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反对解释是法治社会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对明确法律规范,尤其是强制性法律规范,法官等法律人应该直接认定其意义并加以贯彻,而不能解释,尤其不能过度解释。反对解释场景是个审判等活动“语境”问题,但由于场景都是片断,因而难以从理论上系统叙述,所以,我们只是把场景作为思考起点和归宿,在法治理念下叙说反对解释一般要求。我们相信,法制要求人们对法律规范固有意义保持克制,要求尊重法律权威。能动主义是一种克服司法机械思路。司法能动主义者几乎把严格等同于机械。但法制恰恰是因为有了适度严格才显示其魅力,如果到处能见到灵活那就不可能有法制。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法学都围绕着维护或破除法律严格(或机械)而展开。但从法制基本教义看,司法克制主义是主流,而能动主义只能在克服法律过于死板,或协调法律与社会正义严重冲突时才显现其功用。反对解释主体是所有的适法人员,对不同主体有不同要求。

  • 标签: 法治 法律解释 反对解释 司法克制主义 司法能动主义
  • 简介:法治反对解释判断是对法律解释明晰性原则更为明确一种说明。这一原则强调,法律条文所表述清楚含义,只需要法官等法律人认定,而无须进行意义添加或减损解释。明确法律必须执行,这是法治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命题有两种:描述性命题和评价性命题。描述性命题存在真假问题,而评价性命题只存在对错问题。法律需要解释是一种对司法过程描述,而反对解释是一种立场、一种姿态。范进学教授用描述性命题要求批评反对解释这一评价性命题,在逻辑上是存在问题。尽管司法过程实际上是在能动与克制此消彼长过程中进行,但在现阶段,我国应该认真地对待规则,树立法律权威,在反对解释原则下逐步建设法治。

  • 标签: 法律解释 法治 司法克制主义 描述性命题 评价性命题
  • 简介:从实证法学立场出发,本文粗略地论述了法学三个特征: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学科;是一门以对法律理解为主要内容学科;是一门带有很强教义学属性学科。基于对法学这三个特点认识,作者认为我国法学应进行研究范式四个转向:立法中心主义立场向司法中心主义转向;研究内容从本体论向方法论转向;研究价值趋势由单一阶级意志向价值多元转向;研究方法整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向。

  • 标签: 法学 法学转向 司法中心
  • 简介:法律思维是一种职业思维方式,它不能违背一般逻辑思维规律.法律思维是一种运用形式逻辑规则反省性思维.人们可以运用形式逻辑规则反思关于法律问题种种判断.这实际上是从逻辑学角度论证了法律思维可能性.本文主要是通过比较霍姆斯法官"反逻辑"思维模式,评价了狄亚瑟法官法律思维,强调了法律思维基本工具是形式逻辑规则.

  • 标签: 法律思维 法律逻辑 法律性质 不确定性
  • 简介:法治中国提出决不是要停滞改革,而是要在法治框架内稳步实现社会转型。这既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形势更为深入分析之上,也是对法治观念、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更深刻洞察。“法治中国”是法治精神全面延伸,需要把法治精神内化为政府、政党和公民对法治信任,把法律、法治话语当成思维决策意识形态,把法治精神全面延伸到法治中国建设理解中去。“法治中国”实现了由局部到整体升华。法治中国使改革有了长远目标。在法治中国目标明确以后,法治优位成了我们认可行动方针,任何改革都应该于法有据,应该重视用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应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治精神改革与法治 法治方式法治思维
  • 简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关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工具,对社会管理创新以及社会转型将产生积极深远影响。为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用法律限制权力任意行使,把权力圈在笼子里面,充分发挥法律和法律方法功能,重视法律权威以及逻辑推理、修辞论证和理解解释等方法作用。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律方法
  • 简介:司法过程中法律发现是法学方法论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是法官面对个案理解、解释、适用法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官应表达对法律忠诚并根据案件事实衡平个别正义.法官之所以在司法过程中发现法律,乃是因为法律适用就是法律解释,没有法官对法律和事实理解,就不可能有法律适用.依照法治原则,发现法律首先应从法律正式法源中去寻找,只有当正式法源中没有明确标准或虽有标准但该标准与个案正义严重背离时,才在非正式法源中寻找可以接受答案.

  • 标签: 法官 司法过程 法律发现 法律适用 法源 法学方法论
  • 简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核心意义在于用法律限制权力任意行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用法治方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这意味着在对待法治建设问题上不能一味奉行实用主义立场,搞实质法治和能动司法。在现阶段应该坚持严格法治原则,尊重法律权威,用规则和程序规制人们行为。法治思维包含着用法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宏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权利为导向,把法律作为修辞来构建思维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权力话语霸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消除权力傲慢与过度张扬。

  • 标签: 法治 法治思维 权力 法治方式 权利
  • 简介:在法学出现了各种流派以后,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法治论者去研究。这就是除了教义学属性法律解释学以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以外,多数法学流派主要观点都是对现行法律规范效力进行程度不同消解、修正、甚至废止。这一方面丰富了法学研究内容,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法律,但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挑战了法律甚至法治权威。对此,法治论者必须正视。在很多法学流派中,由于带有教义学属性法律解释学基本观点被批判,尤其是后现代法学对法治基本原则解构,使我们感觉到,法律人思维(包括法学研究)中出现了规范失落或者说法律隐退。本文分析了在法律决断论和主体选择论矛盾下,法律规范尴尬地位、规范隐退表现、原因以及拯救姿态与理路,所蕴涵问题意识在于批判能动司法理论基础。

  • 标签: 法律修辞 法律解释 法律决断论 主体选择论
  • 简介:疑难案件超出了法律规范涵摄范围,对它处理不仅需要法律发现、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还需要一种“把法律作为修辞”思维方式。法律修辞是在其他法律方法基础上,依照法律体系规范性和案件具体语境对当事人等进行劝导和论辩。它突破了传统方法单一性,通过修辞上“谋篇布局”着眼于对各方当事人说服。所以,法律修辞是运用法治意识形态所构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中国语境下,法律修辞对疑难案件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法律方法 法律修辞 法治思维 疑难案件
  • 简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想发挥法律体系规范功能,就必须理性地对待它。现在法律体系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夹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轻视形式逻辑实质思维倾向阻碍了规范功能发挥。另一方面,在司法政策中过度强调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能动司法统一,使得法律权威性难以树立,法治之路更加艰难。因而,强化形式法治观念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特别的意义,要想实现限权意义上法治,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及其体系规范作用。过早地批判、放弃形式法治将会使法律失信于民,成为法律白条;过多地讲政治、讲大局等是对政治资源过度消费。

  • 标签: 法律体系 法治 实质法治 社会效果 法律效果
  • 简介:法律解释理念是与法律价值相联系理论问题,属于司法意识形态内容。在解释法律过程中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抑或以权为本,对法律解释结果有重大影响。以法为本是与严格法治相适应,追求是法律秩序;以权为本是与管理法治相适应,达到是方便管理和威权秩序;以人为本是与和谐法治相适应,理想目标是自由法治。但实际法律解释过程,是法律、权力、权利、价值、文化等综合因素在起作用。以法为本应该是我们目前应该奉行司法理念,以人为本是我们下一步追求目标。

  • 标签: 以人为本 法律解释 以法为本 以权为本 司法理念
  • 简介: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优势及其对方法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可能性误导.

  • 标签: 法哲学 法理学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中国法哲学
  • 简介: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是两种相对独立法律方法,它们对法治建设有着不同意义.法律解释功能是要充分展示法律文本各种可能意义,而法律推理则强调结论必然得出.由于二者都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或推理,因而拥有大体相似的思维走向,但作为不同方法却有着许多细微区分.正是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方法(如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法律推理等)构成了法律方法论体系.当我们对这些法律方法有了深入系统了解后,方法论向本体论转向就水到渠成了.

  • 标签: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法律推理
  • 简介:法治与改革是当下中国最突出主题。然而,对于社会秩序形成来说,法治与改革是存在冲突两种思维路径。如果不能协调好相互关系,两者对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功能很可能相互抵消。改革与法治之间协调关系不仅涉及政治局面的稳定,还牵涉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政治挂帅前提下,以往奉行是改革与法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思路。这对三十多年改革与法治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是,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形势下,需要用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用法治来统合改革与法治关系,因而需要重新诠释法治与改革关系。法治方式不仅是指立法手段,还包括了各种法律方法综合运用。在协调改革与法治关系过程中,需要把法治放到优先建设位置,即不仅把法治当成手段,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而且还应把法治当成目标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标签: 法治方式 改革共识 法律方法 法治思维 法治与改革的关系
  • 简介:法律方法是法治理想成为可能条件之一。本文通过对种种法律方法关系梳理,揭示了法律方法对维护法治积极意义。作者认为,法律发现是法律方法中首先使用方法,而法律推理则是由成文法向判决转换必用方法。在法律发现到法律推理过程中,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法律方法论 法律发现 法律推理 司法过程 法治理想 法律论证
  • 简介:以法律解释学为核心内容法律方法论是实用性学科,为吸引学者们关注现实、关注读者需求,应把更多研究志趣集中于具体、把法律方法论工具性展现出来。对法律方法论命题论证务求翔实准确,但在结论表述上务求简练、明晰。研究者应设法增大理论可接受性,以方便学者与实务法律人沟通、理论与实践联系。理论作品读者越多,所产生影响力就越大。

  • 标签: 法律解释学 法律方法论 法律智慧
  • 简介:"许霆案"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研究法律现象。法律解释学不完全是对法律解释,还包括对法律人思考反思。对于"许霆案"学界已经发表了许多文章进行讨论进行了分析,但从法律方法论角度进行反思还比较少见。本文从司法谦抑主义姿态,分析了许霆案中法律方法运用问题,认为我国在法律方法论研究上应该进一步细化,应该为法律人解释、论证法律提供更为有效方法。

  • 标签: 法律解释 法律方法 法律推理 文义解释
  • 简介:法学研究定位是由多种因素促成.中国法学研究定位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历史背景下确立,甚至我们对法治定位也建立在对防止文革重演、繁荣发展经济基调上.这样定位所造成结果是:时法治价值追求往往被人们忽略,法治实现方式也因其微小而不被人们重视.但实际,真正能够促成法治逐步实现往往是那些被忽略具体法律方法.在法学研究定位上,我们不能轻视"从小处着眼"立场,但应注意是:从小处着眼并不是就事论事,并不是简单案例分析,而是要着眼于研究微观领域中具体法治方法.

  • 标签: 中国 法学研究工作 法律方法 法学文化 法律规则
  • 简介:<正>法律秩序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而形成有序状态。在法律秩序形成过程中,法律关系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法律秩序是通过法律关系实现,因此,研究法律秩序中法律关系体系问题,既能深化法律秩序理论,又能拓宽对法律关系认识。一、法律关系体系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社会行为

  • 标签: 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规范 法律调整 法律秩序 社会关系 主体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