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礼仪之争,是中西交往史上由在华西方传教士挑起的一场关于中国祀孔祭祖礼仪问题的大争论。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华耶稣会内部就能否用“上帝”与“天”称呼基督真神发生争论开始,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颁布《自上主圣意)通谕对礼仪之争作出最终裁决即”不准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为止,这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中西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清政府全面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 标签: 福建 中国 基督教 历史发展 礼仪制度 传统文化
  • 简介:张志新在2008年1月27日《新京报》上发表文章《美国大选中的宗教之争》。作者首先回顾了美国历史上历次大选中的宗教因素,如1960年,肯尼迪为参选总统被迫表白自己的天主教背景不会影响到政教分离原则。本次美国大选,共和党内初选赫卡比与罗姆尼对总统候选人的竞争,首先则表现为基督教与摩门教的对决。作者认为,罗一赫之争凸显出美国社会中信仰多元化诉求与基督教复兴的冲突。

  • 标签: 美国历史 宗教因素 大选 总统候选人 政教分离原则 《新京报》
  • 简介:天台宗与华严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个以教立宗的宗派。智颤在四教判释中判《华严经》为“高山顿说”、“圆教兼别”,体现出他诸经并尊的融合思路。法藏判《法华经》为“三乘教”、“逐机末教”、“同教一乘”,反映出他为本宗宗经而与天台宗争锋的思想倾向。澄观以《华严》为“顿顿”而《法华》为“渐顿”,湛然判《华严》为迹门“兼权”而《法华》为“超八”之教。天台山家与山外还就《起信论》的判释及法藏的《义记》展开了争论。两家的判教之争最终确立了中国佛教两大教宗并峙的局面。

  • 标签: 天台宗 华严宗 佛教 法藏
  • 简介:1.导言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RitesControversy)是17-18世纪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论争。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切实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理解教义所造成的巨大障碍,从而开始刻苦研习中国经典,制订了"易佛补儒"的传教策略,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来论证

  • 标签: 中国礼仪之争 诠释学 利玛窦 在华传教 RICCI 中国经典
  • 简介:基督新教在翻译圣经时就God等一些译名发生过旷日持久的激烈辩论。本文在对这一争执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它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笔者以为译名不仅是一个语言与翻译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基督教如何借用中国文化资源的问题。

  • 标签: 新教 译名 传教士
  • 简介:1859年11月,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公开发表生物进化理论。这在英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宗教界立时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不乏其人,反对者更众,俨然形成两大对立阵营。1860年生物学家赫胥黎和牛津教区主教威尔伯福斯围绕进化论和神创论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史称"牛津

  • 标签: 神创论 生物进化理论 《物种起源》 宗教与科学 威尔伯 基督宗教
  • 简介: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除刘方济各外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100多年。

  • 标签: 天主教 梵蒂冈 “封圣”活动 中国 宗教政策 政治图谋
  • 简介:这一次很高兴能够在十几年之后有机会再到贵校访问;得到贵校多方面的款待,我们十分感谢。今天又能够在这儿讲演,更觉得非常荣幸。身为信徒,我是跟随耶稣基督的;作为教师,我最欣赏苏格拉底,把他当作模范。今天特选了这个题目,与各位同道,分享个人对苏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耶稣基督 知识 对话录 教学方法
  • 简介:对平井俊荣《关于法华文句成立的研究》中提出隋智额《法华文句》中的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的“四种释”,是依据吉藏《法华玄论》和《法华义疏》而成立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并进行论证,认为《法华文句》的四种释并非完全脱胎于吉藏。

  • 标签: 《法华文句》 《维摩经文疏》 智颉 吉藏 四种释 无生观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综观印光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声望和地位.是与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深渊博的佛学以及卓越超群的佛法修持成就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对弟子们施教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得以确立和体现出来的。

  • 标签: 印光大师 教育方法 中国近现代 道德品格 施教过程 佛教史
  • 简介: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佛经翻译史上作出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其翻译问题做些探讨。其一,翻译中的文与质的关系,侧重为何?翻译中的译场译与讲,传播效果为何?其二,谈谈他的佛经翻译理念与实践对我们今天宗教经典翻译与传播的启示意义。

  • 标签: 鸠摩罗什 佛经翻译 翻译方法 译场
  • 简介: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佛教中观 思想方法 惠能 佛性论 中观思想
  • 简介:中国基督教异端的实质是汉语言文化区域内,旧有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转向基督教为载体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事件。此一事件本身迫使这种以儒家文化和中国民间迷信相混合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必须借助基督教的规范文本——《圣经》。但是,由于《圣经》这一独立的真理体系其本质完全区别于中国基督教异端的思想,加之《圣经》的真理系统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超稳定性,如何把《圣经》本文转述为异端话语是中国异端在释经活动中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释经 圣经 异端 意识形态 方法论
  • 简介:基督教义中有关“成圣”的思想及其方法是指导基督徒意识形态的基本要素。“成圣”与终极关怀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新旧约圣经有关成圣的内容及多位有重要影响的神学家的观点,从而总结出基督教成圣的思想及成圣方法,继而找出基督教关于人生终极关怀(成圣)的路向。

  • 标签: 基督教 成圣 终极关怀
  • 简介:传教士译者研究是传教士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梳理传教士译者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指出翻译研究视域下的传教士译者研究不宜流于历史知识的记录和人物的介绍,也不宜局限于旧有的研究范式,而应根据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演变,面对材料中的研究问题,尝试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探寻研究对象与历史脉络的关系,突出翻译史研究多语言、多文化、多学科的特点,同时也为传教士译者研究赋予新的意义。

  • 标签: 翻译史 研究方法 传教士译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