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知道一项行动从来不只是知道行动所寓于其中物理事件,而且意味着知道行动意义或意向性内涵。对于他人行动,我们需要通过观察而知道其意义;对于自己行动,我们则直接地、不由观察而得知其意义,因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意图。

  • 标签: 自我知识 图表 意向性 意义 他人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中有关山林资源问题,分四个方面:(1)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认识;(2)树木生态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正确认识和防止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扩大严林彪一、什么是界定两极分化客观依据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出现持续扩大倾向,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有人把这种持续扩大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现象,看作是两极分化一种表现;但也有人认为目前虽然存在收入...

  • 标签: 收入差距 贫富差距 贫富两极分化 正确认识 占有生产资料 物质生产资料
  • 简介:阶级意识自我意识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转化是一个觉悟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核心问题。全文基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转捩点,凸显了人们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关键角色。

  • 标签: 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社会冲突
  • 简介:<正>严复以其在甲午至辛亥期间数篇政论及西学译著名世,其中尤以《天演论》翻译最为著名.时当甲午新败,举国震惊,严复说:“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情,而人人以开瀹民智为不可已.”(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页).穷则思变,严子几道(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时改名宗光,字又陵;1897年,严又陵从英国返国,改名复,字几道)以其兼通中西深厚学力,率先向清末变迁中中国社会、学术、政治各方面,以中西比较眼光,发出猛烈批评.

  • 标签: 严复 《老子》 《庄子》 老庄哲学 “超越” “内在超越”
  • 简介: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能量密集化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自身限制,但人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 标签: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 简介: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客观存在“原型”事物反映,而反映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礼学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伦序安排认为其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不紊”?清儒太庙昭穆认识与其整个宗法制度理解密不可分。宗庙昭穆之常为父子相继,昭穆之变则会出现“以弟后兄”“以孙后祖”情况。本文正是希望在这一常一变之间梳理出清儒对于昭穆制度认识,这也将有助辨明清儒“大礼议非礼”一说礼学基础。

  • 标签: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 简介:从不同视角、观点出发来分析、观察工程,会有不同图景和认识。人们不仅需要从要素观点认识工程,更需要认识和把握工程“本根”,研究工程本体论问题。工程本体论认为不能把工程看作科学或技术衍生物、派生物或依存物,工程其不可否认作为“本体”地位。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现实地塑造了自然面貌、人和自然关系,现实地塑造了人类生活世界和人本身。工程本体论不同于自然本体论,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是人类目的改变自然活动;它也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神学本体论,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的人本性质而否定了那种神学本体论观念。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工程活动 自然本体论 神学本体论 “本体” 生活世界
  • 简介:<正>关于孟子认识评价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志们。一、“良知”、“良能”先验论人认识是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 标签: 孟子 认识论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理论 感性认识
  • 简介:<正>《孔子研究》编辑部提出在学术界开展“心性之学”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这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现实意义。要正确开展“心性之学”讨论与研究,首先就必须重新认识与评价“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心性之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性之学”深入研究,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注意

  • 标签: 心性之学 学术界 太极 圣人 宇宙 重新认识
  • 简介:“道德自我”是唐君毅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现代重建核心概念。唐君毅提出此一概念内在理路是,以道德自我来重新树立传统心性观念权威,进而从道德形上学根源方面重建现代中国道德体系。“中体西用论”与“泛道德主义”道德自我学说批评虽然道出了其面临困境,但是从道德奠基理论看,道德自我作为超验根源对于儒家道德原则论证,是传统道德理论在现代社会新发展。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自我 道德奠基
  • 简介: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及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哲学思想,使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 标签: 认识真理性 检验标准 行为效果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实践
  • 简介:法治核心理念,一是政府权力约束和限制,二是人民权利维护和保障.法治是政府存在和运行重要依据,政府亦是践行法治精神,实现社会法治重要运行载体.法治与政府结合要求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遵循着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为人民服务价值原则.在现实中,法律和制度制定、颁布和实施常会受到不同利益主体影响,使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陷入良法与恶法、现实法与自然法两难抉择困境.而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明辨政府行政行为合法性和正义性,是法治国家哲学基础.

  • 标签: 政府法治 行政行为 价值意蕴 合法性 正义性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罗(DonaldJ.Munro)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论中自然平等观念和道德典范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论中事实与价值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人性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罗着重分析了'帝国式探索方式'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
  • 简介:宪法解释制度是宪法学又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宪法体制中,宪法解释涵义限制使用是讨论宪法解释制度前提。宪法解释在我国宪法体制中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条文解答,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机关均无此种权力。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权在实践中长期处于搁置状态。因此,我国宪法解释制度合理构建既要在现实层面立足于宪法规定,完善宪法解释制度具体环节,又要在理想层面将宪法解释权与违宪审查权统一作为宪法解释制度发展未来目标。

  • 标签: 宪法解释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 中国 宪法学 合理构建
  • 简介:在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智慧和名称讨论,一直是国内外柏拉图研究领域热点与难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柏拉图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积累,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古典学在国内学界兴起,关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论题与讨论域日渐深入与精专。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智慧” 知识 语言 古希腊哲学 中国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