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黄宗羲“平生心得,为先儒之所未发者”,几乎都是对儒耶哲学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的回应。在本体论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来阐明中国古代的上帝观,但反对基督教赋予上帝以人格神意义,并试图调和上帝信仰与儒家孝道的冲突;在人性论和人生哲学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的方法论,提出了“论性之一本万殊”新解,确认志士仁人灵魂不灭;在认识论方面,他对阻碍科学发展的象数迷信和以先验道德秩序附会自然的主观臆说作了全面系统的批判,主张“推物理之自然”。深究“所以然之理”,确立了“一本而万殊”的多元学术史观。面对中西文化冲突,黄宗羲既具有鲜明而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又对“先儒有所未尽”具有清醒的意识,通过借鉴和吸取西方哲学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之“体”与“用”,其理性态度值得肯定。
简介:【摘要】科学与艺术是两片不同的水域。科学家与艺术家在心灵上的相通,在于他们描摹大自然的时候,都努力趋近天地大造的简洁本源,好的绘画和好的数学都追求简洁。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都需要超凡的想象力,但科学需要逻辑思维,因此科学家的灵性是理性领域的,而艺术家的感悟则是感觉的。艺术家是可以游离在“理”的外面的,但是决不能与“理”为仇寇,要遵循宇宙大造的秩序;而科学家尽管以理性为工具,也要有艺术家的情怀,毕竟科学家的工作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艺术家没有解释科学的使命,艺术也不能成为哲学的附庸和注脚,但是艺术家要去了解科学家和哲学家关心的问题;艺术不具有科学那样的正误性,但艺术家所作的是对天地大美的临摹,这是诗意的判断。特定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画家找到了表现自己心灵的方法,也养成了这个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成为他们的集体记忆。民族文化的振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发展也离不开这个前提。[著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