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磁锚定技术作为磁外科临床应用中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腔镜微创外科、内镜辅助技术、空腔脏器穿刺、手术视野暴露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在国外越来越受关注,临床应用中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本文就磁锚定技术的概念、应用原理、研究进展现状等问题作一全面介绍和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磁压榨技术建立兔胃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以10只健康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设计加工适合兔胃肠吻合的子、母磁体。设计手术操作路径,在胃体乏血管区做荷包造瘘,经造瘘口先置入子磁体于胃内,并将其沿肠道推送至十二指肠,然后经胃造瘘口再次置入母磁体,调整子、母磁体在合适位置后子、母磁体自动对位相吸并压榨胃壁和肠壁。荷包缝合关闭胃造瘘口。待子母磁体间压榨的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后,胃肠吻合口即建立,子母磁体及坏死组织一起经消化道排出体外。观察实验动物术后存活情况,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获取吻合口标本,测量吻合口爆破压,肉眼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结果按预先设计的手术操作路径,10只新西兰兔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并存活至术后1个月。围手术期内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35.80±4.71)min(28.00~43.00 min),磁体排出时间(11.40±1.56)d(9.00~14.00 d)。术后1个月获取吻合口标本,肉眼观察可见胃肠旁路吻合口愈合良好,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吻合口爆破压(103.00±7.95)mmHg(94.00~113.00 mmHg)(1 mmHg=0.133 kPa)。结论利用磁压榨技术建立兔胃肠吻合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假定结直肠不同部位为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家兔结肠的磁压榨吻合模型,验证磁压榨吻合技术在结肠压榨吻合的可行性,并评估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方法选取8只家兔,在结肠置入一定规格的磁铁实现肠道的侧侧压榨吻合,吻合口形成后,通过结肠造影、解剖观察及病理检查的方法评估吻合口的形成情况。人为结扎吻合口之间的肠道制造肠梗阻动物模型,评估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结果8只家兔均在术后第6~8天磁铁脱出;1只家兔发生肠梗阻,其余7只家兔吻合口形成良好。吻合口形成后,取3只家兔结扎吻合口之间肠道,1只家兔于术后第6天死亡,其余2只家兔长期存活,实现了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结论磁压榨吻合技术能够实现家兔肠道的吻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在学科交叉研究广泛开展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现状及探索,以期对国内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为典型案例,从背景、具体措施路径和成效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西安交通大学采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夯实研究平台、设立交叉基金和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从结构、制度、人力、财力和激励机制,全方位多层次促进了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推动学校理、工、医、文等学科的纵深与延展,提高了学术影响力,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结论交叉学科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医疗机构、产业界、学术界等通力合作,营造多学科协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真正让学科从机械结合到知识融合。因此,在高校学科交叉发展过程中,需要理顺学科交叉的指导理念和基本准则,把握交叉学科的特点,重点从学科结构、配套制度、人才培养、资金资助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推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锚定技术辅助减戳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的磁锚定技术辅助减戳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术后第1天、7天、1个月手术切口疼痛评分(Wong-Ban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23.00~70.00 (45.30±13.45)岁;胆囊息肉17例,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1例。所有患者手术操作顺利,术中未出现意外事件。手术操作时间(43.70±23.51)min,术中出血量13.65(6.00,10.00)ml。患者术后第1天、7天、1个月手术切口疼痛评分分别为4(2,6)分、2(2,4)分、0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磁锚定技术可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具有减少腹腔戳孔、暴露充分且操作简单等优点,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锚定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以6个比格(Beagle)犬离体食管为实验对象,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磁锚定装置(锚定磁体和靶磁体),对假定的食管病变黏膜实施ESD。评价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及便捷性。结果成功完成6个犬离体食管的ESD。调整锚定磁体位置可灵活控制靶磁体对黏膜的牵拉方向和牵拉力,充分显露黏膜剥离面,并提供组织张力,确保病变黏膜顺利切除。整个过程操作流畅,靶磁体留置方便,术中未出现靶磁体滑脱及黏膜撕伤。结论磁锚定技术可有效地对病变黏膜进行牵拉,用于ESD进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极大地改善内镜下操作体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缩短采集时间和多动脉期扫描技术对钆塞酸二钠肝脏增强MRI动脉期成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253例行钆塞酸二钠肝脏增强MRI检查的患者病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常规的容积内插式屏气检查(convent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C-VIBE)87例(单动脉期,扫描时间16 s);缩短采集时间的屏气检查(shortened acquisition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S-VIBE)78例(单动脉期,扫描时间12 s);结合了鸡尾酒并行采集(controlled aliasing in parallel imaging results in higher acceleration, CAIPIRINHA)技术、水脂分离压脂(Dixon)技术及时间分辨交叉随机轨迹(time-resolved imaging with interleaved stochastic trajectories, TWIST)成像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CAIPIRINHA-Dixon-TWIST-VIBE, CDT-VIBE)88例(五期多动脉期,扫描时间16 s)。分别对三组图像动脉期的期相和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均采用四分法,图像期相根据肝动脉及门静脉显示程度划分;主观图像质量从图像伪影、肝脏边缘清晰度及病灶显示三个方面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包括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分类变量表示为病例数和百分比,χ2检验处理分类变量;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年龄的差异;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序列组间与多动脉期组内图像质量的差异及三组序列图像SNR与CNR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胸水、腹水、慢性阻塞性疾病、肝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MRI诊断医生对动脉期期相和图像质量评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在动脉期图像中,CDT-VIBE组最佳图像的评分优于C-VIBE组和S-VIBE组(H=23.698,P<0.001)。在动脉早期图像中,CDT-VIBE组最佳图像评分优于C-VIBE组(H=19.415,P=0.043)。三组图像动脉早期比动脉晚期出现更多不满意图像(χ2=7.311,P=0.007)。CDT-VIBE组最佳图像在动脉早期与晚期的优秀率远高于C-VIBE组和S-VIBE组(P<0.05)。CDT-VIBE组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动脉早期图像优秀率高于后三期(P<0.05);动脉晚期中第四期图像的优秀率(78.4%)远高于前三期(P<0.05)。三组图像的SNR(H=3.854,P=0.146)及CNR(H=2.120,P=0.3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钆塞酸二钠后,采用缩短采集时间的S-VIBE序列不能有效减少屏气失败的图像,而使用多动脉期采集的CDT-VIBE序列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优秀动脉期图像,既可以提供描绘血管的动脉早期图像,又可以获得病灶强化信息的动脉晚期图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