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清初易学家胡煦以乾为本体构建起了一套非常具有特色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其中,对于乾元本体的象义,他主要从乾为本体、阴阳为大用而生成《周易》六十四卦的路向进行解说。他的乾元本体论思想,既丰富了《周易》乾思想的内涵,也对现代新儒家熊十力本体论的建构与诠释起了积极的启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胡煦 乾元 阴阳 用九 用六
  • 简介:姚配中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汉易象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的“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的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沟通象、义理的宏大学术视域。

  • 标签: 姚配中 周易姚氏学 元理论 爻画变化
  • 简介:<正>象思维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思维模式。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各个方面,沉积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象思维包括八卦思维、象思维、太极思维三种类型。一、八卦思维八卦思维是象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态,它见之于中国古典《易经》。它是在占卜、巫术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观思维。八卦思维对于我国民族思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卦思维是古代巫术宗教思维的高级形态。在古代,世界各国都发展出了一套巫术系

  • 标签: 象数思维 八卦思维 太极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 直观思维 传统思维模式
  • 简介:鞠曦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3万字。作者以《说卦传》为纲展开其易学思想理路,认为,二千余年来,不管是象数学派还是义理学派,其对《周易》的错读,都是因为错读《说卦传》而造成的。作者指出,《周易》原为卜筮之书,而在经过孔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后,最终以《说卦传》为纲,扬弃了其卜筮性,形成了孔子所主张的道德《易》。作者主张,孔

  • 标签: 《易道元贞》 鞠曦 易学思想 思想内蕴 易学研究 学术价值
  • 简介:<正>医易学说研究的是易学哲理、方法论及象思维模式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中医学产生于古代,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易学的哲理及象思维模式为中医学提供了立论的基础和框架,使中医学真正成为具有独特而完整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这就是医易相通或医易同源的实质。近年来,从传统的思想方法来理解传统的医学

  • 标签: 中医学 思维模式 象数 取象比类方法 医易学 阴阳五行学说
  • 简介:观念是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观念本身,而对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经传中的象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经传象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 标签: 周易 哲学人类学
  • 简介:《左传》、《国语》是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典籍,对于我们考究先秦人们治《易》之基本情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八”字之谜乃《左传》、《国语》中存留至今的“阙疑”,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八”字之疑阐发一下个人浅见,旨在抛砖引玉,与读者朋友共同商榷。

  • 标签: 左传 国语 筮数
  • 简介:宋南渡象易学是在象数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呈现出汉易复兴之貌和象义和融之势。它与时代的脉搏共息律动,与南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相激荡,从而形成易象的尚变性思维、易图的理式化建构和易的理精微化范式之特质。其兴盛可归因于宋室的君臣讲易,资政求贤;世人的推崇筮占,弥纶天地I易学的师门传授,良知绳墨;士子的党争惧祸,忧患著易。宋南渡象易学实现了易学版图的重组、易学风尚的转变与易学文化格局的重构,是象易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期的开端,在易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过渡与传承作用。

  • 标签: 宋南渡 象数易学 尚变 易图
  • 简介:李伯的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大小说家之首的李伯,不是梁启超那样的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的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的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的广泛影响。李伯,名宝嘉,又名宝凯,伯是他的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重构象”是《太玄》赞《易》的主要方法,扬雄由此开创了“以三为本”的玄系统、“象应于”的取象法则,其学说渊源主要为“老子生成说”、“天文历法说”、“自然音律说”、“阴阳五行说”。这一“综合性创新”的象构建,注重《太玄》象研究的宋明思想家以“是否合《易》”为标准,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赞同者认为《玄》《易》“道同法异”,互为补充;批判者则立足《玄》《易》义例差异,责《玄》缺陷。

  • 标签: 重构象数 以三为本 象应于数 象数得失
  • 简介:摘要:八卦的排序构成了易卦结构所体征的阴阳变化的基本图式。就卦象所体征的阴阳性状和变化来说,不同的卦序各有侧重,在图书中则通过数字的性来体现。先天八卦配洛书卦一数模式昭示了静态“父母六子”关系,后天八卦与河图的卦一配合模式则彰显了阴阳交感、消息的动态生生变易之道。

  • 标签: 河图 洛书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卦序 阴阳
  • 简介:五阶幻方与洛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易理思想。从五阶幻方的均衡和谐布局的数字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太极、阴阳、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及其关系的巧妙体现。我们从这里综合地思考易系统,可能产生一个更广阔而深刻的认识空间。

  • 标签: 幻方 河图 洛书 易数系统
  • 简介:2002年在洛阳唐城花园发掘一批西周墓葬,其中一座编号C3M434墓葬中出土的仿铜陶簋内壁腹部刻筮、刻划符号和图画,本文对其中的筮与图画进行考释,结果表明筮与图画存在对应关系,图画所表现的就是筮之"象"。这是早期《周易》""、"象"关系的重要发现。今本《周易.系辞下》"制器尚象"章由此可以得到确认,可证其并非后人伪造。

  • 标签: 陶簋 筮数 图画 制器尚象
  • 简介:摘要:刻有十一个筮易卦的西周陶罐在陕西淳化被发现后,姚生民、李学勤、李西兴、徐锡台、蔡运章等学者先后对之加以关注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灼见。各位时贤的已有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无庸讳言,各位先生所撰论文或有小误不安处,或有尚未论及者,因此有必要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材料重新深入探究,以进一步阐明淳化陶罐筮易卦在《周易》溯源研究和哲学、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淳化陶罐上的十一个筮易卦,若顺行,首乾卦,次夹卦,再次大有卦,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之前三卦正相吻合,故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非无本之木,可溯源于西周时期。淳化陶罐上之所以刻十一个筮易卦,与五、六天地之中相关。淳化陶罐环肩十格之三、六分界处之所以刻两卦,与三才、六爻之相关。关于数字“三”,还可用“函三为一”之哲学观来诠释。

  • 标签: 淳化 西周 陶罐 筮数易卦 卦序
  • 简介: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的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术行为在丧葬习俗中的表现、地位,并对数术行为存在的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 标签: 丧葬习俗 数术行为 卜葬兆 卜宅 卜日
  • 简介:民国薛学潜先生作为科学易学的代表人物,打通了传统易学与西方现代科学的隔阂,建立了一个相对缜密的薛氏科学易体系。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其推导仍有许多不足,甚至有对物理模型的模糊认识,导致了一些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本文以易统计方程式为例进行探讨,发现易统计方程式总摄三种物理统计有些牵强,其推导过程也颇有缺陷。

  • 标签: 薛学潜 易理 科学易 易统计方程式
  • 简介: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在易理的传承中'''图'主要承担了文化阐释功能,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着重把握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中的阐释功能,了解其在文化惯习中的符码价值,以加深对易学智慧的领悟。文化符号学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阐释模式,能提供一种比较超脱、明晰的视野,有利于更真确地把握并分析古代文化现象。

  • 标签: 文化符号
  • 简介: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都对皇家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北京明清皇家建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群,集中传输着中国的哲学、美学及艺术等概念.易学象作为一种隐喻、借喻、象征的工具和手段,在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本文从三极之道、坤用六、乾用九、九五至尊、阴阳象及河洛象等六个方面,研究了易学象对中国建筑特别是北京明清皇家建筑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易学 象数 明清皇家建筑 象征 隐喻
  • 简介:基于以荀解荀的方法论自觉,本文取一种伦理学的进路,在荀子本人“共名与别名”的逻辑架构之下,内在于荀子哲学的固有脉络考察和分析了荀子㈠性”概念的多重意涵,揭示了荀子人性理论的多层次性,进而在道德主体的理论层面探讨了荀子人性观念的语境、意义及其哲学重构的可能性。本文以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第一,荀子的性恶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成立的?第二,既言性恶,则善从何而来?易言之,善在荀子那里是否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先天根据?第三,如果对第二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否就意味着苟子人性理论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悖论和矛盾?通过对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荀子的“性”概念乃是一种结构论的人性观念,而非本质论的人性观念。

  • 标签: 荀子 元伦理学 结构论人性观 本质论人性观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的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的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的“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的疑难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的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是三条最为基本的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