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肘关节僵硬是在其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创伤后很容易发生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关节囊的增厚并且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肘关节的功能造成障碍,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对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意义重大。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松解和保守治疗,但是手术松解可能会导致僵硬复发和神经、血管的并发症,带来很多副作用。在没有异位骨化的情况下,相比手术治疗,保守疗法中的人工植入关节假体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关节假体种类多样,与物理治疗相配合治疗关节僵硬效果良好。本文将就人工假体在肘关节创伤后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做出综述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简介:摘要双下肢不等长(LLD)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常见并发症。在保证髋关节稳定性,即良好的假体位置和软组织张力的前提下,术后双下肢等长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预防术后LLD的发生,因此,术前应详细分析骨盆-脊柱状况和LLD的类型及原因。术中结合触摸髌骨位置、克氏针定位及参考股骨头中心和大转子尖的位置关系等方法来调整肢体长度。术后需明确区分真性LLD和功能性LLD,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双下肢长度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THA术后LLD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关节外科医师对该手术后并发症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锁骨钩板配合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锁骨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锁骨钩板联合锚钉固定治疗,以Lazzcano标准观察比较两组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Lazzcano标准评价肩功能中,观察组优良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84.62%,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时Lazzcano标准评价肩功能中,观察组优良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9.2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锁骨钩板配合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打印方法,能够根据数字模型文件,利用粉末状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出预先设计的物体,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航天制造、土木工程和医疗事业等不同领域。在医疗领域,3D打印进一步优化了关节置换前沟通及教学、有助于规避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诸多问题。多种材料3D打印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局部肢体模拟手术演练,成为提高手术熟练度的最佳途径。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活性生物器官将成为关节置换的科研新方向。本文根据3D打印技术的概念、构成部分及应用现状,对3D打印技术在关节置换方面的应用类型及优势进行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一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应用关节镜下手术修补冈上肌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20例(僵硬组)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62.2±8.7)岁(范围:45~80岁);病史(5.2±4.3)个月(范围:1~12个月)。以同期应用关节镜下手术修补冈上肌损伤不合并关节僵硬患者54例(非僵硬组)作为对照,男16例,女38例;年龄(60.9±9.1)岁(范围:46~81岁);病史(8.2±13.0)个月(范围:1~60个月)。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满意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 UCLA)、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僵硬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9.7±4.6)个月(范围:12~30个月),非僵硬组为(18.6±4.4)个月(范围:12~29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僵硬组VAS评分为(4.2±1.5)分,非僵硬组为(3.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P=0.020);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僵硬组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2.3±10.2)分、(17.8±4.2)分、(51.7±9.7)分,非僵硬组为(57.4±7.4)分、(21.6±3.8)分、(63.2±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3,P=0.021;t=3.713,P<0.001;t=3.484,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僵硬组和非僵硬组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5.0%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1,P=0.802)。结论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与不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最终疗效相当,但合并肩关节僵硬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较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的矫正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91例因单侧膝外翻行TKA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周测量的髋-膝-踝角(HKA),分为中立位组(-3°≤HKA≤3°)和残留外翻组(HKA>3°)。中立位组7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7例,年龄[M(QR)]71.5(10.5)岁(范围:57~91岁);残留外翻组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70.0(10.0)岁(范围:60~85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关节遗忘评分-12(FJS-12);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假体后倾角、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中立位组和残留外翻组患者术后ROM[(122.5±8.5)°比(119.4±7.1)°,t=1.534,P=0.128]、KSS[(159.8±8.9)分比(150.0±8.9)分,t=-0.103,P=0.918]、WOMAC骨关节炎指数[10.0(3.0)比9.0(5.0),Z=-0.733,P=0.464]和FJS-12[52.1(8.4)分比50.1(7.5)分,Z=-0.594,P=0.55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角[94.0(4.0)°比94.0°(5.0°),Z=-0.209,P=0.835]、胫骨角[90.0°(3.0°)比91.0°(2.5°),Z=-1.226,P=0.220]、股骨假体屈曲角[3.0(1.0)°比3.0(1.0)°,Z=-0.652,P=0.514]、胫骨假体后倾角[4.0°(2.0°)比4.0°(2.0°),Z=-0.763,P=0.445]、髌骨倾斜角[9.0°(3.0°)比9.0°(3.5°),Z=-1.429,P=0.153]和适合角[14.0°(4.0°)比15.0°(4.0°),Z=-1.690,P=0.091]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残留外翻组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于中立位组(33.3%比11.4%,χ²=5.630,P=0.018;38.1%比17.1%,χ²=4.136,P=0.04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1±5.2)个月(范围:24~40个月)。术后6周,残留外翻组出现1例关节僵直,经手法松解和康复锻炼后改善;末次随访时,残留外翻组出现2例髌骨不稳,予髌骨支具固定和加强股内侧肌肌力锻炼;两组均未出现髌骨脱位、关节不稳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等需再手术病例。结论膝外翻患者行TKA术后残留外翻对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术后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存在术后髌骨不稳风险,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