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里仁”思想蕴合并显现了孔子对仁的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的影响,“里仁”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的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的源发境域中对仁进行言说的。仁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仁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的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仁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的对象,当入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仁便以其非现成的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仁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的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的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仁的三重维度都在孔子的“里仁”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的“里仁”之思,与仁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仁并居于仁,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简介:在孔子思想中,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每一个人而言,它是人自身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条件;就人们之间的关系而言,它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就经济和商业活动而言,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障其健康有序运行的前提;就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它是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是一个社会文明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天,在诸多生活领域出现所谓“信用危机”的情况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诚信资源,确立诚信观念,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克服经济活动、人际交往和政府行为中的信用危机和失信现象,对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简介:<正>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艺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这里提出了“一”、“多”两个范畴。一多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逻辑的核心问题。它以“一”为本原、本体。以及整体性、统一性、共性、一般等,以“多”为万有、现象以及部分、多样性、个性、个别等;其相互关系构成哲学体系的逻辑框架。在古代,其特性是贵一贱多,以一统多,社会职能是为天帝至尊、君主专制立论。孔子哲学便是如此。从一多关系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范畴、命题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来意义,更清晰地分辨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一多思想,偶或兼及其后学。
简介:《孔子世家》尾段,记孔子至延年十二代。孔延年实乃十四代。司马迁述九代“鲋弟子襄,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子襄生忠”一段,讹误连连:①做汉惠帝博士的,是蓼侯孔取(十代)的“次子襄”,司马迁把“子襄”连读,误认成字子襄的孔腾(九代),写作“鲋弟子襄”,造成九代、十一代混搭;②十代孔最,从刘邦起事,以功封侯,为光大孔门立下头功,《世家》失载;③孔取“长子臧”袭爵蓼侯,官至太常,《世家》失载;④“次子襄”迁长沙王太傅,《世家》误为“长沙太守”;⑤“次子襄”生员,字季中,《世家》误为“子襄生忠”;⑥真“子襄”孔腾壁藏图书壮举,《世家》失载,颜师古注《汉书》,不得不舍《史记》而取《家语》。宋人孔传《东家杂记》(原题《祖庭杂记》)、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两书载录世系,皆沿袭《孔子世家》之阙讹。今据《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儒林列传》,以及宋本《孔氏家语》卷十孔衍上汉成帝书等传世文献,参照补正,以彰显九代孔腾、十代孔寂、十一代孔臧、孔襄等留在历史上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