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繁多,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国家之一,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政策,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确保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然而,我国现有的针对外来物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明显滞后。本文综述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相关立法,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可在不同生态系之间发生,揭示了行政区划与生态系差异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存在“自然与经济错位”、国内管理方面存在“生态系统与行政区域错位”“双错位现象”,分析了我国外来物种管理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以期探求我国在国际背景下外来物种管理对策,提出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法》及相关法律国家体系、建立跨部门协作科学研究体系以及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增强抵御外来物种入侵能力,实施以防为主管理策略。

  • 标签: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 对策
  • 简介:[背景]褐拟谷盗分布广泛,成虫和幼虫都可取食谷物、豆类、干果及其加工品等.危害后发出难闻气味,并在受害物上呈现明显损害痕迹,是粮谷储藏中最重要害虫之一.[方法]通过分析褐拟谷盗在我国传入、定殖、扩散可能性,危害影响、危害管理难度等方面内容,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褐拟谷盗风险程度,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计算模型,对褐拟谷盗传入我国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其传入中国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风险评估值R=2.22.[结论与意义]褐拟谷盗在我国属高度危险有害生物,需要在全国各口岸加强检疫,分析结果可为开展褐拟谷盗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褐拟谷盗 风险分析 多指标综合评估
  • 简介:长期大量实践说明,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杂草传统生物防治方法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一条切实可行有效途径,但对其潜在生态风险——对本土生物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利用传统评价方法预测候选天敌生态风险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寄主专一性测定过分依赖室内进行生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生态寄主范围(实际寄主范围)问题重视不够,后者指在新环境中一系列物理和生物条件下寄主利用预测;(2)在生理寄主范围测定中,过分依赖完成生长发育可能性,对行为、遗传性状以及系统发育关系重视不够;(3)在风险评估中,过多强调对经济作物风险,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风险重视不够。对此,建议:(1)鼓励对已释放天敌进行回顾性跟踪研究,从而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生态学理论支撑;(2)在运用生物防治手段对付外来入侵杂草实践中,建议采用“有害推论”预防性原则,以避免在面临入侵生物重大威胁时草率做出释放天敌决策;(3)在评估候选天敌风险中重视生态效应风险评估。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物防治 杂草 非靶标效应 风险评估
  • 简介:本文以中季稻区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捕食天敌蜘蛛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害虫—天敌—农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害虫管理系统工程原理,处理害虫、捕食天敌与农药三者之间关系。建立了稻纵叶螟—蜘蛛—甲胺磷和稻飞虱—蜘蛛—甲胺磷两系统优化管理模型,绘制了它们优化反馈控制策略图,利用微机对系统进行最优监控。使用时输入当前田间害虫与天敌数量,就可对系统作出即时预测和最优决策。该策略确立控制害虫最优性能指标,是使害虫对农作物为害所造成损失与防治费用之和最小,并且使害虫和天敌数量处于系统平衡状态。文中比较分析了该策略与基于经济阈值常规害虫管理策略,指出了新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对天敌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作用及其意义。

  • 标签: 中季稻 优化管理 农药系统
  • 简介: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实现作物性状定向改造,在解决粮食增产、环境污染、节水增效,以及改进农产品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同时,转基因技术具有潜在风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状况,包括法规制度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旨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知识。

  • 标签: 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 安全监管
  • 简介:【目的】印加孔雀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现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局部呈现生态危害。分析印加孔雀草生态适应性特点,可以有针对地提出其风险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确定其危险级别。【方法】对印加孔雀草分布、危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定性分析其生态适应性特点,定量分析评估其生态风险,确定其危险级别。【结果】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准则层赋值,其中入侵性R1为83,适应性R2为88,扩散性R3为65,危害性R4为84,计算得出印加孔雀草风险值(R)=80>61,属于具有危害性和侵入性物种。【结论】印加孔雀草为具有危害性和侵入性物种,应严格禁止引入。由于该植物已经传入我国,应采取必要应急措施,开展检疫、监测和灭除,防止其传入其他还未发生地区。

  • 标签: 印加孔雀草 风险评估 管理措施 入侵植物
  • 简介:烟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20多年,烟粉虱一些遗传群入侵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烟粉虱遗传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早已被关注,但其分类地位,尤其是烟粉虱到底是一个包含多个生物型种还是一个包含许多隐种物种复合体,一直颇受争议。近几年,有关烟粉虱种系发生和系统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有证据推论其是一个包含至少31个隐种物种复合体,但生殖隔离证据仍显不足,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也因仅依据COI一个基因而受到质疑。因此,在大多数从事烟粉虱研究同行接受其为一个物种复合体概念同时,仍有同行沿用生物型概念。在我国境内已先后报道了包括13个本地种和2个全球入侵种在内15个烟粉虱隐种。本地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及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东南沿海地区,隐种多样性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入侵种“中东一小亚细亚1”隐种(MEAMl)(即“B型”)和“地中海”隐种(MED)(即“Q型”)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03年前后入侵我国,并在许多地区迅速取代了本地种而占据优势地位。全国范围内调查数据显示,这2个入侵种可在大部分区域共同存在,但自2005年以来,MED在许多地区陆续取代MEAMl,这很可能与MED对大量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有较强抗性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烟粉虱隐种复合体分类所面临命名等难题以及大范围抽样调查数据偏差问题

  • 标签: 烟粉虱 隐种复合体 种系发生 分布
  • 简介:尽管geneflow源于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但已成为环境生物安全文献中常见科学术语。花粉介导geneflow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物种和群体进化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转基因随geneflow发生逃逸及其可能带来潜在生态进化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重要内容,备受全球广泛关注,geneflow这个术语在我国也被频繁引用。但是,geneflow中文术语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存在着十多种翻译版本,这些不同翻译版本形式不同且内容略有差异,容易给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理解和研究造成不必要混乱。本文对geneflow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形式geneflow术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使用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笔者建议使用“基因流”作为geneflow在中文应用中统一术语,这也最接近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相关著作中geneflow原意。基于此,对基因流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相关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基因流 生物安全 环境 群体遗传 进化生物学
  • 简介:[背景]自入侵中国之后,红火蚁已给农林业、健康卫生、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危害。红火蚁在中国入侵、扩散路径及方式等仍然是待解决问题。[方法]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地区和国外1个地区共15个红火蚁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15个红火蚁种群在各微卫星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种群平均表观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0.2848、0.2708、0.3174、0.2629和43.63%,研究结果表明这15个红火蚁种群具有比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4258,说明有42.58%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表明红火蚁各种群之间有较高程度分化,且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和基因流障碍(Nem=0.7442)共同引起。遗传距离D显示,河源种群与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均相对高于其他各种群间遗传距离,表明河源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可能是较为原始类型。[结论与意义]短距离种群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方式传播,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有一定相关性;长距离种群主要依靠人为传播,因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对于长距离入侵事件,监控与检疫是关键预防措施。

  • 标签: 红火蚁 种群 遗传结构 微卫星
  • 简介: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意义提供了独特机会。

  • 标签: 动物入侵 行为 可塑性 攻击 交配 扩散
  • 简介:【目的】蛋白样品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前提,建立合理西花蓟马蛋白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图谱,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蛋白提取
  • 简介: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检疫性害虫,通过在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和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和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蝇在中国适生区和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标签: 瓜实蝇 有效积温 适生性 年发生代数
  • 简介:【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影响.白花鬼针草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风险.

  • 标签: MAXENT 白花鬼针草 潜在分布区 预测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遗传转化标记是将遗传修饰昆虫从野生型种群中分辨出来根据,遗传转化昆虫鉴定、转化品系维持及其遗传稳定性监测都依赖于可靠标记系统,发展易于应用和监测转化标记能够极大地促进害虫遗传防治相关研究。用于遗传修饰昆虫转化标记主要有昆虫眼睛颜色标记基因、抗药性标记基因和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等。非果蝇类昆虫首个遗传转化品系鉴定是通过眼睛颜色突变而实现,但大多数昆虫物种没有可用突变体或缺少相应基因信息,从而限制了眼睛颜色标记应用。抗药性基因标记虽然能够通过对转化昆虫进行集体选择而大幅度提高筛选转化体效率,但由于其鉴定准确性不高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未得到广泛应用。荧光蛋白标记基因发展则显著拓宽了能够转化昆虫种类。从水母分离绿色荧光蛋白(GFP)经突变方法获得了多种不同荧光性质突变体,经人为修饰后与适宜强启动子构成转化标记载体,能够有效鉴定更多昆虫物种遗传转化个体,其中应用较多是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此外,从珊瑚属海葵中分离得到红色DsRed标记基因提供了多样化红色荧光蛋白选择,在某些生物中DsRed与GFP联合应用表现明显优于GFP突变体,所以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本文着重从眼睛颜色、抗药性和荧光蛋白等3个方面阐述了标记基因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其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遗传修饰昆虫 转化标记 眼睛颜色标记 抗药性标记 荧光蛋白标记
  • 简介:【背景】西花蓟马自2003年传入我国以来,呈扩张趋势。辣椒上西花蓟马以化学防治为主,国内尚无抗性资源保护、抗(耐)虫性资源筛选等相关研究。【方法】以20个辣椒品种和西花蓟马为材料,采用幼苗接虫法,根据危害症状分级,计算为害指数并作为抗(耐)评价指标,然后测定不同抗(耐)材料苗期受西花蓟马危害后防御酶活性变化,探讨其与抗性关系。【结果】在20个供试辣椒品种中,湘研13号和博辣4号对西花蓟马抗性较强,其他品种抗性较差,兴蔬绿剑抗性最差;不同辣椒品种抗(耐)虫性与过氧化物酶变化呈正相关,但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辣椒抗(耐)西花蓟马筛选评价体系,为挖掘抗西花蓟马种质资源和西花蓟马有效防控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西花蓟马 辣椒品种 抗(耐)虫性 植物防御酶
  • 简介:【背景】大小蠹属昆虫是重要林木害虫,我国口岸有多次截获记录,确定大小蠹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小蠹检验检疫工作。【方法】测定了5种高风险大小蠹(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落叶松大小蠹和间大小蠹)共12个样本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基因(COI)部分序列。【结果】利用巢式PCR技术,在不同种类大小蠹样本中均获得了530bp靶标片段,比对分析显示,不同种大小蠹之间COI序列差异显著,同种大小蠹不同个体之间COI序列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大小蠹可以明显分为2支,其中,间大小蠹单独为一分支,另一分支由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和落叶松大小蠹组成;同时,同种大小蠹不同个体来源情况在进化树中有一定体现。【结论与意义】COI基因可以较好地反映样本来源地,对今后制定大小蠹具体检验检疫措施有实际指导意义。

  • 标签: 大小蠹属 COⅠ基因 来源地 分子标记
  • 简介:作为防治或根除重大害虫最为有效手段之一,害虫遗传防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不育昆虫技术、雌性致死系统和昆虫显性致死技术等经典害虫遗传防治策略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近年来,许多新分子生物手段被不断提出并整合到害虫遗传防治策略中,包括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CRISPR/Cas9系统、Medea元件、Killer.Rescue系统、Wolbachia.细胞质不亲和性系统等。基于这些新工具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下一代害虫遗传防治项目。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进一步加强害虫遗传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从而实现本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和外来人侵生物有效狙击.确保我国未来粮食和生态安全。

  • 标签: 不育昆虫技术 大规模饲养 染色体移位 遗传定性品系 转座子
  • 简介:本文主要以雪橙Citrussinensis(um)Osbeckcv.XueCheng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成年雪橙树对印楝素药液吸收速率,印楝素注射雪橙树后在雪橙叶片中富集和消解动态,结果显示:采用药水吸收系数评价雪橙树对印楝索水溶液吸收速率和日平均吸药量试验结果表明,雪橙树对印楝素水溶液吸收速度在不同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以14时至15时为吸药量最高点,吸收值为35.8mL/h,该时段也是试验当天最高温度时段。日平均累积吸药量为221.8mL,药水系数为2.98。不同浓度印楝素注射雪橙树后,在叶片中富集量和消解动态一致。印楝素富集量在注射后9一lO天达到了峰值,注射后56天各注射浓度雪橙树叶片中仍能检测到印楝素,而印楝素喷雾处理雪橙树植株叶片在药后7天即无检测量。

  • 标签: 印楝素 雪橙 残留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在15℃、20℃、25℃、30℃及3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吡虫啉、丁硫克百威和氰戊菊酯对烟蚜毒力温度效应。结果显示,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对烟蚜毒力呈正温度效应,但随着温度上升,烟蚜对吡虫啉敏感性变化比丁硫克百威大。吡虫啉毒力在35℃时为15℃时7.12倍;而丁硫克百威为2.88倍。氰戊菊酯对烟蚜毒力呈负温度效应,在35℃时毒力约为15℃时1/5。鉴于这些药剂毒力受温度影响规律,建议在气温较低时选用氰戊菊酯等负温度效应农药,在气温较高时则选用吡虫啉等正温度效应农药,以充分发挥农药性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 标签: 烟蚜 温度效应 吡虫啉 丁硫克百威 氰戊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