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前吐蕃时期是指7世纪吐蕃王朝未建立之前的雅隆赞普王朝时期,始于吐蕃第一代聂赤赞普。这一时期的多康系部族人群,从历史记载看,多为氐羌系统族群。这些部落和人群分散居住,分布在几乎整个多康区的各个角落,互不统属,各领其地。这些被称为"外族"的部族与藏族先民有或多或少的族源关系,或多为系部族,跟藏族先民有种种亲缘关系。

  • 标签: 前吐蕃时期 多康藏区 部族
  • 简介:青海玉树藏族在生活习俗方面与其它地区的藏族略有不同,就其穿着而言,男性所穿皮袍,在其肩顶以领子为中心另做领架,其边呈云雷纹,藏语称“长勒”,它是用香子皮或石羊皮在皮袍护肩附加而成,领外边缘镶一寸宽的羔皮,再上镶狍子皮,立领不外翻,袖口和大襟下摆,镶四指宽的黑色缎子或布,最外边镶上氆氇或红色布料,也有镶织锦缎边的。但用各种毛料缝制的长袍下摆除镶织锦缎外,还有镶名贵的水獭皮边的,宽四至五寸,最窄的也不少于一寸半。腰束红绸缎带。

  • 标签: 领外 青海玉树 云雷纹 松耳石 半农半牧区 手抓羊肉
  • 简介:为着藏学研究的深入,必须加强对区周边和周边区的研究,理由:一、我国四川甘肃等省比西藏还要大的藏族地区,本来就属于藏学研究的范畴。周边国家锡金、不丹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部分地区,也是藏文化圈地区。那里不论过去和现在,都与我国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历史上藏族的活动范围很广,不仅在上述地区,甚至包括更广阔的中亚、东亚大舞台,都留有众多的藏族历史文化遗迹。三、我们必须了解上述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区改革开放的政策。

  • 标签: 藏学 藏区周边 周边藏区
  • 简介:《庄子》里的“遊”和“”冯宽平传统哲学把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视为语言的职能。50年代后期这种看法开始受到洁难。由奥斯汀首先提出,到60至80年代又经塞尔等人发展完善成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种言语行为,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囊括其中。...

  • 标签: 《庄子》 自由解放 言语行为理论 无何有之乡 非自然意义 心理因素
  • 简介:“音韵修辞”一词,是藏文诗学辞格“”的意译。这种修辞手法在汉两种诗文里都可以看得到,所不同的是,汉文中比较少见,而藏语诗歌中却比比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藏语的音韵修辞,就颇难产生藏文诗歌的精品;或者说,如果不熟悉这一修辞的妙用,藏文诗歌创作必将大逊其色。汉语“回文诗”、“藏头诗”、“顶真辞格”等都相当于藏文“音韵辞格”这一类型,只不过“回文诗”、“藏头诗”似有“文字游戏”之嫌,使用频率很低罢了。藏语的“音韵辞格”可分为“易作迭音修辞”()、“难作他式修

  • 标签: 汉诗 译诗 文字游戏 藏头诗 诗歌创作 诗歌翻译
  • 简介:辛亥革命前后,英、俄等国加紧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中央派驻西藏的官员逐渐分化为拥护帝制和赞成共和两个派别,其中拥护帝制者与部分藏族农奴主结合,发出"驱汉"命令,进攻拉萨等地,西藏危急形势加深。云南光复后,都督蔡锷力主滇军入,经屡次努力发兵援藏,在盐井等地取得军事胜利,但因川军阻扰等原因而撤回滇境。滇军入时间较短,中途退回,军事作用看似有限,但战略价值和历史影响值得肯定。

  • 标签: 民国 滇军 入藏 辍回
  • 简介:阐述了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 标签: 马长寿 藏彝走廊 民族研究
  • 简介:《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壹)》公布以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经过整理者和学者们的积极努力,解决了很多问题,但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程寤》简8的"思"应释为"畏",《尹至》、《祭公》等的从屮从亡的字应是"丧"。

  • 标签: 清华简 考释 古文字
  • 简介:首先受到清军攻击的是居住在碾伯所(西宁之东,今乐都)东南、巴暖(西宁东南)一带的扎锡敦多卜所属部众<54>。他们被指控协助罗卜丹津叛乱(仅有5人),杀害了清朝于总及所属兵丁19名。镇海堡等处的战斗结束后,年羹尧于11月21日派黄喜林扫荡这一带的村庄。据黄喜林自己报称,从22日到26日5天之间,“共杀贼六百余名,烧毁房屋一百五十多所,烧死杀伤者无算。”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追究参加叛乱的责任,倒不如说是青朝对杀死千总一事的明显报复。

  • 标签: 罗卜藏丹津叛乱 年羹尧 镇海堡 岳钟琪 阿喇布坦 达赖巴图尔
  • 简介:内地会传教士连福川集其在青海区20余年之布道经历,著成《生锈的铰链:青海区的门户初开》一书,从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文诸角度,尤以深厚的地理学涵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近代青海区的社会概貌。虽然连福川运笔不免有其偏颇之处,但重读其文字,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近代基督教在青海区布道之历史,增进对近代青海区社会的认识,亦可在对青海区自然与人文社会影像的认识的再认识、理解的再理解中,窥知在传教士将西方的知识和观念带到东方的过程中,因文化和族际差异产生的交流与碰撞。

  • 标签: 连福川 《生锈的铰链》 青海藏区
  • 简介:考古发现表明,从旧石器时期到吐蕃时期,西藏文化与祖国内地文化的交流是明显的。从唐蕃关系、宋代与六谷部及厮关系看,汉友好往来是主流。元代招服吐蕃,实现了中华民族大统一。汉关系自古以来是不可分割的。

  • 标签: 汉藏关系 历史发展 友好往来 统一
  • 简介:文章对四川区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分析和揭示了四川区城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形成途径,并总结了其与汉区不同的特点:古代城镇兴起较早但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具有非经济性特点.

  • 标签: 四川藏区 城镇化 历史进程 特点
  • 简介:研究四川区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土面积辽阔的四川区,县城经济在区域开发中处于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受自然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四川区县域在经济结构、运行、功能等方面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从四川区县域的实际出发,来总结区县域的发展经验,探索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区经济研究和经济开发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藏区 县域经济 若尔盖 白玉县 农牧业 对策措施
  • 简介:大慈法王释迦益西是宗喀巴大师主要的弟子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一代高僧。明永乐六年,明成祖派遣金字使者携厚礼邀请宗喀巴大师到南京,但因宗喀巴大师有拉萨祈愿大法会、修建甘丹寺等要事在身而婉言谢绝。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又派遣以侯显为首的使团入邀请宗喀巴大师入京,宗喀巴大师仍然未能成行,只好派其弟子释迦益西进京。释迦益西进京后,受到明成祖的极大赏识,封以大慈法王的称号,并赐予大量财物。返之后,释迦益西便以个人的威信和名望,以及明皇所赐予的财物,建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寺院——色拉寺。本文通过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两次应召进京受封的时代背景,历史原由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明代的治政策和汉关系。

  • 标签: 释迦益西 进京受封 治藏政策 汉藏关系
  • 简介:四川藏族地区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全国第二大区,区人口135万。主要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地。自1998起,四川区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但是,由于四川区生态的特殊地位,单靠国家或者四川区人民的努力来维护其地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生态补偿来共同实现。本文重点以甘孜、阿坝州区为例,力图分析生态补偿对该区域的必要性与对策措施,说明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措施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而保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使生态经济系统转入良性循环。

  • 标签: 四川藏区 生态问题 生态补偿 政策补偿 法律补偿
  • 简介:再论藏族文化传统与区现代社会星全成1993年,笔者曾以“藏族文化传统与区现代社会”为题,就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藏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具体现象进行了专门研讨①。但是,限于篇幅,再加上当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尚不够明了,因而许多问题未能论及。现将...

  • 标签: 藏族文化 藏民族 地域观念 知识观念 青藏高原 藏区现代化
  • 简介:以川公路和鲁朗社区为例,基于田野调查以探讨旅游语境中道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分析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边缘地区如何借助道路变迁卷入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借此寻找偏远社区去边缘化的基本逻辑。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川公路实现了意义转变和功能重构,道路与社区的关系因而引申为景观空间乃至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社区被纳入道路旅游空间,实现旅游联结,推动社区从被动卷入向主动参与、从单向发展向多元现代化的转变。鲁朗社区也依托重要道路而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中并构建政治联结,边缘社区借助川公路而实现'旅游中心化'及去边缘化。

  • 标签: 道路人类学 川藏公路 鲁朗 旅游中心化
  • 简介:汉友好关系,具有历史的优良传统。今天的藏汉友好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经受了考验的。然而当今的藏汉友好关系,远非昔日可比,它较之既往要宽广得多、丰富得多、深厚得多。珍惜、发展、加强这种关系,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藏汉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的状况,有个比较清醒的切合实际的认识、反思和估计,总结其经验教训,并使之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 标签: 藏汉 祖国统一 民族干部 民族关系 兄弟民族 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