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2—12月"亮睛工程"在海南儋州"亮睛点"儋州市第一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73例573眼。采用TOPCON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CCT)、六角形细胞比例、内皮细胞面积等参数,比较不同性别、眼别和年龄组受检者上述各检测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533.00±366.67)个/mm2,CCT为(501.15±31.67)μm。年龄、CCT、最大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年龄组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小于60岁以下组,但≥80岁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大于60~7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性别、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CCT的主要影响因素,男性CCT为(516.27±35.84)μm,明显高于女性的(492.20±24.9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05,P<0.01),不同性别间其他角膜内皮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眼别间角膜内皮各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海南儋州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年龄增长,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值增大,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的减小而逐渐降低,6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衰老速度存在差异。

  • 标签: 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生物学测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行手术切除的98例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岁。回顾分析临床和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9%、51.5%、35.4%,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0%、16.1%、8.6%,中位无病生存期为8个月。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1.760,95%CI:1.079~2.873)、肝静脉癌栓(HR=3.809,95%CI:1.655~8.765)的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总体生存预后更差(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397,95%CI:0.220~0.716,P=0.002)的患者生存预后更佳。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2.339,95%CI:1.488~3.676)、肝细胞癌切除联合PVTT清除术(HR=2.038,95%CI:1.090~3.811)、肝静脉癌栓(HR=2.374,95%CI:1.160~4.857)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535,95%CI:0.307~0.933,P=0.027)是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及合并肝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辅助TACE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癌,肝细胞 门静脉 预后 肝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经验。方法23例病人采用全麻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用硫喷妥钠3-4mg/kg,利多卡因1-1.5mg/kg及琥珀胆碱1-1.5mg/kg快速诱导插管。病情危重、心功能较差者,用γ-OH30-50mg/kg、安定0.2~0.4mg/kg及琥珀胆碱,禁用硫喷妥钠。诱导时避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挣扎、呛咳。麻醉维持2%普鲁卡因250ml+琥珀胆碱200mg+芬太尼0.2mg,术中酌情间断静注氟芬合剂或硫喷妥钠,术中出现急性脑水肿时,首先排除可能的诱因如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高血压和静脉回流受阻,给予过度通气和利尿等处理,部分病例予硫喷妥钠缓注。结果全组病人麻醉效果满意。

  • 标签: 颅脑伤 手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大体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并行手术达到R0切除的125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58例,年龄26.0~82.0(63.5±9.5)岁。根据手术切除大体标本分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和混合型,比较不同大体分型ICC患者术后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时间,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的125例患者中排除16例资料缺失及其他死亡病例,且鉴于混合型例数少,进行对照研究误差大,暂不纳入对照研究。最终纳入肿块组62例,管周浸润组42例。肿块组患者男32例,女30例,年龄(63.1±9.1)岁;管周浸润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4.1±10.2)岁。肿块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33.2%、18.9%,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管周浸润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8.3%、6.1%,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组和管周浸润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2.966,95% CI:1.549~5.679)和管周浸润型(HR=2.403,95% CI:1.236~4.670)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Ⅲ~Ⅳ期(HR=2.466,95% CI:1.325~4.589)、肿瘤低分化(HR=0.528,95% CI:0.299~0.934)、管周浸润型(HR=2.432,95% CI:1.295~4.565)是影响IC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大体分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肿块型,管周浸润型预后更差。

  • 标签: 胆管肿瘤 大体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和作用。方法 2022年9月至2023年02,从我院外科手术患者中抽取66例作研究,对初步筛选出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干预组患者则增加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干预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手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能够明显降低,同时也促进护患关系融洽。

  • 标签: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嘉兴市第一医院的13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2例)、胃镜组(行单纯胃镜下治疗,77例)和双镜联合组(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镜下治疗,46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发现,双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改善,而腹腔镜组和胃镜组治疗后获得改善的指标较少。这一结果表明双镜联合治疗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肝、肾与凝血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腹腔镜和胃镜下治疗。

  • 标签: 双镜联合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儿童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138例静脉留置针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品管圈活动)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从非计划拔管(UEX)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患儿配合性、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UXE发生率为2.90%(2/69)低于对照组21.74%(15/69),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配合性及护理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儿童静脉留置针UXE发生率,提高患儿配合度及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儿童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10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64.4±10.4)岁。单纯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联合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29例患者纳入联合组。分析门静脉切除重建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再手术、死亡情况。随访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门静脉楔形切除侧侧吻合2例,节段切除端端吻合27例。门静脉切除重建时间(12.7±2.9)(时间范围8~18)min,门静脉切除长度(20.7±7.3)(长度范围8~38)mm。联合组术中出血量[M(Q1,Q3)]800.0(600.0,1 500.0)ml、淋巴结转移58.6%(17/29),高于对照组的[M(Q1,Q3)]600.0(500.0,1 000.0)ml、32.0%(2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3/104),其中对照组为30.7%(23/75),联合组为34.5%(10/29),再手术率和术后90 d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9.3%(7/75)和2.7%(2/75),联合组分别为3.4%(1/29)和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1%、44.8%、36.4%,联合组为78.1%、35.9%、3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70)。结论与单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相比,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生存率相近。门静脉切除重建可用于经选择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

  • 标签: Klatskin肿瘤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 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削痂保留部分变性真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深Ⅱ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采用削痂保留部分间生态组织, B组采用传统彻底削痂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愈合时间明显少于 B组 ( P< 0.05),两组术后创面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早期削痂保留间生态结合脱细胞真皮覆盖治疗四肢深 II度烧伤能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并不会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深Ⅱ度烧伤 削痂 间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90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个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肺阻塞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75.5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护理应用中,有效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阻塞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消化道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肝门切除重建(THERR)与单纯门静脉切除重建(PVRR)治疗肝门胆管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101例PH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肝切除联合THERR 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4.3±9.7)岁],接受肝切除联合PVRR 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3.8±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数据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 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胆道引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R组以扩大的左半肝切除为主(10/14,P=0.010),PVRR组以扩大的右半肝切除为主(12/19,P=0.001)。THERR组手术时间[(586±158)min]长于PVRR组[(453±88)min](t=3.087,P=0.004),持续肝门阻断时间[(32.5±7.3)min]长于PVRR组[(12.4±3.8)min](t=10.325,P<0.01)。THERR组1例术后9 d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3例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7.1%、37.0%,PVRR组19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37.8%、3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50,P=0.698)。结论与PVRR在PHC切除术中的作用相比,THERR应用于经选择的需同时行肝动脉和PVRR的PHC切除术,特别是需行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重建以保留右半肝的PHC切除术是可行的。

  • 标签: 胆管肿瘤 外科手术 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希森美康XN2000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样本取自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相关患者,并对所有病患案例使用希森美康XN2000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有94例患者在检测时出现报警提示,另外26例则没有出现报警提示;检测后,再对标本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其中HB、MCV、WBC、PLT及RBC的镜检出现阳性的概率比较高,而出现报警提示的标准仅仅为78.3%,其次,对没有出现报警提示的白细胞进行分类镜检的结果显示,出现较高相符性(P>0.05)的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此外嗜碱性粒细胞显示出较低的复合性(P<0.05)。结论在医学的血常规检验中,在使用希森美康XN2000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再结合运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更容易检测出阳性结果,提高阳性显示率,从而更容易获取细胞异常的阳性检测结果,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使用价值。

  • 标签: 希森美康 XN2000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伤口应用藻酸盐银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慢性伤口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分组,常规组(n=31)实施藻酸盐银敷料干预,观察组(n=31)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干预。对比两组的伤口面积及疼痛评分、伤口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伤口面积(8.75±2.13)cm 及疼痛评分(2.85±0.63)分、换药次数(2.13±0.31)分经干预后低于常规组的伤口面积(12.25±2.37)cm 及疼痛评分(4.45±1.07)分、换药次数(5.16±1.25)分,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率随时间延长均治疗2周(46.55±4.04)%、治疗4周(77.64±7.74)%、治疗6周(94.54±9.61)%高于常规组的治疗2周(30.51±3.71)%、治疗4周(59.45±9.61)%、治疗6周(75.94±6.24%),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35%,P<0.05。结论:在慢性伤口干预中使用藻酸盐银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方法,不仅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更能促进伤口的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可见该方法在慢性伤口治疗中能够获取较快的伤口愈合速度,减少护士换药次数带来的工作量,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慢性伤口 藻酸盐银敷料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