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9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分期治疗组(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35例)和终末治疗组(B组,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骨折愈合时间、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12个月,A组患者的PCS、MCS均于术后12个月均达到峰值,B组患者的PCS、MCS分别于术后6、3个月达到峰值。A组患者术后6、9、12个月的PCS、MCS均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19.2±4.6)周]短于B组[(23.3±5.6)周],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15.6±4.2)d]短于B组[(270.0±15.4)d],并发症发生率[5.7%(2/35)]低于B组[35.3%(6/17)],术后12个月LEFS评分[(88.3±7.2)分]高于B组[(78.5±5.2)分],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94.3%(33/35)]高于B组[70.6%(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固定支架行终末治疗相比较,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复位方法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手术治疗的50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34例,女16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岁。将患者按照术中复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新复位方法组(n=23):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以骨折远端为基础骨块,其他骨块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一复位,最后复位压缩的骨折并固定;传统复位方法组(n=27):先复位关节面再将关节面骨块与胫骨骨折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根据TPA在±5°内被认为可接受,超过±5°被认为不可接受,比较两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7±0.4)、(3.0±0.6)h]和术中出血量[(215±56)、(221±52)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复位方法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为78.2%(18/23)高于传统复位方法组的48.1%(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复位方法相比,新复位方法在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时可以提高术中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的可接受率,但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逍遥散联合黛力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8年0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计前瞻对照性实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逍遥散和黛力新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黛力新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使用逍遥散和黛力新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单独使用黛力新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8.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N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联合黛力新能够显著提高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道成骨技术即保留骨不连断端硬化骨质联合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锁定钢板(LC-DCP)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且完整随访的41例锁骨中段骨折内固定术后萎缩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7.6岁(28~63岁);左侧25例,右侧16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8.5个月(9~40个月);入院前有1次手术36例,2次手术5例。术中测量骨不连缺损长度,骨不连均采用建立植骨通道,取髂骨植骨联合锁骨上方LC-DCP内固定。术后12个月采用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估患侧功能。结果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6个月(12~15个月)随访。25例患者骨缺损长度≤2.0 cm,16例患者骨缺损长度>2.0 cm。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2~16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供区持续疼痛,1例患者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2个月DASH评分平均为14.7分。结论通道成骨技术保留了萎缩性骨不连断端的硬化骨,减少了髂骨的取骨量,治疗锁骨萎缩性骨不连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阻挡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人工胫骨(30根)制备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模型(AO 43-A3型),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3组(n=10):无阻挡钉组(髓内钉,阻挡钉处仅留预植孔)、传统阻挡钉组(髓内钉联合前-后向传统阻挡钉)和新型阻挡钉组(髓内钉联合侧方新型阻挡)。3组模型分别完成侧方弯曲应力试验(记录髓内钉的横向最大位移)、疲劳试验(观察模型结构异常情况)和轴向应力试验(记录髓内钉-骨结构的轴向最大位移)。观察3组模型有无结构异常,并比较3组模型髓内钉的横向最大位移和髓内钉-骨结构的轴向最大位移。结果侧方弯曲应力试验中无阻挡钉组、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髓内钉横向最大位移分别为(5.02±1.03)、(4.19±0.64)、(4.18±0.65)mm。与无阻挡钉组相比,传统阻挡钉组的横向最大位移减少了16.6%(P=0.027),新型阻挡钉组的位移减少了16.8%(P=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横向最大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疲劳试验中所有模型在循环加载中均未出现结构异常。轴向应力试验中无阻挡钉组、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髓内钉-骨结构最大位移分别为(5.69±0.75)、(5.31±0.61)、(5.51±0.65)mm,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阻挡钉增加的髓内钉-骨结构的稳定性与传统阻挡钉相当,且其他生物力学特性相似,新型阻挡钉为阻挡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收治的 8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予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心率状况和治疗效果,讨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血压水平、心率状况在治疗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此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结论:在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的治疗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稳定患者的血压水平,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20年1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NS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为(49.4±11.0)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0例,Ⅲ型12例,Ⅳ型10例;采用FNS固定治疗。空心螺钉(CCS)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为(48.8±10.1)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采用CCS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及术后6个月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11.4±3.4)周]、骨折愈合时间[(3.1±0.9)个月]显著短于CCS组患者[(16.4±3.9)周、(3.6±0.9)个月],并发症发生率[12.5%(4/32)]显著低于CCS组患者[34.2%(13/38)],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98.1±2.8)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96.8±4.0)分]显著高于CCS组患者[93.8±4.1、(93.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CS比较,FN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可以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具有下地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患者可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微型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7年3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鹰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1例接受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双钢板组),25例接受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单钢板组)。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最终活动度、返回工作时间、软组织刺激取出内固定、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手臂、肩部和手残疾评分(DASH)。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9.17±2.79)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活动度、患者满意度、MEPS和DASH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返回工作时间为(8.47±2.13)周,单钢板组返回工作时间为(9.78±1.98)周,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软组织刺激需取出内固定9例,双钢板组1例,单钢板组8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型锁定钢板相比,采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以有效减轻软组织刺激,促进患者早期返回工作岗位,且手术时间并没有显著延长,生物力学优势明显,临床效果满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与空心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6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23~63岁[(49.5±8.2)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25例,Ⅲ型34例,Ⅳ型17例。骨折Pauwels分型:Ⅰ型16例,Ⅱ型31例,Ⅲ型29例。40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空心螺钉组),36例采用FNS固定治疗(FN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愈合时间。术后6,12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2±1.7)个月]。FNS组透视次数为(13.4±1.9)次,少于空心螺钉组的(18.2±2.6)次;FNS组下地负重时间、骨愈合时间为(11.1±1.9)周、(13.8±1.6)周,短于空心螺钉组的(15.7±1.6)周、(14.6±1.6)周(P均<0.05或0.0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空心螺钉组4例股骨颈短缩,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内固定松动,2例退钉,1例骨折不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30%(12/40);FNS组2例股骨颈短缩,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内固定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6)(P<0.05)。结论对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FNS和空心螺钉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FNS具有术中透视次数少、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愈合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68.7岁。初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1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4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切割8例,骨折不愈合10例,钢板或螺钉断裂6例,髓内钉断裂3例,髋内翻畸形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9例患者翻修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6±1.6)分]显著低于术前[(7.1±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85.2±8.2)分]、SF-36评分[(75.9±15.5)分]显著高于术前[(48.0±12.7)、(48.7±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8%。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颈骨质良好、髋关节状态较好者,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与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患者资料。根据骨缺损修复方式不同分为2组:改良组14例(接受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治疗),男9例,女5例;年龄为(39.4±7.3)岁;传统组20例(接受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1.2±6.6)岁。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固定戴架时间(EFT)、外固定指数(EF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和应用协会(ASAMI)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评估骨缺损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34例患者术后获18~32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改良组EFT[(3.9±1.6)个月]显著短于传统组[(9.8±2.2)个月],EFI[(0.48±0.09)个月/cm]显著低于传统组[(1.42±0.32)个月/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SAS评分[(48.1±4.7)分]显著低于传统组[(61.2±6.2)分]、人均并发症数[(0.8±0.4)种/例]显著少于传统组[(1.4±0.3)种/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愈合结果和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满意分别为13、12例,不满意分别为1、8例;Ⅱ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8例,未发现分别为13、12例;Ⅲ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9例,未发现感染分别为13、1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与传统骨搬运技术相比,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在治疗胫骨远端节段性骨缺损方面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具有EFT短、EFI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空心钉与钢板分别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同侧非连续性胫骨干和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4例同侧非连续性胫骨干和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17例;年龄26~60岁,平均43.6岁;左18例,右1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2组:空心钉组16例(采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治疗),钢板组18例(采用髓内钉联合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胫骨平台塌陷程度、耗材费用、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Rasmussen放射学胫骨平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4例患者术后获得12~28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胫骨平台愈合时间、胫骨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组术中出血量[(89.4±14.5) mL]、耗材费用[(2.0±0.2)万元]均少于钢板组[(120.8±22.1) mL、(2.6±0.4)万元],皮肤切口长度[(4.1±0.8) cm]短于钢板组[(7.1±0.9) cm],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9.8±4.5)分]低于钢板组[(93.0±4.2)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胫骨平台复位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后胫骨平台塌陷程度[0.5(0,2) mm]小于空心钉组的[1.0(0,2)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组1例胫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2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钢板组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膝部不适,内固定物取出后缓解。结论空心钉与钢板分别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同侧非连续性胫骨干和胫骨平台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疗效。采用钢板联合髓内钉治疗虽然创伤大、费用高,但有利于提高胫骨平台的复位质量及术后膝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病院下肢病区治疗并接受手术的11例胫骨骨感染清创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8.5±14.1)岁;吸烟饮酒患者6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9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其他3例,包括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最初损伤为开放性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骨缺损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随访时监测硫酸钙吸收时间、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架指数,末次随访采用Paley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分级及邻近关节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例患者骨感染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8.1±1.6) cm,硫酸钙吸收时间平均为(6.6±2.6)个月,骨搬运时间平均为(11.4±2.8)周,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7±1.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58±0.07)月/厘米,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为(6.1±1.4)个月。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4%。骨愈合方面优良率为90.9%,临近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同期髓内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运技术可以减少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更早负重及恢复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远端皮质开窗后扩髓清创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髓内填充及胫骨开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治疗胫骨髓内钉固定术后慢性骨髓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20例胫骨髓内钉固定术后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扩髓组和开槽组。扩髓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为(47.6±11.4)岁。开槽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为(49.2±13.9)岁。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持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细菌培养结果、总住院时间、炎性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控制率、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25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感染持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细菌培养结果、炎性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控制率、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髓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11.7±4.7)d]、下地负重时间[(5.8±1.6)周]显著短于开槽组[(16.8±4.6)d、(8.1±2.9)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相比较传统胫骨开槽灌洗结合抗生素骨水泥填充,胫骨远端开窗后扩髓清创结合硫酸钙髓内填充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同样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获得良好的功能,同时后者允许患者更早负重,缩短治疗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