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双下肢不等长(LLD)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常见并发症。在保证髋关节稳定性,即良好的假体位置和软组织张力的前提下,术后双下肢等长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预防术后LLD的发生,因此,术前应详细分析骨盆-脊柱状况和LLD的类型及原因。术中结合触摸髌骨位置、克氏针定位及参考股骨头中心和大转子尖的位置关系等方法来调整肢体长度。术后需明确区分真性LLD和功能性LLD,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双下肢长度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THA术后LLD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关节外科医师对该手术后并发症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一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应用关节镜下手术修补冈上肌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20例(僵硬组)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62.2±8.7)岁(范围:45~80岁);病史(5.2±4.3)个月(范围:1~12个月)。以同期应用关节镜下手术修补冈上肌损伤不合并关节僵硬患者54例(非僵硬组)作为对照,男16例,女38例;年龄(60.9±9.1)岁(范围:46~81岁);病史(8.2±13.0)个月(范围:1~60个月)。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满意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 UCLA)、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僵硬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9.7±4.6)个月(范围:12~30个月),非僵硬组为(18.6±4.4)个月(范围:12~29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僵硬组VAS评分为(4.2±1.5)分,非僵硬组为(3.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P=0.020);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僵硬组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2.3±10.2)分、(17.8±4.2)分、(51.7±9.7)分,非僵硬组为(57.4±7.4)分、(21.6±3.8)分、(63.2±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3,P=0.021;t=3.713,P<0.001;t=3.484,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僵硬组和非僵硬组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5.0%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1,P=0.802)。结论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与不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最终疗效相当,但合并肩关节僵硬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较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的矫正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91例因单侧膝外翻行TKA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周测量的髋-膝-踝角(HKA),分为中立位组(-3°≤HKA≤3°)和残留外翻组(HKA>3°)。中立位组7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7例,年龄[M(QR)]71.5(10.5)岁(范围:57~91岁);残留外翻组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70.0(10.0)岁(范围:60~85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关节遗忘评分-12(FJS-12);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假体后倾角、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中立位组和残留外翻组患者术后ROM[(122.5±8.5)°比(119.4±7.1)°,t=1.534,P=0.128]、KSS[(159.8±8.9)分比(150.0±8.9)分,t=-0.103,P=0.918]、WOMAC骨关节炎指数[10.0(3.0)比9.0(5.0),Z=-0.733,P=0.464]和FJS-12[52.1(8.4)分比50.1(7.5)分,Z=-0.594,P=0.55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角[94.0(4.0)°比94.0°(5.0°),Z=-0.209,P=0.835]、胫骨角[90.0°(3.0°)比91.0°(2.5°),Z=-1.226,P=0.220]、股骨假体屈曲角[3.0(1.0)°比3.0(1.0)°,Z=-0.652,P=0.514]、胫骨假体后倾角[4.0°(2.0°)比4.0°(2.0°),Z=-0.763,P=0.445]、髌骨倾斜角[9.0°(3.0°)比9.0°(3.5°),Z=-1.429,P=0.153]和适合角[14.0°(4.0°)比15.0°(4.0°),Z=-1.690,P=0.091]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残留外翻组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于中立位组(33.3%比11.4%,χ²=5.630,P=0.018;38.1%比17.1%,χ²=4.136,P=0.04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1±5.2)个月(范围:24~40个月)。术后6周,残留外翻组出现1例关节僵直,经手法松解和康复锻炼后改善;末次随访时,残留外翻组出现2例髌骨不稳,予髌骨支具固定和加强股内侧肌肌力锻炼;两组均未出现髌骨脱位、关节不稳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等需再手术病例。结论膝外翻患者行TKA术后残留外翻对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术后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存在术后髌骨不稳风险,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本次7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以患者入院单号、双号为依据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A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B则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A术中出血量及手术之间较研究组B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A与研究组B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手术方式,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 70例研究对象均为 2017年 5月 -2018年 7月本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以患者入院单号、双号为依据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 35例,研究组 A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 B则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 A术中出血量及手术之间较研究组 B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 A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 A与研究组 B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手术方式,以此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