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建立损伤模型,按照低、中、高3种剂量细颗粒物(PM2.5)进行染毒,以研究不同浓度PM2.5对运动大鼠行为及部分无氧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取32只雄性WistarSPF(specificpathogenfree,SPF)大鼠随机分为运动对照组(EC)、高剂量运动组(30mg·kg^-1)(HPE)、中剂量运动组(15mg·kg^-1)(MPE)、低剂量运动组(7.5mg·kg^-1)(LPE),利用卒中指数和神经病症状评分对大鼠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股四头肌组织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磷酸果糖激酶(PFK-1)的活性。结果表明,与EC相比,3个剂量暴露组中,卒中指数和神经病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LPE、MPE、HPE组各组织中HK、PK、PFK-1活性均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综上所述,急性PM2.5暴露可对大鼠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大鼠部分组织的无氧代谢酶酶活性降低,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

  • 标签: 细颗粒物 行为学 代谢酶 体育馆
  • 简介:随着行为与审计研究的进一步交融,采用行为审计学来进行审计的研究日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审计关系影响审计行为,审计行为影响审计质量,借助契约经济学理论、偏重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分析以及行为审计等有效工具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行为,并通过杜弗洛的田野实验进行案例分析,提出通过引导审计师行为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图1,参7.

  • 标签: 行为审计学 审计质量 行为动机 协同舞弊
  • 简介:资源消耗是与建筑有关的最迫切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制定坚决贩政策.仅有针对具体问题的政策还不够;必须转向'非物质比'.发展中国家在建筑环境政策方面面临着特殊的障碍.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的一些国家正在采取很有前途的措施,但是解决反弹效应等后果将需要超国家的强大努力.

  • 标签: 促进可持续 可持续行为 政策促进
  • 简介: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物毒性 生物传递 联合毒性
  • 简介:为探索低剂量镉持续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神经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后36h(36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氯化镉受试液中持续至受精后6d(6dpf)。在一般毒性观察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视频跟踪技术检测了48孔板中幼鱼的自发运动能力和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惊恐反应及恢复能力。结果显示:在不引起外观形态明显改变的暴露剂量下幼鱼自发运动表现异常。其中,0.1~05μmol·L-1。暴露组幼鱼自发运动增多、轨迹紊乱、刻板式转向运动增加、触壁活动减少;10μmol·L-1暴露组幼鱼出现运动抑制、静止和原地震颤等状态,幼鱼的自发运动距离与氯化镉浓度关系呈现剂量依赖性倒“U”型,这种行为毒性效应与乙醇急性暴露引起的运动效应相似。光照惊恐反射实验中,暴露组幼鱼对突发的光暗变化表现敏感或迟钝。在撤除光源后暗适应减慢或加快。以上结果说明,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对氯化镉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敏感,并且高通量的幼鱼神经行为方法在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评价中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斑马鱼 氯化镉 毒性 神经行为 视频跟踪 幼鱼
  • 简介:  作为一种设计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绿色建筑的势头发展迅速.尽管几千年前就制定了可持续建筑的一些原则,但是这一概念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有了定义并进入全球建筑业中.……

  • 标签: 建筑经济学 经济学蓝图 绿色建筑
  • 简介: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讨纳米氧化铝对斑马鱼幼鱼早期运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受精后6h(6hpf)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E3培养液)、纳米氧化铝组(12.5、25、50、100μg·mL^-1)。采用6孔板染毒,每组160颗卵,共8个孔,每孔20颗卵/10mL试液,染毒液更新周期为1d。观察急性毒性和运动行为。结果显示,各纳米氧化铝组无明显的急性毒性;运动行为检测发现,25、50、100μg·mL^-1纳米氧化铝组受精后6d幼鱼(6dpf)黑暗状态下的运动速度、运动距离、趋触性程度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在6dpf幼鱼对强光刺激的惊恐逃避反射试验中发现,各组幼鱼在光照1min内运动速度较光照前的黑暗期均明显下降(P〈0.05),但25μg·mL^-1和100μg·mL^-1浓度组在光照时速度下降得更慢(P〈0.05);关闭光源后,各组幼鱼的运动速度都会上升,但25μg·mL^-1和100μg·mL^-1浓度组在打开光源后速度上升得更慢(P〈0.05)。上述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可以影响斑马鱼幼鱼早期的运动行为

  • 标签: 纳米氧化铝 斑马鱼 运动行为
  • 简介:卤代苯酚(H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污染物,其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存在及迁移转化会产生一定的健康和生态风险。探究卤代苯酚在环境中的转化行为非常重要。光降解反应是酚类物质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实际水体中的有机质等对卤代苯酚的光降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大连市区6家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卤代苯酚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出水中总HPs的浓度范围为77.2~168.6ng·L^-1。在所有检出的卤代苯酚中,五氯酚和2,6-二氯酚浓度较高,且检出频率均为100%,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0.8~166.7ng·L^-1和0.1~72.2ng·L^-1。在模拟太阳光照射条件下,选取2种氯酚和2种溴酚研究它们在污水样品与纯水中光降解行为,从卤原子取代的程度和种类两方面对不同卤代苯酚光降解的规律进行类比,分析了其光降解特性。此外,对比分析了不同污水厂出水的对同种卤代苯酚降解速率的影响,发现出水的pH值、溶解性有机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卤代苯酚的光降解。

  • 标签: 卤代苯酚 污水处理厂 出水 光降解
  • 简介:敦煌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没有科学、统一的认识.尽管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做了一些研究,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人提出将之与古楼兰衰退相提并论.该文认为,敦煌地区生态退化及其演变,无论是地下水位的下降、绿洲与湿地的萎缩等,都是地质科学领域的问题,需要运用地质思维分析探讨.研究改善敦煌的生态环境退化和治理措施,必须从环境地质、生态地质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图1,参13.

  • 标签: 敦煌 生态 环境 地质学
  • 简介:近年来,挥发性环甲基硅氧烷(cVMS)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导致其环境和人体暴露风险日益增加,由于其具有持久性、潜在的生物积累性和毒性而被受关注。目前,人们对cVMS在全球各种环境介质中的赋存、行为及效应有一定的了解。排入环境中的cVMS大部分进入大气,在水体、沉积物、土壤和生物体中也有一定的含量。研究表明,希腊室内空气降尘中总的环硅氧烷含量中位数最高(1380ng·g^-1),其次为中国(362ng·g^-1);中国污水处理厂总的硅氧烷年人均通量(10g·y^-1)低于英国(D4-D648.3g·y^-1)和美国(D4-D693.5g·y^-1),其中大连市一家采用CWSBR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进水中cVMS的总浓度(1.05μg·L^-1)普遍低于希腊(5.14μg·L^-1)、西班牙(9.2μg·L^-1)、加拿大(44μg·L^-1)和一些北欧国家(17μg·L^-1);我国大部分废水处理厂污泥中甲基硅氧烷的含量(0.1-lμg·g^-1dw)比一些北欧国家(26μg·g^-1dw)、希腊(20μg·g^-1dw)和加拿大(64μg·g^-1dw)等要低得多。中国普通居民吸入+摄食D4-D6的PELs中位数(173ng·d^-1)远低于中国普通人群的皮肤暴露(中位数18.5μg·d^-1),更低于英国成人日暴露量(1.875mg·d^-1)和美国妇女对总硅氧烷的日暴露量(307mg·d^-1)。环境中cVMS的行为和效应取决于其理化性质和具体的环境条件。进入大气的cVMS会与·NO3、O3和·OH反应,而与·OH反应脱去甲基生成硅醇是其主要的消除机制。污水处理过程中,大部分cVMS被污泥吸附固定,D6吸附污泥的能力最强,其次为D5和D4。挥发、吸附和非生物降解是cVMS在土壤中主要的环境行为。D4和D5可能存在生物放大作用。评估cVMS的TMF(trophicmagnificationfactor)研究结果相互矛盾,且与BCF、BMF和BSAF的评估结果相反。总之,国内外对污水处理过程中cVMS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比较多,且�

  • 标签: 环甲基硅氧烷 环境分布 环境行为 环境效应
  • 简介: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质组作为代谢组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质化合物及脂质代谢谱的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脂质组研究的发展,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脂质组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脂质组及多组学联用技术在环境胁迫耐受性及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 标签: 脂质组学 多组学 环境胁迫 环境毒性评价
  • 简介:三唑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三唑类广谱杀菌剂之一,在我国的使用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本研究综述了三唑酮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及其对我国部分水体的生态风险。三唑酮使用后被土壤吸附和解吸,经雨水淋溶作用进入地表或地下水环境,在丰水期检出率与检出浓度较高,目前我国地表水中三唑酮最高检出浓度为12μg·L-1。三唑酮在环境中的半衰期为15~43.3d,能够在水生生物体内累积代谢,在不同浓度下对不同类群、不同生命阶段的水生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毒性效应,对应着多条有害结局路径,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干扰机体内激素水平,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导致种群密度降低。在目前已知的暴露水平下,三唑酮对我国地表水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特别是丰水期稻田附近的地表水风险尤其需要关注。

  • 标签: 杀菌剂 内分泌干扰物 有害结局路径 生态风险评价
  • 简介: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纳米银颗粒(AgNPs)是使用量最高的纳米材料.本文主要总结了AgNPs在水环境中的赋存、AgNPs的环境行为、AgNPs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影响AgNPs毒性效应的因素,最后对AgNPs在河口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微生物 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碳纳米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碳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本文在介绍了碳纳米球、石墨烯、碳纳米管3种碳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重点综述了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致毒机制,并指出今后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理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 标签: 碳纳米材料 水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毒性机制
  • 简介:代谢组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有机体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该方法已被应用于化学物风险评价和野生动物的疾病诊断,成为环境科学,特别是生态毒理学中充满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应用于代谢组研究的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2种检测技术,着重讨论了生态毒理学研究中代谢组方法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和毒性评价,以及有机体对环境影响因子的代谢响应、野生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和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这些代谢组在生态毒理学领域的应用将促进对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

  • 标签: 代谢组学 生态毒理学 毒性评价 环境胁迫因素 疾病监测
  • 简介:代谢组作为系统生物的一部分,通过考察机体受刺激后体液或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生物信息统计方法,可系统全面地揭示内因和外因作用于机体的毒性效应和机制。代谢组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逐渐在低剂量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的毒性效应评估方面发挥出优势。本文综述了代谢组技术的主要研究手段,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和优点,以及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重点讨论了代谢组技术在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评估以及环境胁迫耐受性评价中的应用。

  • 标签: 代谢组学 环境毒理学 NMR LC/GC-MS 环境胁迫
  • 简介: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已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对地下水污染的报道日益增多,抗生素对地下水系统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地下水中抗生素的来源、污染水平及迁移转化规律,总结了抗生素对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抗生素诱导产生的抗性基因的潜在污染趋势。因地下水赋存隐蔽,一旦污染难以及时察觉,抗生素进入地下水系统后易长期残留。目前,针对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据此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抗生素 抗性基因 地下水系统 环境行为 生态效应
  • 简介: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mg·L-1,属剧毒级药剂,对家蚕有极高风险性;啶虫脒、毒死蜱和敌敌畏3种农药的LC50值分别为1.2371、1.0438和4.9641mg·L-1,属高毒级药剂,对家蚕有高至极高风险性;家蚕的农药急性中毒症状主要包括吐液、拒食、体缩、摆头、身体扭曲呈"S"或"C"形等,但不同类型农药其家蚕中毒症状表现各异.

  • 标签: 农药 家蚕 毒性评价 中毒症状
  • 简介:裸露岩质边坡覆绿成败的关键在于植物和岩体的有机结合,植被地境再造技术效果突出.通过以河南省宜阳县锦屏山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角度研究地境再造技术指标,为了解决岩质边坡的覆绿这一问题,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岩体体裂隙率达到3%以上、岩壁覆绿植物种植孔深度在40~60cm之间、种植孔施工角度与裂隙的发育产状相关且以切穿更多的裂隙为原则.

  • 标签: 岩质边坡 覆绿 生态地质学 锦屏山
  • 简介:目前全球至少有70%左右的抗生素被用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这些抗生素大多不能被动物完全吸收,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动物体外的抗生素约占用药量的40~90%,排出体外的抗生素大多随粪便等进入环境尤其是土壤环境中并在其中累积.为了明确兽用抗生素对环境中生物等的影响,合理评价兽用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论文就土壤环境中兽用抗生素的来源,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迁移、降解以及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标签: 兽用抗生素 土壤环境 行为 生态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