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典命题逻辑的函数完备性定理是说,每一个真值函数都可以用古典命题逻辑中标准的逻辑常项来定义。由此,我们可以说古典命题逻辑就是真值函数的逻辑。但是,对于作为现代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阶逻辑,我们却没有类似的结果。塔尔斯基在1966年为逻辑概念提出了一条标准,即“塔尔斯基论题”。塔尔斯基论题的精神来自于19世纪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关于几何的“厄尔兰根规划”,这个规划对几何理论提供了一个系统划分。在塔尔斯基论题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为一阶逻辑的函数完备性提出一个初步的研究结果。
简介: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
简介:罗洪先是江右王门中的重要一员。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尝自称与聂豹(双江)“如一手足”(《念庵集》卷十七,《祭双江公归窆文》),并表示自己与双江的思想“不谋而诺”(同上,《祭聂双江公入殓文》),故而后人将罗、聂二氏相提并论,以为同属于王门“归寂派”。
简介: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理论中,一些见解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积极意义,不容低估.就其的缺陷而言,除了完全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根本的局限性以外,尚有两个较重大的缺陷值得我们深入把握.
简介: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伯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伯林的自由观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观基础之上形成的。
简介:一般说来,海德格尔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他喜欢谈论深奥莫测的存在(Sein)、此在(Dasein)等基本问题。这种印象经常使人对他的哲学望而却步。其实,海德格尔也常常谈论很具体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理由律等时代问题,从而抒发出他的时代感受。甚至可以说,他的时代感能够激发人进一步去探讨他到底想在哲学上主张什么。
简介:6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涌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慎、李鹏程、周晓亮、杨深、尚杰、王齐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发言。丹麦文化中心麦瑟施密特(ErieMesserschmidt)先生,“文集”主要译者之一、丹麦籍华人京不特先生也先后发言。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道尔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简介:虽然麦金太尔被视为当代社群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但他本人却极力否认自己是社群主义者。这种否认源于他与其他社群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为了标示这种区别,我们不妨把麦金太尔的政治哲学称为“小社群主义”。这种“小社群主义”建立在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而小共同体(邻里、村镇或农场)区别于大共同体(现代的都市和国家);这种小共同体既是实践共同体,也是道德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
简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少追问何谓时间及其存在方式,对于与人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的关系来说,时间只是一个衡量人的历史延续的工具。但究竟什么是本真的时间?考察它的维度应是什么?它归属谁以及以何种方式归属?这是海德格尔沉思“时间”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
简介:内在与超越,两个问题,其实所要解决的乃是一个如何超越的问题。海德格尔与牟宗三的两种超越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理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人若运用逻辑,就很可能忘却自己的存在,生活应有孔颜之乐。人的生存是世界性的存在,人既是有限的存在者,又是有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者)。此外,两种不同地域的超越,却走上了同一的主客不分的东方式的思维模式,这亦证明了中国文化无限的生命力。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潜隐外化、互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简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关于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有助于我们达到对“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转向出来。马克思是通过穿越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从而达到这一转向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简介:<正>一、引言一个人怎样才能理解他(她)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怎样使他的理解达到一种真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本性攸关的两个生存性问题,东西方都有相当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它们;然而,这两个问题在今日更有新意,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因为,哲学家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滋养和培育他们心灵的那些思维习惯和传统往往又成为他们的桎梏。因而,人们在洞察和思索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时,需学会使自己首先摆脱束缚。海德格尔以下的疑虑与上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简介: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的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产物,译本具有明显的《圣经》色彩。
简介: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观念的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入侵的压力有关.
简介:5月5日是丹麦哲学家、神学家、作家、社会批评家克尔凯郭尔(SфgrenKierkegaard,1813—1855)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SKC)策划举办了纪念克尔凯郭尔诞辰200周年学术年——“克尔凯郭尔2013”(SK2013)活动,主题为“克尔凯郭尔和存在主义的挑战”。此次活动历时一年半,分丹麦国内和丹麦国外两个部分,形式多样,包括学术课程、会议讲座、狂欢节、展览、音乐会、城市徒步、邮票发行、电影节等活动。
简介:3月18日在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总部举行签字揭牌仪式。埃尔兰根一纽伦堡大学校长格吕斯克(Karl-DieterGrtiske)教授、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中心暨汉学系主任朗宓榭(MichaelLackner)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等代表各自学校,签署了双方互设分支机构协议书,并互换了学术分部标牌。
塔尔斯基论题
上海简“怀尔明德”探析
罗洪先的儒学思想及其生命精神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密尔与伯林自由观对勘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的沉思
纪念克尔凯郭尔诞辰200周年暨《克尔凯郭尔文集》(中文版)新书出版座谈会
经验与概念:麦克道尔与塞拉斯哲学研讨会
“小社群主义”:麦金太尔社群主义研究
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观”及其意义
海德格尔与牟宗三的内在与超越简析
格义比附、潜隐外化、互镜创新——论中西对话三阶段
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孔子、海德格尔、《易经》:对人的存在之真理性的比较探索
明清西方传教士对《易经》的适应性解读与英译——以麦格基译本为例
原始儒学中礼观念神圣性价值的起源——从郝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说起
纪念克尔凯郭尔诞辰200周年学术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与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中心暨汉学系互设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