设计两方面对其进行重构。

  • 标签: 股东除名 除名事由 除名程序 除名救济 重构
  • 简介:我国刑法修订以来,理论界围绕犯罪概念问题开展了激烈争论。在对多种观点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思考基础上,认为我国刑法中混合犯罪概念已远不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建议将犯罪概念分为三个阶段予以把握,即:立法上犯罪概念、司法上犯罪概念和执行上犯罪概念。

  • 标签: 犯罪概念 中国 刑法 立法 司法 执行
  • 简介:近期以来,劳动教养问题引起了法学界广泛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立法机关曾经启动了“劳动教养立法”机制,试图通过颁行“劳动教养法”,来实施对劳动教养制度重大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法治观念日渐深人人心今天,劳动教养制度在其存在正当性和合法性上正面临着越来越强烈质疑和挑战。

  • 标签: 劳动教养制度 立法机关 正当性 法学 法治观念 合法性
  • 简介: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为什么没有产生有效现代宪政制度,因为我们缺乏形成和革新制度能力。制度经常是利益斗争和调和产物;制度需要建立在一定基本共识基础上;制度构建还需要法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制度本身作用。

  • 标签: 制度建构 最高权力 利益妥协 民主参与
  • 简介:高管薪酬制度是公司法上重要制度,其制度目标在于降低公司治理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但是,传统薪酬制度建立在两个理想假定基础之上:董事能够代表公司平等地和高管谈判;高管薪酬标准可以独立于其他利益关系人薪酬而确定。这种假定和现实环境不符,导致薪酬制度不能实现其制度目标,需要从程序上和实体上进行反思和重构。

  • 标签: 高管薪酬 假定 现实困境 团队理论 重构
  • 简介:一、对中国法学反思历程功能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系列论文发表在法学界又一次掀起了对中国法学反思和批判热潮。在我看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学一直是在一种普遍反思社会文化氛围和学术思考取向下复苏、推进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悲剧各种面向和维度反思批判,几乎构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全部知识生产活动逻辑起点和理论“切口”,

  • 标签: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文化大革命” 反思与批判 社会文化氛围 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
  • 简介:违约侵权竞合主要有两类:加害给付型和违反保护义务型。在后者以及在前者违反手段义务场合,违约责任为一般过错责任,一般侵权责任相同;违反结果义务时,因产品责任等特殊侵权情形,违约侵权多数为严格责任,二者归责证明责任亦同。从损害赔偿范围看,二者均通过客观概率论配合法价值判断来限定因果关系,都允许精神损害赔偿。在诉讼时效上,无论从体系解释还是文义解释,均得不出违约和侵权二者之间存在一般性差异。另外,二者均采纳相同责任缓和规则。总体而言,违约侵权在竞合时两种责任差异极小,其竞合实益较为有限。

  • 标签: 违约 侵权 构成要件 法律效果 请求权竞合
  • 简介:如果说权力配置是法治核心,那么对权力具有深远影响法律文化也在以"看不见传承"方式影响中国法治格局。法律文化多元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法治文化标准则为这样存在设定了目标。中国历史上铸就的人治传统、礼法文化、法律工具化形成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构建传统障碍;对传统资源过分批判和抛弃及社会信仰危机弥漫社会无形中扮演了法治文化构建现实困境:面对传统障碍和现实困境,法治文化路径选择从社会主体意识整合视角出发,即从文化多元、法治意识及社会主体意识方面探究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出路。

  • 标签: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标准 困境 路径
  • 简介:在法治已成为时代潮流现代社会,对法律监督力度实际效果呼唤已日益强烈,各方面不同层次法律监督完善,既是法制建设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现代法治有力保障。在刑事诉讼领域,诸如检察机关对各诉讼阶段法律监督,已日渐突破落后传统模式,向着现代化模式迈进。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同时,还须清醒地看到尚存在问题。例如,在刑事诉讼中如何构建力度大,实际效果好刑事立案监督模式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甚至可以说这一问题在新刑事诉讼法颁行以前还是一个法制盲点。然而,这却是个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鉴于此,本文笔者试图就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立法若干问题略作反思探究。一我国刑事立实监督立法基本状况

  • 标签: 刑事立案监督 检察院 新刑事诉讼法 安机关 监督立法 检察机关
  • 简介:作为国际法一项重要制度,国家豁免具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在现代国际社会存在着豁免范围争论.随着通过,具体操作方面的争论会逐渐减少.然而,从理论上,国家豁免这种制度本身是值得诘问,随着国际法治健全,随着对国家地位和主权原则认识逐渐清晰,国家豁免制度可能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 标签: 国家豁免 理论反思 审视 发展过程 历史渊源 豁免范围
  • 简介:商个人体系内包含了多层次商个人主体形态,彼此之间存在实质共同特性层级联系,也存在明显制度区分。不同形式层次商个人制度设计不仅关涉商主体法完善,更重要是关系民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立法理念负面影响,我国现行商个人单行立法还存在诸多不合理问题。在此背景下,需要在新立法理念指导下整合、改革各单行立法,在统一制度背景下统筹完善商个人立法体系。为此,制定《商法通则》规定商个人基本共通规则是必要而且重要

  • 标签: 商主体 商个人 商事登记 层次发展理论
  • 简介:我国主流犯罪既遂理论视野下"阴谋犯"、"举动犯"、"行为犯"、"危险犯"不应成为犯罪既遂形态。事实上,我国《刑法》中犯罪既遂形态没有刑法理论描述得那样精细,分为两类:"实害结果犯"、"形式结果犯",两者共同构成我国犯罪既遂形态理论体系。其中,"实害结果犯"是以现实生活利益遭到直接侵害作为既遂标准犯罪形态,"形式结果犯"则是以非现实生活利益遭到直接侵害作为既遂标准犯罪形态。

  • 标签: 犯罪既遂形态 结果犯 犯罪成立
  • 简介:我国刑法学界虽然对犯罪构成表述各异,但其共同点就是指犯罪成立条件,因此,犯罪构成犯罪成立几乎是等同概念。但是,随着新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确定,该原则不仅具有“入罪”一面,其在“出罪”一面更应引起学界重视,特别是在我国这样有着重刑传统国家。在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基础上,针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出罪功能之欠缺,提出自己初步看法。

  • 标签: 犯罪构成 犯罪成立入罪 出罪
  • 简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成就,而诚实信用等社会价值观缺失,凸显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诚信缺失,反映在民事诉讼领域,表现得更为赤裸和刺眼。诉讼被视为当事人之间一场“你死我活”战斗,诉讼攻防技术性和胜负结果重要性被强化,当事人为了胜诉,往往置道义于不顾,不择手段以求击败对方。本应贯穿于诉讼中道德性被削弱,诉讼诚信缺失问题凸显出来。新修订《民事诉讼法》回应社会需求,终于在民事诉讼领域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并且针对恶意串通、证据突袭等不诚信诉讼行为作出了规制。∞而对于利用诉讼程序故意迟延等不诚信诉讼行为却无法规制。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诚信缺失问题 诚实信用原则 反思 求解 追问
  • 简介:旋转门条款是对公务员离职后规定期限内从业予以禁止或限制,虽然具有预防期权腐败、防止公权力剩余资源,私有化等功能,但是也影响了公务员队伍顺畅流动、侵害了公务员职业自由,其弊端不应忽视。为此,制度设计上应予以全面的利益考量平衡。《公务员法》第102条及《刑法修正案(七)》第388条第3款是我国旋转门条款发展重要成果,但是仍存在较多缺失,亟待从规范体系建设、规制限度掌控、责任和追究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旋转门条款 公务员法 离职 从业限制
  • 简介: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家证券监管机构,其职能定位历来颇多争议。在证券市场经受着巨大调整且证券市场充斥着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诸多违法行为情况下,证监会更是被广泛认为未能尽到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职责。而从证监会角度来看,则又发现其似乎确已恪尽职守,并且在对证券市场监管取向上左右为难。这种证券市场监管困境无疑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极为有害。因此,理论界有必要从以证监会为中心证券监管机构主体属性职能定位这一角度,为其变革取向进行探讨,从而使其主体定位得以合理回归,并为其职能行使提供必要指引。

  • 标签: 中国证监会 独立规制机构 职能定位 证券监管体制
  • 简介:德国调解立法所呈现出来迂回或者出路,带有明显韦伯话语中“祛魅”色彩.它科学地把握了调解逻辑架构.较好地回应了司法实践客观要求。新调解法对调解员、调解程序和解法官等以精细化法律规定,使调解内涵更加丰富和更加符码化,其运作也日趋规范化.并为市民社会所接纳和包容。在我国和谐司法建设中,应该以德国新调解法为学习范本.还原调解真实合理性面相.在功能目标定位上.凸显出回应型法中协商和调整精神底蕴,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其德性回归:也应该适时推广和完善法院外调解机制,为专业人员实施调解拓展空间,完善相关调解程序,以此提高调解效率;还应借鉴德国和解法官模式.有效地实现诉调对接.

  • 标签: 德国调解立法 调解文化 法院外调解 和解法官
  • 简介: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各地推开,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国家监察体系势在必行。历史上,监察是“整肃官吏,激浊扬清”重要手段,监察法制经过长期传承和积淀,形成了丰富吏治经验,为当前改革提供反思和借鉴。清代参照前朝职官和法制建设,在地方监察方面,除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及不定期巡按御史外,还设有督抚、按察使、道员等专职或兼职监察官员等履行监察职责,形成了一个完整“地方监察体系”。而后,由于缺乏整体性设计,清代“双轨制”[1]地方监察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失监”和“虚监”问题,负有监察职责官员“怠政溺职”,导致监察功能弱化或者向其他职能转移。

  • 标签: 监察制度 清代 借鉴 改革试点工作 监察体系 法制建设
  • 简介:支持2007年民事诉讼法再审理由修改理念是程序正义、细化有助于解决申诉难、再审理由趋同能够克服申诉难、纠错理念应彻底抛弃等。新法实施已经为实证检验立法者立法所依据假定前提提供了基础。综合实践状况以及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实体正义仍需考量并应当作为纠错理念内容之一。此外应予引人理念包括:救济当事人理念以及司法效益理念。据之,新法对再审理由修改许多成就应予肯定,有些理由需要作限定性解释,有些再审理由应当取消,有些再审理由应补充进去。

  • 标签: 民事再审 再审理由 修改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