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社会科学领域,"认同"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概念。同理,促进人的安全认同作为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理应重点关注"安全认同"这一重要概念。本文针对目前人的安全认同缺失的不良现象,立足于理论思辨层面,基于大安全视角,以认同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认同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扼要解释。在此基础上,阐释安全认同的功能与特征,并深入剖析安全认同的动机、路径及其惰性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安全认同是安全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促进人的安全认同需从增强人的安全认同动机、综合运用各类安全认同路径,以及减弱至消除人的安全认同惰性三方面着手。此外,安全认同理论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安全管理学原理,该研究可为促进人的安全认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简介:美国事故指挥体系(ICS)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逾40年,过往许多研究指明这项系统本身在运用上存在许多局限,这些局限虽非全盘否定这套体系在管理灾害应变行动上的优点,却是美国灾害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争论ICS实用性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依凭对ICS官方文件与在线训练教材分析的结果,讨论这套体系在设计上的逻辑与使用上的限制。文末笔者提出ICS在使用上的四项限制,分别为:①ICS无法应用在大范围灾害应变上;②ICS的使用者在面对不常见的状况与环境变化时,很难及时反应;③很难将ICS介绍给新加入救灾团队的个人;④ICS的使用者必须了解可进行临机应变的行动内容与范围。本项研究的成果可作为未来讨论ICS的基础,文末还提出未来研究ICS的方向与可能的发展,或许可为有志研究ICS的学者提供一些可行的发展方向。
简介:采用技术哲学、安全管理学、人机工效学及行为安全学等理论方法,通过探讨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预控基本规律,讨论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预控技术体系。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应急救援人员行为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出开展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技术体系架构的可能性。其次,从安全管理学及技术哲学角度,对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技术作为一门社会技术进行概念解读,提出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预控技术体系架构应遵循的几项逻辑原则。最后,结合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现实情境,采用人机工效学及行为学理论方法探讨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预控技术的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标准价值、内容与方法,其中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预控技术体系主要内容方法包括基础技能训练体系与应急处置行为技能体系应用操作、具体行为技能指标测试方法及操作程序等。研究表明,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处置人因风险预控技术体系架构对于提高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应急救援人员培训、改进并提升事故处置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性及实际价值。
简介:识别空气污染的高社会脆弱性地区,查明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这对于降低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提升空气污染防治的效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面向区域的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概念模型,并据此建立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而以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分析单位,运用投影追踪聚类模型,识别了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排名前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科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儿童(14岁及以下人口)"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通过集成社会脆弱性指数来探索中国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社会脆弱性指数均值保持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0年,社会脆弱性指数标准差持续上升,2010年后出现下降。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全国各省的社会脆弱性经历了普遍偏高至部分好转再至好转局面扩大的变化。社会脆弱性的好转始于东北局部,再扩展至东部沿海,继而向中西部推进。在空间分布上,中部和西部省份的社会脆弱性偏高,北京和上海的社会脆弱性最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居中。
简介:以往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狭义的,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应急管理则是广义的。以公共安全治理为目标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既是应急管理实践突破瓶颈的内在需求,也是面向风险社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狭义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三角模型”,强调对象上的全灾害管理、过程上的全过程管理、结构上的多主体参与。广义应急管理即公共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则是“三棱锥模型”,它在“三角模型”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公共安全作为结果的实现程度。为此,要将公共安全作为优先的政策目标,通过多元参与和过程互动来推动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的协同发展,达致公共安全治理目标、手段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以应对新兴风险、极端灾害和跨界危机的挑战。相应的案例分析显示,在中国的制度情境中,“三棱锥模型”具有适用性。以公共安全治理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这是一次整体性改革,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规划。
简介: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下延与能力提升是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基层应急管理“空壳”化运转困境的基本战略,然而地方政府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需要充分利用现存资源降低改革成本,从制度、理念以及技术层面推动创新。社会管理网格化为路径的公共服务改革将为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本文聚焦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网格化管理路径的可能与可为问题。应急管理全过程、全主体、全方位的发展趋势与主流公共服务改革存在理论协同性,网格化管理模式作为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的重要典范,将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改革可行性及效果。本文最后从基层应急体制建设理念、整合方式、制度支撑以及创新协同角度对网络化改革路径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
简介:自然灾害是制约发展、影响民生、关系稳定的重大问题.县级政府作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防御者”、一线“指挥者”、直接“参与者”和救灾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最能快速决策行动、最能迅速开展救援、最能把握灾情进展和最能落实上级精神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县级政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机构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第四级网络建设薄弱、协调联动工作不畅、社会参与率低、评估体系不健全、监督和问责工作不严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完善应急机构建设、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和善后机制是提升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
简介:1984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简称FEMA)和全美行政院校联合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choolsofPublicAffairsandAdministration,简称NASPAA)合作培养了一批专注于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其目的是创建一个囊括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体(Community),帮助各级应急管理者在面对愈来愈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虽然财政支持力量薄弱,但是NASPAA和FEMA的行动引领了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改革.本文首先回顾了自1984工作坊以来FEMA经历的变革,随后在公共行政语境下探讨NASPAA和FEMA的研究员在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