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的一大学术景观,就是“中”“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的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且已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的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性大门,尚未完成的社会转型也将由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相互转化这一新的时代趋势,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高度地关联起来。为了顺应并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开发和调动各种思想学术资源,特别是促进“中”“西”“马”这三大学术传统的交流对话,在理论上推陈出新。这里要辨析和解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中”“西”“马”的对话何以可能?
简介:7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孝文化研究所、韩国孝学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美国的比较哲学与汉学家安乐哲教授、费乐仁教授、南恺时教授,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校长、韩国孝学会会长崔圣奎及11位韩国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前校长黎建球教授,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肖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王泽应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专业葛晨虹、龚群、肖群忠、韩星、杨庆中、罗安宪、温海明教授等5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
简介: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帝制终结的1912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的是1949年这一分水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的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分水岭: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为主题的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简介:近期整理出张岱年先生早期佚文九篇,均尚未收入《张岱年文集》、《张岱年全集》。现将其中两篇刊载于下。为便于阅读,特作如下说明:1.原文的篇章段落等格式一般保持不变。2.原文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原文中的年表亦按横排加以改作。3.字词以作者的使用习惯为准,不作更改,如"表准"、"起原"等;所补漏字以括号标明,别字保留并于其后的括号中补充正字,衍字于其后的括号中注明。4.原文中标点符号多有所缺,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在必要处皆补充标点符号,如古籍皆加书名号;个别地方则对标点符号作适当调整,如逗号改为顿号,以体现文意的完整流畅。5.对原文中偶有疑问者,于其后以括号注明,如列子年表中"(郑)声公四(年)",应为"(郑)声公三(年)"。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