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平衡和不平衡是这一工程中的两个重要考量。一般而言,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国民经济能不能获得按比例和协调的发展,关键就是要看对平衡和不平衡这一对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态度。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对此一直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这就意味着平衡成为不平衡和不平衡成为平衡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努力把搞好平衡作为制定政策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有了这样的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 标签: 毛泽东 平衡与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正>黑格尔说:"当综合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时,当对立失去了它们的生动的关系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力量并获得了独立时,那么哲学需要的感觉就产生了。"卢奇的总体美学的建构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起步的。作为一名哲学家,他总是力图把自己的历史人

  • 标签: 卢卡奇 现实主义理论 黑格尔 美学思想 现代主义 美学体系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奇在马克思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里的不同表现,进一步提出了克服物化的总体性理论,并希望能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克服物化,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异化 物化 马克思 卢卡奇
  • 简介:<正>总体性思想是卢奇以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想。国内这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研究不足:第一,卢奇20世纪30到50年代的研究中,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尤其是1937年写成的

  • 标签: 总体性 卢卡奇 黑格尔 社会存在本体论 阶级意识 经济学研究
  • 简介:<正>一众所周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写实主义之上的,但他们在这方面的洞见主要是零散地表现于一些信件中,并未形成一完整的理论,更没有机会与后起的文学理论交锋。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既能继承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洞见来完成一完整的写实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卢卡奇 写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存有论 文学批评
  • 简介:在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批判以及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卢奇提出总体性思想,阐释了总体性与物化、总体性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关联。但卢奇黑格尔式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富有意义的解释,终不能摆脱黑格尔哲学框架的束缚而达到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本质。重温科耶夫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我们会发现卢奇对黑格尔辩证法是一种有缺陷的解读。劳动和斗争,则是使总体性思想摆脱唯心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反思 具体的总体性认识 无产阶级意识 存在论
  • 简介:<正>1909年乔治·卢奇写了一篇关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泰恩的论文,收入他的前马克思主义文集《灵魂与形式》中。这篇论文采用对话形式,对话在两个学文学的青年学生之间展开,地点是一个姑娘的闺房。

  • 标签: 卢卡奇 中产阶级 现代文学 十八世纪 马克思主义 知识分子
  • 简介: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奇提出了他的物化概念。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物化现象,并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看成扬弃物化的动力,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以总体性范畴来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以对抗物化。卢奇的物化概念的理论成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我们注意。

  • 标签: 物化 表现形式 克服途径 评价
  • 简介:<正>卢奇对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追寻,以及对这一目标产生与实现机制的探求,是贯穿于其理论著述和理论活动之始终的。当我们读他的著作和了解他的思想时,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所发现。在这世事纷乱、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际,梳理和阐发卢奇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有关思想,是既有必要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 标签: 价值目标 卢卡奇 人类意识 实现机制 合类性 总体性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奇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奇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三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通过进一步研读马克恩的系列著作,清晰指认异化是一般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存在本体的形式,异化同样具有本体论的特征。异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它与劳动构成整体,是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阶段中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奇晚期异化观从马克思思想中继续接受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并在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进程中尝试实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接。从当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挖掘卢奇晚期异化观中的合理思想,是学界深化和拓展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 晚期异化观 社会存在本体论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吗?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回应十分流行,它们分别是以分析法和反思平衡法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原则)。但这两种回应都忽视了如下问题:其一,分析法和反思平衡法本身并非是可靠的,前者甚至不一定适用于规范性命题(包括涵盖政治原则的各类命题),后者并非真正的平衡;其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一种敏于事实(总体性事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分析法和反思平衡法有着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分析法 反思平衡法 敏于事实的方法 马克思
  • 简介:<正>G·卢奇是在20世纪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晚年的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亦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曾遭到早年卢奇批评的恩格斯及其《自然辩证法》论述了劳动在从动物(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劳动"的思想,而"劳动"范畴也是卢奇思想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思想关系出发.解读卢奇的"劳动"范畴。

  • 标签: 卢卡奇 目的论 本体论意义 社会存在本体论 劳动 因果性
  • 简介:奇在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明确定义为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呼吁无产阶级主动形成阶级意识来变革社会现实,重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性和革命性,唤醒了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的热情。在这之后,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着卢奇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路径,从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各自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总体性辩证法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用以阐释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当前研究总体性辩证法对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逻辑的历史进程和预测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卢卡奇 总体性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影响
  • 简介:运用统计方法,从研究主题、学科分布、产出单位和关键词四个方面,通过对2015年178篇毛泽东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呈现出如下特点:多主题并存,但呈现出“冷热不均”;多学科汇聚,但体现出不平衡;多单位参与,但表现出较大差异;关键词选取较为合理,但标引不规范。

  • 标签: 2015年 毛泽东研究 硕博学位论文 统计分析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卢奇只承认社会历史辩证法,否认自然辩证法。这是西方学界不适当地夸大卢奇批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结果。实际上,卢奇旨在区分辩证法的两种类型,并不反对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存在客观辩证法)。但是,卢奇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引发新语境下理解科学的二元论,阻碍了科学辩证图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形成,是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问题上长期纷争不休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卢卡奇 自然辩证法 实证 科学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