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抗战开始后,蒋介石骨子里最怕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共产党。自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确定了联共抗日的政策,在以后的国共合作谈判和抗战初期的国共合作抗战中,也作了一些重要让步,在实行开明政治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国内“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但历史证明,蒋介石的仇共、惧共心理是根深蒂固的。抗战后,他限制八路军的抗战区域,不许中共在敌后建立政权,要“削弱共产党力量的五分之二”。他害怕共产党借抗战之机发展,这可以说是蒋介石最大的心腹之患。这个心腹之患在抗战开始不久便迅速地发展蔓延起来了。在武汉失守前夕,中共即在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绥、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底,八路军由组建时的3万余人,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由组建时的1.2万人,发展到2.3万人。蒋介石最担心的事在日益迅猛地发展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彻底消除自己的心腹之患,蒋介石想到了“溶共”的主张。因此,自1937年底到1939年初,国共两党关于“一个大党”问题的谈判历程,无疑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篇章。而周恩来在这次谈判斗争中,挫败蒋介石的“溶共”阴谋,力保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8年...
简介: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形成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被视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益受损者,其成长过程中生存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日显严重,公益组织在响应农村留守儿童各个层次的实际需求方面能够发挥特殊作用。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展开问卷调查,通过交叉对比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安全需求有所欠缺、爱与归属的需求严重缺失、尊重的需求存在缺憾、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公益组织以其民间性、独立性为前提,结合组织性与公益性的特征,发挥专业人才投入与培养的可持续动力,立足于留守儿童群体特殊需求满足与去群体标签的介入理念,真正在物资救济、心理疏导、行为矫治过程中提高留守儿童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留守儿童社会保护,同时兼顾需求满足之救济救助,也内含着促进发展之根本目的,两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