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融合教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1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实施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医学免疫学教师走进临床、外科学教师参与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获取临床案例融入医学免疫学课堂、更新临床实用的实验内容。课程结束后,采用课后小测验和问卷调查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表明,87.5%(70/80)的学生成绩为合格,90.0%(72/80)的学生表示提高了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学生的好评,提高了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一年内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我三甲医院新进护理人员培训的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于培训前后进行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结果本组培训人员,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68.44±4.49)分和(89.12±6.17)分(t=30.523,P<0.0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的培训者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96%的培训者认为情景模拟教学对临床护理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结论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一年内护士培训中不仅激发了年轻护士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沟通、协作、应急、抗压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肠内营养护理方法在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及应用时间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ICU收治的96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2小时到24小时之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48小时之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及支持后1周、2周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及并发症、感染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的指标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1周、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1%,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4.16%,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为22.91%.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护理方法在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并且使用时间越早可以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7例儿童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为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7例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年龄、纽扣式电池嵌顿时间、食管黏膜损伤情况、治疗方法、误诊原因及预后。结果27例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下行硬质食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27例患儿中食管黏膜轻度烧伤4例,黏膜明显烧伤23例。21例痊愈,3例术后出现食管气管瘘,其中2例经胃造瘘及留置空肠管等对症支持治疗6个月,自行愈合,1例经上述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行手术修补痊愈;2例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食管扩张痊愈;1例出现食管穿孔并大出血,家长放弃抢救死亡。结论儿童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是高危异物,通过X线可快速诊断,尽早手术取出异物是治疗的关键,术后需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密切观察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减少食道狭窄、穿孔、食管气管瘘、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注射方法对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成功率和注射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雅安市中医医院2014,01~2015,10门诊拟行连续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患者60例。第一次(F组)采用传统方法肌肉注射;第二次(S组)注射前采用另一注射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保留注射针头不拔出,换取抽吸苄星青霉素注射器推注药物;第三次(T组)将生理盐水换为0.5%利多卡因2mL,注射方法同S组。结果3例患者未按计划完成连续三次苄星青霉素注射退出研究,最终57例患者纳入统计学分析。F组、S组、T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33.3%、98.2%、100%,S组和T组注射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F组(P<0.05),S组和T组注射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和F组各时间点注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T组各时间点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S组和F组(P<0.05)。结论采用预先推注适当溶液后保留注射针头,再换取抽吸苄星青霉素注射器推注药物的方法能显著提高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成功率;选择0.5%利多卡因为预注射溶液能够显著降低苄星青霉素注射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创伤骨折患者展开分析,其入院时间均是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纳入样本量为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实施疼痛控制护理)和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分组方法为随机抽签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作比较,均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创伤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中,实施疼痛控制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中选取3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固定修复的方式对所有牙列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对比30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将30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的治疗前后的PRA指数各项指标评分结果、美观满意度及咀嚼效率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治疗后的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实施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改善患者患齿的美观程度,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