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忠恕”在孔子儒学中具有方法论重要意义,朱熹解释其意义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就准确地指出了它在词性上既有形容词性又有动词性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它含义不会局限于道德一域,而是具有极丰富内涵。具体说来,它同时具有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政治实践和知识论三个层次含义。当然,这三者在“忠恕”中是一个以一贯之混融整体,我们这样区分,纯粹是为了论述方便。

  • 标签: 孔子 忠恕 道德修养 政治实践 知识论
  • 简介:“里仁”思想蕴合并显现了孔子对仁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影响,“里仁”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源发境域中对仁进行言说。仁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仁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仁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对象,当入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仁便以其非现成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仁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仁三重维度都在孔子“里仁”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里仁”之思,与仁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仁并居于仁,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道路。

  • 标签: 本己性 未既性 时间性 实际践行
  • 简介:<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段箴言包含两个命题,一是父母在时要侍奉,不可远游;二是若远游也必有方,此处“方”字或解作明确目的地,或解作按时计程往返。前一命题表述了孝道为重礼制原则,后一命题说这原则

  • 标签: 孔子 司马迁 礼制 孝道 高祖本纪 史记
  • 简介:<正>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而“儒”向来以文名,不以武称。这并不等于孔子没有涉及军事。我认为孔子有军事思想,本文拟就孔子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源及其价值作初步研究,若有不妥之处,祈望纠正。《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孔文子之将攻太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日:‘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 标签: 孔子 军事思想 左传 军事观 论语 鲁国
  • 简介:诸家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所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是孔子对异己之说攻讦、抨击之语,但是这种带有浓厚文化专制色彩释解,似乎与孔子一贯宣扬兼蓄思想格格不入。论者在考诸《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子贡与孔子论议“政在异端”记载、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攻”作“功”字以及《论语》文本编撰特点之后,认为此章与《为政》篇篇旨相承,所论乃是为政之事,是孔子“各因其事”一种为政理念。

  • 标签: 异端 《论语》 《孔子家语》 定州汉墓竹简 主旨
  • 简介:经验教育科学必须走进理论领域。只有发展教育学者理论思维能力,教育学才能成为科学。而要发展理论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向中外古代思想家学习。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精华教学论,至今仍闪发着光辉,应予发扬、光大。孔子教学论,以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为首要问题。其中,“怎样学”理论包括“时习”学习态度和“学”与“思”结合方法;“怎样教”理论包括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思想。《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二十字,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建立科学教学论体系时理论借鉴。

  • 标签: 启发式教学 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 教育改革 教师
  • 简介:孔子思想中,诚信作为一项重要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每一个人而言,它是人自身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基础和条件;就人们之间关系而言,它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重要纽带;就经济和商业活动而言,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障其健康有序运行前提;就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它是基本立国立民之道,是一个社会文明繁荣、稳定发展重要保证。今天,在诸多生活领域出现所谓“信用危机”情况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诚信资源,确立诚信观念,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对于克服经济活动、人际交往和政府行为中信用危机和失信现象,对于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都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诚信 道德规范
  • 简介:<正>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艺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这里提出了“一”、“多”两个范畴。一多关系,是哲学核心问题,也是逻辑核心问题。它以“一”为本原、本体。以及整体性、统一性、共性、一般等,以“多”为万有、现象以及部分、多样性、个性、个别等;其相互关系构成哲学体系逻辑框架。在古代,其特性是贵一贱多,以一统多,社会职能是为天帝至尊、君主专制立论。孔子哲学便是如此。从一多关系分析孔子哲学思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范畴、命题乃至整个思想体系本来意义,更清晰地分辨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一多思想,偶或兼及其后学。

  • 标签: 孔子 核心问题 统一性 思想体系 相互关系 论语
  • 简介:《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回答仲弓问政时提出"先有司"主张,也见于上博简《仲弓》《颜渊问于孔子》篇。三种文献所记内容相近,可以对读,但学者对"先有司"所指仍有不同看法。受清华简《系年》篇"先建"读为"选建"启发,将"先有司"释为"选有司",不仅能够贯通文献,也使得文义更加顺畅。"选有司"是孔子针对时弊提出,反映了他政治思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标签: 先有司 《论语》 《仲弓》 《颜渊问于孔子》 先建
  • 简介: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认识上。都对音乐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理解,不管是孔子“子与人歌”,还是庄子“听之于心”聆听所达到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默认;但是在孔子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教化;而庄子提出“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精神境界。

  • 标签: 孔子 庄子 音乐思想 异同
  • 简介:孔子“正名”思想,是其重视“言语”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其政治追求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交际活动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荀而已”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人际沟通中一些重要语用原则。这些语用原则与西方逻辑语用原则既有同也有异,是时代产物,也具有了时代精神,并因此具有了“正名以正政”社会功用。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人需要认真思考问题。

  • 标签: 正名 语用原则 社会功用
  • 简介: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郭店楚简言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观念.

  • 标签: 《孔子诗论》 《关雎》 儒家 礼教思想 孔子
  • 简介:源于孔子“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法律价值取向,对于晋商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儒贾相通价值观造就了晋商耻讼心理,和为贵儒家思想决定了晋商惯于以非讼方式解决纠纷。晋商“无讼”现象制度渊源在于明清时期以调解息讼为取向纠纷解决机制,其组织渊源在于晋商亲缘、地缘组织形态以及晋商严格行规号规等。晋商“无讼”对于当今企业形成和谐商业关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标签: 无讼 晋商 约束机制
  • 简介:<正>朝鲜是中国以外孔子思想传入时间最早、传播领域最广、接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国家。孔子思想传入朝鲜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为推崇孔子,表彰儒学,显示崇儒重道,历代封建王朝陆续修建奉祀孔子庙宇,使朝鲜成为中国以外建有孔庙最多国家。孔子庙发展社会背景

  • 标签: 孔子思想 儒家思想 深远影响 儒学教育 思想影响 孔庙
  • 简介:<正>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孔子教育思想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评论,从而深化了孔子思想研究。但是如何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去把握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特点,这个问题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我认为孔子教育思想是一个互补体系,无论是他所确定诸教育内容之间还是他所采取教学方法之间,以及他诸教育内容与其采取教学方法之间,都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孔子所确定诸教育内容之间互补关系作些探讨,力求从教育哲学角度揭示其内在联系,期望得到学术界同行教正。

  • 标签: 教育内容 孔子思想 互补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 德育 教育哲学
  • 简介:关于《武》“未尽善”原因,历来主流观点是:周武以征伐取天下,不如虞舜揖让而受。此观点或导向德由天授,或导向仁义两难,这显然与孔子思想相悖。除此之外,古今学者又提出了“未致太平”说和“声淫及商”说,这两种解释同样各有漏洞。考察《论语》中“善”字用法,可以得出:“尽善”并不是指道德无亏,而是指达到完满境界。进一步分析表明,美与真的统一是实现“尽善”途径,《武》乐因夸饰伐纣正义性而有违于此,所以孔子称其“未尽善”。在孔子理想中,美具有伦理意义,伦理具有审美的价值。

  • 标签: 孔子 《论语》 美学 天命
  • 简介:孔子和佛陀作为世界级著名人物,他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印度历史文化乃至给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卓越智者,并给世人留下了丰富文化教育资源.不同研究者抱着各自目的'进山探宝',以期找到东西方文化交融跳动脉博.教育工作者寻到是他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德修养等,由此,我们窥见了教育教学真谛和原则.

  • 标签: 孔子 佛陀 教育思想 探究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性”、“道”、“教”一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孔子世家》尾段,记孔子至延年十二代。孔延年实乃十四代。司马迁述九代“鲋弟子襄,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子襄生忠”一段,讹误连连:①做汉惠帝博士,是蓼侯孔取(十代)“次子襄”,司马迁把“子襄”连读,误认成字子襄孔腾(九代),写作“鲋弟子襄”,造成九代、十一代混搭;②十代孔最,从刘邦起事,以功封侯,为光大孔门立下头功,《世家》失载;③孔取“长子臧”袭爵蓼侯,官至太常,《世家》失载;④“次子襄”迁长沙王太傅,《世家》误为“长沙太守”;⑤“次子襄”生员,字季中,《世家》误为“子襄生忠”;⑥真“子襄”孔腾壁藏图书壮举,《世家》失载,颜师古注《汉书》,不得不舍《史记》而取《家语》。宋人孔传《东家杂记》(原题《祖庭杂记》)、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两书载录世系,皆沿袭《孔子世家》之阙讹。今据《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儒林列传》,以及宋本《孔氏家语》卷十孔衍上汉成帝书等传世文献,参照补正,以彰显九代孔腾、十代孔寂、十一代孔臧、孔襄等留在历史上光辉业绩。

  • 标签: 世系 阙略 讹误 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