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者头颅和脊髓磁共振(MRI)病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的49例MOG-IgG阳性患者头颅和脊髓MRI结果,并与同期58例水通道蛋白4(AQP4-IgG)阳性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头颅MRI检查出现异常病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4%比65.5%,P=0.177),而AQP4-IgG组出现脊髓病灶的比例显著高于MOG-IgG组(84.5%比36.7%,P=0.001);MOG-IgG组出现皮质下白质病灶和大面积病灶的比例显著高于AQP4-IgG阳性组(48.9%比13.8%,P=0.003;46.9%比12.1%,P=0.000);AQP4-IgG组出现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病灶比例显著高于MOG-IgG组(70.7%比24.5%,P=0.002)。儿童组患者中,MOG-IgG头颅出现大面积病灶的比例明显高于AQP4-IgG组(76.9%比20.0%,P=0.047)。结论MOGAD患者头及脊髓MRI病灶广泛,与AQP4-IgG阳性患者有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在慢性乙肝患者群体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临床诊治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70例慢性乙肝患者有关检验资料,将其中的35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列入观察A组,35例慢性乙肝患者列入观察B组,另收集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的血清IgG、IgA、IgM指标进行比较。结合患者治疗效果再分为好转组与未好转组,对其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总胆红素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A组与B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高(P<0.05),观察A组患者比观察B组患者明显更高一些(P<0.05)。在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方面,好转组患者比未好转组患者明显低一些(P<0.05)。结论在临床诊治乙肝中,免疫球蛋白是一项重要指标,其检验结果对客观判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在临床诊治乙型肝炎中同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检验具有比较明显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人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抑郁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2018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最终将2 018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抑郁状态数据完整的65岁及以上人群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以检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水平。根据调查对象NLR的四分位数将对象分为Q1、Q2、Q3、Q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LR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2 018名调查对象年龄为(82.60±10.73)岁,其中男性1 032名(51.14%),抑郁症状检出率19.33%(390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NLR的Q1组相比,Q2、Q3、Q4组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OR(95%CI)值分别为1.47(0.99~2.19)、1.67(1.13~2.47)和1.95(1.32~2.89)]。结论中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NLR水平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存在正向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时机、剂量选择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使用IVIG治疗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的时间分层,分为早期应用(病程5~10 d)和晚期应用(病程11~15 d);再根据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分组,方案1组:1 g/(kg·d),共2 d;方案2组:0.4~0.5 g/(kg·d),共3~5 d,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连续变量的2组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共202例患儿入组,中位年龄为12(12,36)个月,其中128例(63.37%)为早期应用者,74例(36.63%)为晚期应用者。晚期应用患儿发热时长较早期应用患儿更长[18.00(14.00,23.25) d比11.00(9.00,14.00) d],对机械通气的需求增加(33.78%比20.31%),后遗症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更高(9.46%比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早期应用患儿,2种剂量组在高级生命支持的需求、预后和后遗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于晚期应用患儿,方案1组较方案2组患儿发热时间缩短[18.00(14.00,21.00) d比21.00(15.50,30.75) d],体外膜肺(ECMO)的需求率明显降低(2.13%比18.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后遗症,如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在2种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VIG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2种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IVIG治疗对改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对于晚期应用患儿,高剂量IVIG治疗可缩短发热时间,减少ECMO的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质摄入量对头颈肿瘤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期间黏膜损伤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72例头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根据剔除标准,最终干预组纳入患者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51.67±12.92)岁]、对照组29例[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56.03±8.26)岁]。干预组在常规膳食基础上接受在院蛋白质补充方案[补充乳清蛋白粉50 g/d,使总蛋白质摄入量达1.5~2.0 g/(kg·d)];对照组采用在院常规膳食方案[蛋白质摄入量为1.0~1.2 g/(kg·d)]。所有患者均采用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方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黏膜损伤程度、营养指标变化、治疗疗效和相关并发症。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身高、血压、心率(t=-1.59~1.26)、性别、学历和病种(鼻咽癌与其他疾病)(χ2=0.01~0.45)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口腔黏膜损伤方面,干预组患者的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16%(5/32)对38%(11/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4);在营养指标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了骨骼肌、体脂肪和血红蛋白外,干预组在体重[(-2.80±2.66) kg对(-4.85±2.35) kg,t=3.18,P<0.01]、体重指数[(-1.00±0.95) kg/m2对(-1.81±0.89) kg/m2,t=3.38,P<0.01]、握力[(5.59±4.20) kg对(2.59±5.32) kg,t=2.46,P=0.02]和血清白蛋白[(-1.40±3.37)g/L对(-3.07± 2.92) g/L,t=2.06,P=0.04]指标的维持上均优于对照组。2组在疗效评价、腹泻、便秘和发热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4~1.30,均P>0.05)。结论在头颈肿瘤根治性放化疗中,补充蛋白质有缓解患者放射性黏膜损伤程度的作用,在保持患者营养指标上也具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RNA结合基序蛋白10(RBM10)突变体(N392S)的鉴定及探究其对肺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108例肺腺癌(LUAD)组织样本,进行RBM10外显子的sanger测序。将野生型RBM10及RBM10突变体(N392S)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分别转入肺癌细胞,转入空载体的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分析RBM10突变体对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含有和不含第9外显子的NUMB转录本核糖核酸(RNA)水平的变化分析RBM10突变体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LUAD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RBM10错义突变(N392S);与空载体对照细胞比较,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RBM10-Wild和H358-RBM10-Wild细胞增殖明显变慢(1.28±0.01比1.43±0.03,t=7.866,P<0.01;1.27±0.03比1.70±0.05,t=11.840,P<0.01),而表达突变体RBM10(N392S)的A549-RBM10-Mut和H358-RBM10-Mu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细胞系(1.49±0.13比1.28±0.01,t=2.851,P<0.05;1.62±0.10比1.27±0.03,t=5.823,P<0.01);在平板克隆实验中,表达RBM10突变体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53.00±3.61比28.60±4.34,t=9.675,P<0.01;42.40±3.98比18.60±4.34,t=9.047,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56.28±13.49比100.00±10.27,t=4.465,P<0.01),而突变体较野生型则失去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138.94±20.18比56.28±13.49,t=5.898,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158.00±36.81比497.25±38.20,t=15.093,P<0.01),突变体较野生型RBM10失去抑制肺腺癌细胞迁移的能力(474.00±48.63比158.00±36.81,t=12.424,P<0.01);分析RBM10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随着野生型RBM10质粒浓度的递增,野生型RBM10促进NUMB第9外显子(NUMB-EXON 9)的跳读使得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的增加,而随着RBM10(N392S)质粒浓度的递增,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没有变化。结论RBM10突变体(N392S)丧失了野生型RBM10抑制LUAD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功能,并可能通过调控NUMB蛋白剪切影响LUAD细胞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35岁以上居民白蛋白尿现患情况及其对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12年至2015年在中国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纳入34 647名研究对象(年龄≥35岁),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等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料。将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30 mg/g定义为正常,30~300 mg/g为微量白蛋白尿(MAU),≥300 mg/g为大量白蛋白尿。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指标间的比较。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运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异常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为19.1%;其中MAU为17.2%,男女分别为13.8%和2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相较于白蛋白尿正常的人群,MAU者(OR=1.23,95%CI 1.12~1.35)、大量白蛋白尿者(OR=1.86,95%CI 1.50~2.32)患CVD的风险会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MAU者患CVD的风险增加1.76倍。结论MAU患病率高,受累人群多。MAU增加了患CVD风险,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常规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上腹部B超、CT或MRI检查。随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即为手术日期到随访截止日期,或因肿瘤复发及转移致死亡的日期。随访截至2019年8月1日。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将16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模型组(n=112)及验证组(n=48),模型组用于生存列线图的建立,验证组用于其预测能力的评估,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对ICC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60例ICC术后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0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60例,生存时间20个月(2~11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3%、30.0%、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类型、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卫星灶及切缘状态是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HR=1.78,1.97,2.91,1.89,3.06,2.86,2.07,1.94,2.24,1.95,2.68,2.00,95%CI:1.12~2.85,1.22~3.16,1.85~4.56,1.26~2.85,1.38~6.82,1.31~6.25,1.37~3.14,1.07~3.51,1.24~4.06,1.26~3.01,1.28~5.60,1.11~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2.37,2.06,5.52,5.72,95%CI:1.39~4.38,1.44~3.91,1.25~3.40,1.24~24.49,2.31~14.17,P<0.05)。列线图的建立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为0.71 (95%CI:0.64~0.79),验证组C-index值为0.71(95%CI:0.61~0.81)。结论基于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细胞类型等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和肥胖关系的剂量效应,为该菌用于肥胖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08年广东肠道微生物组计划中6 986名包含体重指数、腰围及常见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的志愿者。根据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信息,计算AKK属及其操作分类单元(OTUs)丰度;根据2002年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诊断中心性或全身性肥胖。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计算AKK菌每升高一个单位,患肥胖风险的OR(95%CI)值;通过比较AKK菌第1~20分位数OR值的变化估计AKK对肥胖的剂量效应。结果共注释到3种AKK菌(AKKOTU1、AKKOTU2、AKKOTU3):AKKOTU1及AKKOTU2分布于90%以上人群;AKKOTU3分布于21.7%的人群中;3种OTUs均呈"双峰"分布,但和常见混杂因素的相关性具有差异。AKKOTU1、AKKOTU2及AKK属为肥胖的保护因素,对中心性肥胖的OR(95%CI)分别为0.95(0.93~0.98)、0.97(0.94~0.99)、0.93(0.91~0.96),对全身性肥胖的OR(95%CI)分别为0.88(0.80~0.97)、0.98(0.93~1.02)、0.81(0.74~0.89);该保护效应在调整常见混杂因素后仍然显著。通过剂量分析可知,AKK菌对中心性肥胖和全身性肥胖的保护效应随其浓度升高而增加,达到显著保护作用的最小剂量分别为1.83%和4.98%。结论AKK菌是肥胖的保护因素,但肥胖干预需要考虑AKK菌剂量效应及不同菌种/株水平的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fatin-1)联合癫痫持续状态严重程度评分量表(STESS)评分对儿童癫痫持续状态(SE)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5例SE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入院后均检测血清Nesfatin-1水平,并进行STESS评分。根据患儿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价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5分)与预后良好组(5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血清Nesfatin-1水平与STESS评分是否为影响儿童SE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esfatin-1水平联合STESS评分对儿童SE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45例患儿出院时25例(17.24%)GOS评分<5分为预后不良组,120例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全面性发作(88.00%比66.67%)、SE发作时间>1 h(76.00%比27.50%)、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76.00%比37.50%)、实施气管插管(16.00%比5.00%)、脑电图结果异常(73.91%比41.03%)、头颅影像学结果异常(82.61%比29.49%)占比及血清Nesfatin-1水平[(3.65±1.45) μg/L比(2.20±0.77) μg/L]、STESS评分[(3.01±0.75)分比(1.80±0.60)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SE发作时间>1 h、入住PICU、脑电图检查异常、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血清Nesfatin-1水平与STESS评分是影响SE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17、3.456、2.626、4.109、3.040、2.012,均P<0.001);血清Nesfatin-1与STESS评分分别以3.01 μg/L、2.38分为最佳截断值,联合预测SE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约登指数为0.73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95%CI:0.861~0.959),均优于Nesfatin-1与STESS评分单独预测[0.447,0.795(95%CI:0.720~0.858);0.562,0.859(95%CI:0.792~0.911)]。结论血清Nesfatin-1水平与STESS评分异常升高是儿童S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近期预后不良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 v2018)和2017版LI-RADS(LI-RADS v2017)对高危人群肝细胞癌(HCC)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行Gd-EOB-DTPA增强MRI并于1个月内取得术后或穿刺病理结果的237例HCC高危人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纳入282枚病灶。由2名放射科医师进行独立盲法阅片,分别根据LI-RADS v2018和v2017将病灶分类,采用Kappa值评价2名医师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LI-RADS v2018和v2017以LR-5和LR-4+5为标准对HCC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并采用配对样本McNemar检验比较两者差异。结果2名医师对病灶分类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在0.536~0.793之间。以LR-5为标准诊断HCC,LI-RADS v2018的约登指数(0.687)高于v2017(0.612),灵敏度[80.6%(166/206)]、准确度[82.6%(233/282)]均高于LI-RADS v2017[70.4%(145/206)、75.9%(214/282)](χ²=19.048、14.087,P均<0.001),特异度分别为88.2%(67/76)、90.8%(6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500,P=0.500)。以LR-4+5为标准诊断HCC,2个版本的诊断效能相同,其灵敏度[91.3%(188/206)]、准确度[87.6%(247/282)]高于、特异度[77.6%(59/76)]低于LI-RADS v2018的LR-5标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0.045,P<0.001;χ²=5.633,P=0.018;χ²=16.056,P<0.001),其约登指数(0.689)亦高于LI-RADS v2018的LR-5标准。结论基于Gd-EOB-DTPA增强图像的LI-RADS v2018诊断HCC较v2017拥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合理应用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客观的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GPRI)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根治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HBV相关ICC行根治切除术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60.8%),女31例(39.2%);年龄(56.9±11.2)岁。采用X-Tile统计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²检验分析术前NLR和GPR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X-Tile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3和1.31,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79例患者分为NLR≤3.13组(45例)和>3.13组(34例)以及GPRI≤1.31组(54例)和>1.31组(25例)。与术前NLR≤3.13组患者比较,术前NLR>3.13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病理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以及分期晚的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与术前GPRI≤1.31组患者比较,术前GPRI>1.31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的比例明显增高(P=0.025)。7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1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和3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水平、GPRI水平、肝脏硬化萎缩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影响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基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50,预测效果接近患者实际生存结果。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和GPRI可用于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人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人HIV/AIDS的回顾性队列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免疫重建良好的定义为HIV/AIDS经ART后CD4恢复至基本正常(>500个/µl),据此将HIV/AIDS分为4个组,采用轨迹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每组ART后CD4免疫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7 605例HIV/AIDS,开始ART年龄M(P25,P75)为36(30,43)岁,男性4 641例(61.0%),汉族3 232例(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 624例(60.8%),随访时间M(P25,P75)为6.1(4.1,8.1)年。CD4未恢复正常组、CD4基本恢复正常组、CD4恢复正常组和CD4维持正常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4.4%(2 617)、39.8%(3 030)、20.6%(1 562)和5.2%(396)。与CD4未恢复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相比,开始ART年龄<35岁、女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感染途径、基线无机会性感染、开始ART时CD4≥200个/μl、含替诺福韦(TDF)标准的ART方案、确诊到开始ART时间<1年是促进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良好的影响因素。结论德宏州ART后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情况呈多种状况,在基线CD4较高水平时开始ART有助于CD4恢复至正常水平。建议尽早开始ART,注意随访和关注CD4水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