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合成MRI技术是一种基于多饱和恢复多回波搭配快速自旋回波读出序列,以获取弛豫时间及质子密度定量的定量MR技术。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结构,合成MRI技术在儿童发育及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变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要注意合成MRI技术的局限性。本文旨在对合成MRI技术原理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疾病中髓鞘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髓鞘 合成MRI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3例发生于喉部的梭形细胞癌。3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主因“声音嘶哑和(或)呼吸困难”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入院后行电子喉镜检查,见声门区肿物,均行全身麻醉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例结果回报为“符合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出院至今随访9~22个月,复查均未见肿物复发,创面愈合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膜横中间点(MTP)阻滞在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围术期中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限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2~80(56.9±9.2)岁。6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MTP阻滞组(MTP组)30例和静脉镇痛泵组(镇痛泵组)30例,其中MTP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MTP阻滞麻醉,镇痛泵组采用全身麻醉,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48 h。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麻醉满意度评分,手术结束苏醒即刻(T1)及术后4 h(T2)、8 h(T3)、24 h(T4)患者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MTP组无穿刺误伤胸膜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手术时间、静脉镇痛补救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TP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为(1.3±0.2)mg,低于镇痛泵组的(1.6±0.2)mg;MT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3.9±1.5)次,少于镇痛泵组的(8.2±1.7)次;麻醉满意度评分(4.5±1.0)分,高于镇痛泵组的(3.7±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10.17、2.22,P值均<0.05)。MTP组在T1、T2时间点VAS评分[(2.8±0.9)分和(2.7±1.0)分]低于镇痛泵组[(3.3±1.0)分和(3.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2.88,P值均<0.05),而T3、T4时间点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MTP组为6.7%(2/30),低于镇痛泵组的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19)。结论超声引导MTP阻滞穿刺操作安全,并发症,镇痛效果好,能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以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

  • 标签: 麻醉和镇痛 胸膜横突中间点阻滞 神经阻滞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9及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序贯治疗复发难治纵隔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的效果。方法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3月收治的1例经CD19及CD22 CAR-T序贯治疗的复发难治纵隔B-LBL患者,分析CD19及CD22 CAR-T序贯治疗后1、3、6、12、18个月原发病缓解相关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经过三线化疗后疾病复发进展,后行CD19及CD22CAR-T序贯治疗。在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经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动态追踪观察纵隔包块。行CAR-T治疗后患者纵隔包块明显缩小,病情持续缓解达18个月。结论CD19及CD22 CAR-T序贯治疗为复发难治B-LBL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对于常规化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应尽早积极行CAR-T治疗,从而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免疫疗法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复发 难治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网状纤维结构,是机体固有免疫的一部分,其形成过程称为NETosis。近年研究发现NETs是一把双刃剑。在正常条件下,NETs的产生可以发挥清除病原体等作用,维持机体内稳态,但是在过量产生或清除不及时的情况下,NETs可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本文针对NETs的生成和NETosis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参与多种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胞外诱捕网形成 自身免疫病 囊性纤维病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5只,体重22~30 g,8~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组)、VALI组(V组)和帕瑞昔布钠组(P组)。小鼠腹腔注射LPS 20 ng,2 h后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30 ml/kg,通气频率70次/min,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21%,呼气末正压0)4 h的方法制备小鼠VALI模型。P组机械通气前1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30 mg/kg。于机械通气4 h时处死小鼠,生理盐水灌洗右肺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和TNF-α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AL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及肺泡巨噬细胞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的表达;取左肺确定湿重/干重(W/D)比值,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与S组比较,V组和P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BALF IL-6、IL-10和TNF-α浓度、iNOS、Arg-1、p-JAK2和p-STAT-3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V组比较,P组BALF IL-10浓度、Arg-1、p-JAK2和p-STAT-3表达水平升高,肺损伤评分、W/D比值、BALF IL-6、TNF-α浓度和iNOS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促进肺泡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小鼠VALI,可能与活化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环氧化酶2抑制剂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肺泡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 v2018)和2017版LI-RADS(LI-RADS v2017)对高危人群肝细胞癌(HCC)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行Gd-EOB-DTPA增强MRI并于1个月内取得术后或穿刺病理结果的237例HCC高危人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纳入282枚病灶。由2名放射科医师进行独立盲法阅片,分别根据LI-RADS v2018和v2017将病灶分类,采用Kappa值评价2名医师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LI-RADS v2018和v2017以LR-5和LR-4+5为标准对HCC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并采用配对样本McNemar检验比较两者差异。结果2名医师对病灶分类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在0.536~0.793之间。以LR-5为标准诊断HCC,LI-RADS v2018的约登指数(0.687)高于v2017(0.612),灵敏度[80.6%(166/206)]、准确度[82.6%(233/282)]均高于LI-RADS v2017[70.4%(145/206)、75.9%(214/282)](χ²=19.048、14.087,P均<0.001),特异度分别为88.2%(67/76)、90.8%(6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500,P=0.500)。以LR-4+5为标准诊断HCC,2个版本的诊断效能相同,其灵敏度[91.3%(188/206)]、准确度[87.6%(247/282)]高于、特异度[77.6%(59/76)]低于LI-RADS v2018的LR-5标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0.045,P<0.001;χ²=5.633,P=0.018;χ²=16.056,P<0.001),其约登指数(0.689)亦高于LI-RADS v2018的LR-5标准。结论基于Gd-EOB-DTPA增强图像的LI-RADS v2018诊断HCC较v2017拥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合理应用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客观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癌,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17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即食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作为研究菌株,共239株,分离自27个省份。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谱系、克隆群(CC)、序列分型(ST)和血清群;通过VFDB和BIGSdb-Lm数据库获得其毒力基因分布;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cg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实验菌株分属在3个谱系,以谱系Ⅱ为主,共155株(64.9%);血清群以Ⅱa为主,共133株(55.6%);分为23个CC型,以及1个未分CC型的ST619,其中CC8、CC101和CC87为优势CC型,共占49.4%(118株);仅4.6%(11株)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甲氧苄啶耐药基因(7株,2.9%)。所有菌株均携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携带LIPI-3和LIPI-4的菌株分别占13.8%(33株)和14.2%(34株),ST619同时携带LIPI-3和LIPI-4。51.5%(123株)的菌株携带应激生存岛(SSI)1,10株CC121菌株均携带SSI-2。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共分为24个亚群,与CC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我国即食食品中菌株以Ⅱa型血清群为主,CC8、CC101和CC87为优势CC型,其中,CC87为流行性高毒菌株。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型方法cgMLST分辨力高,可用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暴发识别。

  • 标签: 利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 分子流行病学 全基因组测序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 即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