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数字革命和互联网的到来,作品的传播方式,合作完成作品的成本和可能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对于智力成果自由(免费)分享的呼声,即从传统著作权中的"所有权利保留(allrightsreserved)"到"部分权利保留(somerightsreserved)"或者"无权利保留(norightsreserved)",这种呼声逐渐策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开源运动(OpenSourceMovement),从美国本土波及到整个世界。而开源软件,正是开源运动的产物。关于开源软件,学术界长久以来关注的两个问题是:(1)如果不是为了经济利益,是什么激励着软件开发者这投身于这样一场运动当中?(2)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二者是否可以兼容?相关的实践和理论还在发展当中,结论性的观点还难以得出,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得分析和整理,就开源软件开发者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旨在厘清不同的观点,向读者呈现研究的现状。
简介:"命案必破"由地方公安机关率先提出,得到公安部刑侦局认可后在全国推行。通过运用激励和威慑理论对"命案必破"加以分析发现,"命案必破"有助于激励公安机关优先侦破命案,强化潜在犯罪人对威慑的感知进而提高威慑的效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命案必破"会引起执法代理人新一轮道德风险,高昂的监督成本导致这一问题无法得以有效解决,但也恰恰是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这一政策没有引发灾难性后果。设定畸高的命案破案率指标将导致执法成本飙升而不具有可行性,非命案破案率也会因资源向命案侦查流动而大幅走低,追求"命案必破"总体上是无效率的。最优执行水平在边际执法成本等于边际执法收益时实现,法律的执行应当主要采用随机执法方式并在社会治安状况突然恶化的特殊情况下辅之以选择执法方式。执法错误将削弱法律的威慑效果,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发现,在错误概率相同时,错误定罪的社会成本是错误开释的两倍。而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由老年刑警而不是年轻刑警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将有效解决刑事执法错误问题。
简介:在环境法领域,如何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动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构建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激励机制的内在原因,主要源于我国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所具有的"经济人"自利属性以及现代行政过程由"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转变等现实状况。因此,为更好的调动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必须分阶段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加大环境保护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重视政府所具有的自利属性,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与方式。此外,在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之中,也必须注重对权力主体的利益引导,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运作,强化政府环境责任,促进地方政府积极的履行环保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