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两个方面的“第三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实体划分,“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
  • 简介:具体形上学”是杨国荣先生自己三部著作及其思想概括,据撰写先后顺序依次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作者改为《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生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形上学 杨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一种新形态——现象儒学。这一现象儒学核心是“亲亲现象”,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研究。“亲亲现象”之首要特色是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思想是现象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与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儒学或亲亲现象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世人常怨当今国人不出哲学家,但殊不知,不是世上真无哲人,而是缺乏报道哲人之媒介。媒体眼光总是聚焦于演员明星、有权有钱所谓成功人士,而真正哲人常常唯有学识与思想,在普遍地以"娱乐至死"手段来赢利媒体界谁还能对一个真正学者学识和思想感兴趣呢?!不过,不久前与我们永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梁存秀(笔名:梁志先生,微信和报纸不幸离世,却出人意料地做了大幅报道和追悼。

  • 标签: 志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治学 人生 怀念 自由
  • 简介:一在宽泛意义上,形而上学以世界之“在”与人存在为思与辨对象。当然,理解存在并不意味着离开人之“在”去构造超验世界图景,存在把握无法离开人自身之“在”。人自身这种存在,应当理解为广义知、行过程,后者以成物(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和成己(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为历史内容,

  • 标签: 形上学 世界图景 “在”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历史内容
  • 简介:在陈嘉映先生哲学道路中,“感觉”是一个重要论题、一个一直保持原点。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重要文章《感觉开始》,最近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与科学区别,哲学界说为“有感之知”,其中“感觉”还是一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篇幅。

  • 标签: 哲学道路 “感觉” 20世纪80年代 论题
  • 简介:"古今之争"在传统中国儒家观念中是指三代与其后时代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在古今优劣问题上,王船山作为一名仍属于宋明道学范畴儒者,固然承继北宋以来"回向三代"传统,但又有创见,认为三代以后也有践行"仁义之道"者,如汉光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其次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在如何效法三代问题上,船山认为后世效法三代正确做法是效法三代先王之德和先王之道,而不是因时而设三代之法(政)。可以说,王船山在古今问题上思考方式当代思考传统与现代之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王船山 三代 古今之争 井田 先王之德 先王之道法
  • 简介:这里所说“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一本书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泛指西方学术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神学等重要思想.这种介绍伴随语言翻译而出现了大量新学术用语,形成了中西文化沟通乃至碰撞,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现象.

  • 标签: “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意义 当代 耶稣会传教士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辩证法之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赋义应当始于人“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来说就是实在、有意义,这是一种“情感赋义”谈论方式。二者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起点是人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情感。不同出发点引导了人“上帝”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法美之间可以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情结。15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美洲大陆所进行大规模殖民为这种情结播下了种子。法美之间关系并非人们想象那样浪漫,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彼此政治经济利益斗争中一盘棋。两国关系经历过很多次危机,但从来没有彻底破裂过。众所周知,美国独立战争敌人是英国,而英国也正是当时法国敌人,所以后者选择支持美国。

  • 标签: 当代法国哲学 政治经济利益 拉法耶特 欧洲列强 美洲大陆 剪不断、理还乱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符号系统;但是哲学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辨证法之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和想象“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生活世界。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尼尔斯·玻尔语言观是整个哲学基础。而且,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变化。尽管他并没有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阐述,我还是能够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语言问题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认识论观点来看,无歧义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明确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划出分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规则。无歧义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玻尔语言观与物理学、生物、心理学等观点是一致

  • 标签: 尼尔斯·玻尔 量子力学 日常语言 无歧义
  • 简介: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探讨有关。首先,王弼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问题而设。王弼贡献,不仅在于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老子》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儒家理论桥梁意义。

  • 标签: 王弼 玄学 耿宁 心学
  • 简介:摘要: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要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根本所在,也是哲学发展趋向。

  • 标签: 生活哲学 哲学的作用 存在意志 哲学的进步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弗雷格和达米特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容器和交流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意见,也不单是说者意图,而是话语自身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