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汉石经《论语》属于《鲁论》系统。通过对《隶释》残字的梳理以及石经与今本《论语》文字的对勘,可进一步证明汉石经《论语》确为《鲁论》。汉石经《论语》用字并非全为正字,虚字的增减与今本差别较大。

  • 标签: 汉石经 《论语》 《鲁论》
  • 简介:《象传》性质新探刘保贞引言在今本《周易》中,《象》传又分《大象》《小象》两部分,分别系于卦辞爻辞之下。这种形式首先是由郑玄改定的,《象》传的原貌并不这样,而是独立成篇的。《三国志·魏志》记载:“高贵乡公问淳于俊曰:‘孔子作《彖》《象》传,郑玄作注...

  • 标签: 卦象 卦序 大象 “象” 《月令》 六十四卦
  • 简介:《七略》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六分法的体系框架来看,称之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七略》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基本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七略》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七略》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其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术界对《七略》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澄清的必要。

  • 标签: 《七略》 刘向 刘歆 学术史 目录学
  • 简介:郑玄是汉代重要的《论语》注家之一。有关郑注的性质,文献记载不太一致。通过郑注异文资料的详尽比勘可以看出,郑注是杂糅汉代三种《论语》而成的,并不单纯属于某一《论》。郑玄的注释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注重礼仪制度的诠释,注重交代孔子言行发生的具体背景,同汉代其他《论语》注相比,更有助于再现历史上的孔子形象。

  • 标签: 《论语》郑注 性质 义理阐发 以礼注经 孔子形象
  • 简介:《易传》与道家哲学有共同的文化母体,其易本体曾经也是混沌,也可以从象与精两方面去认识,但二者旨趣迥异,道家讲复返,《易传》讲解析。《易传》在建构其哲学的过程中,确曾运用了道家的一些概念,如大恒、得一,但最终这些概念都被放弃,原因在于这些概念不能满足易哲学重解析的内在需求,容易与道家哲学混淆。《易传》的学派属性仍当以传统儒家说为优,只是其成立有一个过程。

  • 标签: 《易传》 学派归属 儒家 道家 易本体
  • 简介: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 标签: 陈庄城址 社祭 城址性质 别都辅都
  • 简介: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发现的《论语》最古抄本。在将其与《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对勘的基本上,我们认为:此本不仅与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在.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从与熹平平石经比勘的结果看,它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不同的师传家法,此本原本残缺,后来曾据别本补抄。

  • 标签: 汉简本论语 鲁论语 郑注本 熹平石经 张侯论
  • 简介:最近公布的清华简《厚父》,学界基本认同其为《尚书》类文献,但有《夏书》说、《商书》说、《周书》说,通过分析三说,判断《厚父》可能是源于创作于商初的"语"体档案,是商汤灭夏后,访夏王室贵族厚父,借鉴夏代贤王恭明德事迹,以史为鉴的产物。商汤与厚父的对话,经商代史官记录整理成为商代典册,在商代官学教育中传习而得以保存,成为《商书》的一篇。经历商周王朝鼎革,周对包括《厚父》在内的商代典册档案进行整理,因其载有夏代贤王明德事迹,具有较强的史鉴意义而得以继续流传于世。至战国中后期,《厚父》依然存世,见引于《孟子·梁惠王下》,而清华简《厚父》则可能是战国时流传于楚地的《商书》抄本。《厚父》对于判断《商书》时代、证明夏王朝存在性意义重大。

  • 标签: 清华简 《厚父》 《商书》 创作时代
  • 简介: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滞纳金的概念及法律性质等具体问题均未予以明确规定,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澄清,以致不管是立法上还是实践中,滞纳金均存在混乱、争议以及矛盾的状况。本文拟从滞纳金内涵的追溯以及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及剖析入手,对滞纳金的法律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滞纳金 执行罚 损害赔偿 行政处罚
  • 简介:先民信奉的术数有天启与人为之别。天启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天垂象,示吉凶”,人为则是以卜筮“决嫌疑,定犹豫”。龟卜繁难,筮占简易。殷人尚卜与周人用筮,实为不同民族的稽疑习惯。周人受封于商,殷周始有文化往来,而周人迁岐之后,殷人之龟卜乃行于周邦,但周人仍以筮占为主。周朝开国立基,依其传统的稽疑之法编纂筮书,称之为《易》,其命名之朔,正是着眼于龟卜的繁难与筮占的简易。而《周易》卦爻辞乃旧有之象占、星占及筮占甚至龟卜之辞的鸠合与改编,具有相当程度的加工与润色。六十四卦卦画符号的原初功能就是“纪数”与“检索”。内“贞”外“悔”的爻辞顺序,也是针对六十四卦卦画绝大多数皆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所作的规定。因此,《易》之所以名“易”,一是相对龟卜而言,筮占简单容易;二是筮书编成之后,卦画符号具有方便的检索功能。而各种不同的筮法,皆可视为筮书的不同检索方式。

  • 标签: 《周易》 卦画 卜辞 筮法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的制作过程汉章帝制礼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是比较恰当的。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
  • 简介:传播与治理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是治理权力的来源,是治理过程的本质,也是有效治理的保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传播发挥了政治认同功能、社区整合功能乡村社会的发展功能。乡村社会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分别有助于村民对中央政府基层政府的政治认同,同时,乡村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关联的建立、增进调动,也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个人的发展乡村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方式正由行政型迈向传播型,传播型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及信息担负治理媒介等特征。

  • 标签: 乡村传播 治理 功能
  • 简介:中国儒学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不乏超越性的宗教感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曾经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道等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政治理论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儒学的宗教性特征表现出具有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西方宗教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信仰关系,追求灵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中国儒学则以其特有的内在道德的超越形式,以宇宙本体为本原,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反映了一种力求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上超越现世的宗教品格.

  • 标签: 儒学 宗教功能 道德伦理 内在超越
  • 简介:《周易》尊崇的经典地位是在西汉时期确立的,汉《易》之特色在于象数学大昌。汉代易学既以其哲理观念的宏观层面的影响,更以其卦爻符号、象数模式的具体形态的影响,介入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核心领域,也介入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灾异、医药等自然科学领域,还介入音乐、文学、建筑等艺术领域,表现出易学文化解释功能的扩张。汉代易学文化解释功能之扩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 标签: 易学 象数 文化解释功能 扩张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儒学在汉代意识形态化而成为一种官方指导思想,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汉儒以文化守成自任的意识形态阶层职能的自觉意识,儒学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功能是在反思与辩护两个层面进行运作的,以及它阐明现状的意义提示行动方向的社会历史功能等,对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与批判,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儒学的认识。

  • 标签: 儒学 意识形态 功能 合法化
  • 简介:畸人、巧匠特异功能者是庄子笔下经常出现的特殊人物形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都是巫的化身。本文借用人类学的理论观念,通过考察先秦巫文化的历史流变,并深入解析《庄子》的相关文本,认为其中的畸人和巧匠应与当时的民间巫者群体有密切关联,而庄子描写的飞行、不为灾害所伤、变形等特异现象在古老的巫文化中亦渊源有自。这些都表明,庄子思想深刻烙有或隐或显的巫魅印记。

  • 标签: 庄子 畸人 巧匠 特异功能者
  • 简介:从诠释学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科学门类,更是现代社会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成型社会急剧转型的条件下,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课题.重视社会制度的安排,重视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服务体制的改革创新,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应有之义.这里,现代社会工作的社会体制建构功能与社会服务建构功能则是不可或缺的.

  • 标签: 社会工作 和谐社会 建构功能 社会组织
  • 简介:<正>一、晏子其人晏子名婴,字仲,谥平。原籍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齐大夫晏桓子弱之子。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周简王元年,齐顷公十四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齐景公四十八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讽谏匡君,朝夕不怠,闻名于诸侯,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治理齐国有一定业绩,品德高洁,哲学思想也有所创见,因此成为历史的名人。

  • 标签: 晏子春秋 晏婴 二十年 哲学思想 左传 齐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