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对我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 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 8周以上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后,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24例,稳定 50例,进展 25例。总缓解率 25.00%,疾病控制率 75.00%。经吉非替尼片治疗的患者,出现 40例皮疹, 14例腹泻, 3例肝功能损害, 1例口腔溃疡, 13例胃肠道反应;经厄洛替尼片治疗的患者,出现 47例皮疹, 19例腹泻, 1例肝功能损害, 1例口腔溃疡, 16例胃肠道反应。结论:晚期非小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加强临床监测,从而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微小RNA-448(miR-448)对沉默维甲酸诱导蛋白14(RAI14)的靶向调控作用及对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用miR-448转染人胃癌细胞株和胃正常上皮细胞GES-1,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确认miR-448是否对RAI14具调控作用。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和Transwell实验进一步确证所筛选miR-448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GES-1比较,miR-448在SGC790细胞株中表达最低(2.22±0.18比8.11±0.26,t=7.67,P<0.01);miR-448可结合到RAI14 mRNA的3’UTR区降低荧光素酶活性至62%;增殖实验中,与mimic NC组比较,miR-448可显著抑制SGC790增殖率(0.71±0.07比1.38±0.04,t=2.96,P<0.01);在侵袭和迁移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448可显著抑制SGC790侵袭[(60.33±1.52)/视野比(137.66±3.21)/视野,t=3.79,P<0.01]和迁移[(50.0±2.0)/视野比(92.67±2.08)/视野,t=2.49,P<0.01]。结论miR-448可能通过靶向于RAI14 mRNA进而抑制其蛋白表达,最终负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微小RNA 胃癌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增殖抗原(PCN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84例(ⅢA、ⅢB、Ⅳ期分别为29、30、25例),均给予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检测对比不同TNM分期、治疗前后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并比较不同疗效患者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采用Logistic法分析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与疗效关系。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Ⅳ期患者疗前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高于ⅢB和ⅢA期[(584.11±60.25) pg/ml∶(531.06±51.37) pg/ml和(477.54±46.49) pg/ml、(96.13±7.54) U/ml∶(88.52±5.91) U/ml和(82.41±5.0) U/ml、(3.02±0.26) ng/ml∶(2.87±0.22) ng/ml和(2.71±0.15) ng/ml,均P<0.05],ⅢB期高于ⅢA期(均P<0.05)。疗后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低于疗前水平[(396.11±50.23) pg/ml∶(528.37±75.09) pg/ml、(74.81±4.72) U/ml∶(88.68±6.13) U/ml、(1.92±0.24) ng/ml∶(2.86±0.31) ng/ml,均P<0.05]。疗后18个月生存患者PCNA、TSGF、SE-CAD水平低于死亡患者[(332.51±54.32) pg/ml∶(444.92±60.07) pg/ml、(70.59±6.20) U/ml∶(78.05±8.44) U/ml、(1.71±0.24) ng/ml∶(2.08±0.27) ng/ml,均P<0.05]。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均P<0.05)。84例NSCLC患者疗后客观缓解率为29%(24/84)。疗后血清血清PCNA、TSGF、SE-CAD高表达组生存曲线低于低表达组(均P<0.05)。结论血清PCNA、TSGF、SE-CAD水平在晚期N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与临床分期、预后密切相关,且有助于预测生存状况。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调强放射疗法 癌,非小细胞肺/化学疗法 细胞增殖抗原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可溶性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胆囊癌预后差,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外科治疗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精准评估和充分准备,以及术中安全、有效、规范切除肿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重视意外胆囊癌的防范和合理治疗。新辅助或转化治疗能充分发挥化疗、靶向、免疫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达到术前降期或转化目的,提高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胆囊癌 外科手术 评估 新辅助 转化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多样,病情复杂,术后结石易残留和复发,目前仍为外科治疗难点。笔者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手术时机、术前影像学和全身重要脏器的精确评估、术中技术注意要点、微创技术和内镜手段应用进展、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策略、围肝门外科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该病外科治疗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外科治疗 肝切除术 微创 策略
  • 简介:摘要胆囊癌具有隐匿性、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高血液学和影像学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及早发现特异性胆囊癌分子诊断靶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应重视术中再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审慎开展腹腔镜下根治术,规范化切除癌灶和清扫区域性淋巴结,是提高R0根治切除率、改善预后的前提。未来以肿瘤学理念为指导,包括手术、化疗、靶向、免疫和生物治疗多种模式的综合治疗是胆囊癌治疗的发展趋势,但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跨学科合作。

  • 标签: 胆囊肿瘤 诊断 综合治疗 外科手术
  • 作者: 刘吉平 徐俊良 张寅 钟仁明 单国平 陈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2,美国费城福克斯切斯癌症中心 19111-2497,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 51811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疗科,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美国放射治疗师培训项目成立较早,培养模式、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较为完善。查阅美国劳工部、放射技师注册资格认证协会、放射技师协会、放射技术教育联合审查委员会网站以及中国内地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美国放射治疗师的培养模式、资格认证、工作内容、继续教育、就业情况,为建立适合中国内地国情的放射治疗师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 标签: 放射治疗师 培养和认证模式 借鉴与启示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以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且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对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着显著的疗效,可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重症急性胰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2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通过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参照组61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另一组患者在此之上辅以倍他乐克治疗(倍他乐克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各心功能指标变化,并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倍他乐克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为(75.34±11.03)次/min,相较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参照组更佳,P<0.05;LVEF为(47.56±9.35)%、LVDd为(57.36±3.47)mm、LVPWT为(7.34±1.02)mm,均较治疗前改善,同时优于参照组,P<0.05;倍他乐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8%,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倍他乐克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可观,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倍他乐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症状发作频率、心理状态等。结果:比较疗效(95%vs80%),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作时间更短,频率更低,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更低(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10例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接受倍他司汀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比较治疗疗效(98.10%vs86.67%),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评分更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的干预效果 。 方法: 针对我院收治的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57 例进行观察( 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 28 例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对治疗组 29 例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 。 结果: 两组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后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焦虑评分、血气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统计学有意义;且治疗组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3.45 % )明显低于常规组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21.43 % ),两组相比: P=0. 039 。结论: 针对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 COPD 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中,探究临床治疗阶段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联合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就医后,各方面指征在临床上明确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抽取时间介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而后划分组别,该项操作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组别命名为:对照组、实验组,以上患儿统计后,共60例,在治疗阶段,常规西药为对照组提供,小儿推拿、穴位贴敷为实验组提供,对比效果。结果:(1)实验组中,抽取患儿关于咳嗽、流涕、鼻塞、发热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更低,P<0.05;(2)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计算数据(93.33%,28/30)VS对照组(73.33%,22/30),展现出了更高水平,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的结合优势明显,可减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疾病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总有效率 小儿推拿联合穴位贴敷
  • 简介:摘要Logopenic型进行性失语(Logopenic progressive aphasia,LPA)是罕见的阿尔茨海默病特殊类型,临床容易误诊,治疗方法有待探索。本例59岁女性患者,主要症状为言语不利、认知功能下降。言语不利表现为语速慢,流畅性差,有频繁找词停顿,命名性失语,语量少,语音、语调正常,句法简单,无语法错误;对句子的理解和复述障碍,对单词的理解和复述保留。完善血液和脑脊液、脑电图、磁共振成像、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LPA。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言语康复训练10次,联合多奈哌齐等综合治疗后,患者语言流利程度及认知功能较前改善,但仍存在取词困难。通过病例分析与文献复习,思考诊断与治疗得失,为临床医生诊治LPA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经颅磁刺激 Logopenic型进行性失语 言语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在CT引导下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患者100例,年龄39~89岁,性别不限,体重37~64 kg,VAS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不同剂量无水乙醇+碘海醇混合液组(R1-5组)。CT引导下经T12-L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两侧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0.4 ml)的1%盐酸利多卡因2 ml,CT示药液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20 min时,两侧分别注入无水乙醇8 ml(R1组)、10 ml(R2组)、12 ml(R3组)、14 ml(R4组)、16 ml(R5组)和碘海醇(碘海醇与无水乙醇1∶5)的混合液。阻滞有效定义为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0 min时,上腹部疼痛VAS评分≤3分,且收缩压较术前降低20%以上。采用Probit法计算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及其95%CI为11.937(10.959~12.939) ml,ED95及其95%CI为19.665(17.448~24.212) ml。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11.937和19.665 ml。

  • 标签: 无水乙醇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疼痛,顽固性 腹腔丛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注射(GVI)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VB)术后非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首次行GVI治疗的66例GVB患者,收集性别、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脾脏长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门静脉宽度、术前脾静脉宽度、治疗次数、注射点数量、硬化剂总剂量及组织胶总剂量等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术后一年内有无发生非急性症状性PVT分成PVT组及非PVT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GVI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25例(37.88%),非PVT组41例(62.12%)。两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Child-Pugh分级及硬化剂总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浓度(OR=2.319,95% CI:1.359~3.956)、术前脾脏长径(OR=1.044,95% CI:1.007~1.081)及硬化剂总剂量(OR=1.075,95% CI:1.004~1.152)是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及硬化剂总剂量可预测GVB患者GVI术后PVT发生的风险。GVI术中应尽量减少硬化剂剂量,以降低术后PVT发生的风险。

  • 标签: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硬化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硬化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注射(GVI)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VB)术后非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首次行GVI治疗的66例GVB患者,收集性别、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脾脏长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门静脉宽度、术前脾静脉宽度、治疗次数、注射点数量、硬化剂总剂量及组织胶总剂量等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术后一年内有无发生非急性症状性PVT分成PVT组及非PVT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GVI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25例(37.88%),非PVT组41例(62.12%)。两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Child-Pugh分级及硬化剂总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浓度(OR=2.319,95% CI:1.359~3.956)、术前脾脏长径(OR=1.044,95% CI:1.007~1.081)及硬化剂总剂量(OR=1.075,95% CI:1.004~1.152)是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及硬化剂总剂量可预测GVB患者GVI术后PVT发生的风险。GVI术中应尽量减少硬化剂剂量,以降低术后PVT发生的风险。

  • 标签: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硬化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