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接受美学中国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寻找在不同语境下文学接受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中国传统的"象思维"理论正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它强调极具整体性的"主客合一",正对应着接受理论的对话和交流中的"视界融合";这种融合创造出了超越接受客体的新的意义,体现出"象思维"的创生性;"象思维"又讲求"生生不息"的"象的循环",这又与接受理论那种代代接受的"历史之链"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视界交融是一种直觉性的交融,这种直觉思维同时也可以看作"象思维"的内在直观,并成为意境的创造之源。这种结合了"象思维"认识的文学接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简介:"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概念思维相比,"象思维"的"系统性""关系性"思维本质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象思维"的运行机理与实现路径,也为隐性知识的获取转化提供了确切思路与有益启示。文章在探讨"象思维"对把握隐性知识契合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基于"取象比类"的隐性知识的获取转化机理,结合"取象比类"展开形成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据象表达"4阶段体系,构建了"基于‘象思维’的隐性知识获取转化模型",同时阐释了隐性知识的获取转化路径。
简介:中庸美学在书法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庸美学包含五种状态:时中、狂、狷、异端、乡愿。时中旨在寻求最佳标准,也是“活”的标准,因人因时因事之变而对应调整;其两侧为狂为狷,对应“过”与“不及”,但尚可进入审美范畴;异端、乡愿,表明阴阳关系严重失调,归于混乱、丑陋一列。五种状态对应着不同的阴阳比例,故继承古人象、数、理互应通观的思维方式,运用边缘学科知识,从更精微的层面上剖析书法艺术特质,寻绎其形质生成与自然之象的对应规律,将为书法的批评与创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