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热贡唐艺术脞说胡青华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材料,佛教艺术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它起初的形式是非人格化的,佛并不是以人体的形式出现。而是用某些象征物来代替。如一座印度塔,它用于珍藏佛的遗物,象征着佛的真体;一个法轮,一棵菩提树,它们都象征着...

  • 标签: 唐卡艺术 艺术特色 唐卡画 热贡 十二指 佛教美术
  • 简介:<正>尊重与要求相统一是苏联早期著名教育家安·谢·马连柯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对于人的科学理解和正确态度。尊重与要求实现统一的过程就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逐步成长、发展的过程,用“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人的价值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马连柯在《我的第一位导师》这篇纪念高尔基的文章中,回顾了他在十月革命后开始探寻建立新的苏维埃教育学的道路时在思想和感情上所受到的高尔基的深刻教诲。他说:“肯定人的价值,洗清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的身上遗留下的污秽,帮助人站立起来——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所教导我们的一切。”笔者认为,这显然也是马连柯教育理论实践所追求的目标。肯定人的价值,通过教育提高人的价值,帮助人站立起来,这就是他的尊重与要求相统一原则的实质内容。为了深刻理解这一原则,有必要运用“价值论”的观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分析。

  • 标签: 马卡连柯 人的价值 札记 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体系 受教育者
  • 简介:首先受到清军攻击的是居住在碾伯所(西宁之东,今乐都)东南、巴暖(西宁东南)一带的扎锡敦多卜所属部众<54>。他们被指控协助卜藏丹津叛乱(仅有5人),杀害了清朝于总及所属兵丁19名。镇海堡等处的战斗结束后,年羹尧于11月21日派黄喜林扫荡这一带的村庄。据黄喜林自己报称,从22日到26日5天之间,“共杀贼六百余名,烧毁房屋一百五十多所,烧死杀伤者无算。”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追究参加叛乱的责任,倒不如说是青朝对杀死千总一事的明显报复。

  • 标签: 罗卜藏丹津叛乱 年羹尧 镇海堡 岳钟琪 阿喇布坦 达赖巴图尔
  • 简介: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俗”。“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纵观清朝青海蒙古各部的历史发展脉络,因为雍正元年(1723)所发生的b藏丹津反清事件而出现重大的转折性改变。这次事件在蒙古族历史、青海历史以及西北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很多论著都曾对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起始与失败原因进行过深入的考证和分析,但仍有一些重要因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的家族渊源来重新解读此事件。

  • 标签: 固始汗家族 罗卜藏丹津 反清 性质 影响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河村傣族从坝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神仙"是一个包括"神人""仙人""神仙信仰"以及"道教神仙信仰"等多个子命题的复合范畴,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民间性和原生态的内容。近百来,"神仙"研究已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并呈现出以中国大陆、台港日、欧美为中心的三大范式。大陆"神仙"研究偏重史的建设,虽然渐成系统和规模,但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仍待提升;台湾、香港和日本则遥相呼应,于神仙思想与信仰方面颇为用力,各有突破;至于欧美等国则倾向于个案分析与方法理论的实践,在神仙文学、神仙观念方面尤有可观。从近百的研究历史可知,未来的"神仙"研究应着眼于其作为复合观念的特殊属性,在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深入发掘其多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神仙 综述 道教 信仰
  • 简介:依据大量散见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将中国百乡土教材的发端、演变脉络总结为三个时期五次高峰期,认为中国乡土教材源于舶来成于传统;伴随于乡土教育运动;适应于教育改革运动,普及面广而作用为补充;存在着有发展空间无实施保证、体系上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内容相对脱节、其功能作用或被夸大或被忽视、缺乏相应的师资、相应理论建设不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总结等局限。

  • 标签: 乡土教材 百年演变 述评
  • 简介:新中国60来民族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标签: 新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
  • 简介:50代韩国的土地改革金喜成一、土地改革的性质19503月韩国实行的土地改革,在韩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基本上形成了今日韩国农业生产关系。因此要确定今日耕地面积35%的租们制度的经济制度性质,就要评价土地改革改变了什么和维持了什么。土地改革首先...

  • 标签: 韩国 土地改革 20世纪50年代 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 简介:人们面对干旱的反应能力是人类学界值得关注的问题。肯尼亚西北部的图尔纳牧民对干旱极为熟悉。麦凯布认为,在图尔纳人的观念中,干旱是他们参与的生态系统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图尔纳人对干旱爆发的反应深嵌于他们的生活和生态系统中,并且涉及一系列他们在经济和社会组织方面深思熟虑和久经考验的对应策略。灾害的地方应对是灾难研究与人类学地方性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图尔卡纳 干旱 地方性知识 灾难研究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 标签: 因俗而治 民族政权 南凉王国 匈奴族 多民族国家 秦、汉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