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阻挡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人工胫骨(30根)制备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模型(AO 43-A3型),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3组(n=10):无阻挡钉组(髓内钉,阻挡钉处仅留预植孔)、传统阻挡钉组(髓内钉联合前-后向传统阻挡钉)和新型阻挡钉组(髓内钉联合侧方新型阻挡)。3组模型分别完成侧方弯曲应力试验(记录髓内钉的横向最大位移)、疲劳试验(观察模型结构异常情况)和轴向应力试验(记录髓内钉-骨结构的轴向最大位移)。观察3组模型有无结构异常,并比较3组模型髓内钉的横向最大位移和髓内钉-骨结构的轴向最大位移。结果侧方弯曲应力试验中无阻挡钉组、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髓内钉横向最大位移分别为(5.02±1.03)、(4.19±0.64)、(4.18±0.65)mm。与无阻挡钉组相比,传统阻挡钉组的横向最大位移减少了16.6%(P=0.027),新型阻挡钉组的位移减少了16.8%(P=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横向最大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疲劳试验中所有模型在循环加载中均未出现结构异常。轴向应力试验中无阻挡钉组、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髓内钉-骨结构最大位移分别为(5.69±0.75)、(5.31±0.61)、(5.51±0.65)mm,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阻挡钉增加的髓内钉-骨结构的稳定性与传统阻挡钉相当,且其他生物力学特性相似,新型阻挡钉为阻挡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20年1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NS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为(49.4±11.0)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0例,Ⅲ型12例,Ⅳ型10例;采用FNS固定治疗。空心螺钉(CCS)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为(48.8±10.1)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采用CCS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及术后6个月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11.4±3.4)周]、骨折愈合时间[(3.1±0.9)个月]显著短于CCS组患者[(16.4±3.9)周、(3.6±0.9)个月],并发症发生率[12.5%(4/32)]显著低于CCS组患者[34.2%(13/38)],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98.1±2.8)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96.8±4.0)分]显著高于CCS组患者[93.8±4.1、(93.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CS比较,FN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可以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具有下地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患者可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病院下肢病区治疗并接受手术的11例胫骨骨感染清创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8.5±14.1)岁;吸烟饮酒患者6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9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其他3例,包括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最初损伤为开放性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骨缺损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随访时监测硫酸钙吸收时间、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架指数,末次随访采用Paley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分级及邻近关节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例患者骨感染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8.1±1.6) cm,硫酸钙吸收时间平均为(6.6±2.6)个月,骨搬运时间平均为(11.4±2.8)周,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7±1.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58±0.07)月/厘米,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为(6.1±1.4)个月。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4%。骨愈合方面优良率为90.9%,临近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同期髓内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运技术可以减少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更早负重及恢复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