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不同基线血他克莫司谷浓度(C0)的受者,将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为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后C0的变化情况及效果。方法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基线C0,将130例受者分为两组,A组受者转换前基线C0≥6 μg/L,普通剂型与缓释剂型他克莫司剂量按1∶1转换,B组受者基线C0<6 μg/L,普通剂型与缓释剂型他克莫司剂量按1∶1.1转换。比较两组在药物转换前后C0的变化情况及相关肾脏指标的变化。结果与转换前相比,转换后两组间他克莫司日平均用量和单位体重平均用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转换前相比,两组受者在转换后第7天的C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换4周(第28天)时B组受者C0波动范围较小,与转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而未调整初始剂量的A组受者转换第28天的C0仍明显下降,与转换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当受者基线C0低于6 μg/L,在将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成他克莫司缓释制剂时增加10%~20%左右的用药剂量,以维持C0的稳定,避免C0出现大范围波动。
简介:摘要肺癌已跃居成为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临床辅助检查技术的更新和健康体检的普及,尤其是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以肺结节的形式被发现。对于这些早期肺癌,仍首选手术治疗。目前,各种3D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领着胸外科手术向微创、精准的方向进展。本文就3D技术在早期肺癌围手术期的应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股沟疝应用Lichtenstein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优越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8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观察组行Lichtenstein术式疝修补,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治疗效果较好,优越性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患者希望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应对方式,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 HAD量表、 Herth希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及评分标准对 104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调查。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04例新冠患者希望水平均总分为 38.42±4.30,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生活质量 [1]是影响患者希望水平的重要因素( 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希望水平处于中等至高等水平,且受职业、 文化程度,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的影响。针对文化程度低、无职业、社会支持的新冠患者,着重为其提供来自医务人员方面的疾病相关知识及关怀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在中短期随访中对鼻咽癌放化疗疗效预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鼻咽癌放化疗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复发组14例,非复发组26例,并对这两组病例的癌灶进行APT值测量。运用秩和检验比较治疗中和治疗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APT水平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治疗前本研究的复发组和非复发组APT值的均数、中位数、第90%位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程化疗和5次放疗后,复发组和非复发组两者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数、第90%位数在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分别为(2.08±0.26)%、(1.86±0.35)%,(4.45±0.86)%、(3.64±0.70)%,它们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位数和第90%位数的最佳阈值、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0%、85.7%、65.4%、0.753、0.605~0.901和3.92%、85.7%、69.2%、0.786、0.627~0.945。结论APT的中位数结合第90%位数,可以较好地预测鼻咽癌放化疗的疗效。
简介:摘要与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相比,糖尿病肾脏病(DKD)的患病率在过去的30年里并无显著下降。聚焦纤维化或出现蛋白尿后的治疗无法逆转DKD,识别其始动机制对DKD的治疗更有意义。糖尿病背景下的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糖萼(GEG)的损害是引起滤过屏障受损的初始和关键步骤,可作为预防或延缓DKD进展的重要靶点。目前认为,内皮细胞糖萼(EG)的调节主要由促进糖萼合成和降解机制之间的平衡决定。糖尿病引起的EG的变化可能部分反映了高血糖直接抑制EG成分的更新;蛋白水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透明质酸酶1或乙酰肝素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增加,并且在这种病理环境下可以参与GEG的降解;促血管生成分子(包括炎症介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升,会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活化和渗透性增加,对GEG的调节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DKD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未来DKD的治疗应提前至糖尿病诊断之初,而非出现蛋白尿后的“强弩之末”。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与CT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邻近膈顶肝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西溪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邻近膈顶肝癌经皮热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组(超声引导组)和CT引导组,辅助技术包括超声造影、融合成像和人工腹水。统计消融术中及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对比两种引导方式的安全性,术后1个月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以评估近期疗效。结果最终纳入52例患者,其中39例为初治患者,13例为复发患者(7例有手术切除史,6例有热消融史)。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38.0~76.0(57.3±10.0)岁,肿瘤大小12.0~46.0(30.7±8.8)mm。超声引导组患者34例,年龄38.0~73.0(56.6±10.2)岁,肿瘤大小17.0~46.0(30.6±8.7)mm; CT引导组患者18例,年龄39.0~76.0(58.1±9.8)岁,肿瘤大小12.0~45.0(30.9±9.2)mm。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消融术中及术后1周内,超声引导组有3例出现胸腔积液,CT引导组有8例出现胸腔积液、7例出现气胸,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均于2周内痊愈。热消融后1个月,超声引导组完全消融率91.2%(31/34),CT引导组完全消融率88.9%(16/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消融治疗邻近膈顶的肝癌,两种引导方式有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超声引导联合辅助技术较CT引导明显降低了胸部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