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有19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为75%(20%)[M(QR)],所有DCB均成功置入并实施扩张,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穿支血管闭塞所致后循环卒中。术后平均影像随访时间5.5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平均临床随访时间6.3个月,均无新发症状。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DCB血管成形术相对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CB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再狭窄情况,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再狭窄。临床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再发责任血管区域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根据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30例)和后循环组(18例),比较两组在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8例患者共51处颅内动脉狭窄采用DCB进行治疗;DCB的到位率为98.0%(50/5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2.5%(25.0%),与术前的狭窄程度[80.0%(2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45,P<0.001)。围手术期发生卒中2例(4.2%),无死亡患者。46例患者的影像学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5(5.0)个月,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3%(2/46),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2%(1/46);48例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8.0(6.0)个月,发生缺血性并发症2例(4.2%),包括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1例。前、后循环组在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无论病变位于前、后循环,采用DCB行血管成形术均相对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CB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再狭窄情况,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再狭窄。临床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再发责任血管区域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根据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30例)和后循环组(18例),比较两组在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8例患者共51处颅内动脉狭窄采用DCB进行治疗;DCB的到位率为98.0%(50/5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2.5%(25.0%),与术前的狭窄程度[80.0%(2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45,P<0.001)。围手术期发生卒中2例(4.2%),无死亡患者。46例患者的影像学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5(5.0)个月,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3%(2/46),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2%(1/46);48例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8.0(6.0)个月,发生缺血性并发症2例(4.2%),包括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1例。前、后循环组在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无论病变位于前、后循环,采用DCB行血管成形术均相对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65例,均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二维图像腔内长条形或团块状实性低回声或等回声,其远心端腔内有不规则的絮状回声。CDFI完全性栓塞时,栓塞部彩色血流受阻中断,其远端管腔内无彩色血流充填。不完全栓塞时,栓塞处可见彩色血流呈不规则细条状,流速加快或呈镶嵌样血流,其远端的动脉内血流充盈欠佳。PWD完全栓塞时,栓塞处及其远端无血流频谱。不完全栓塞时,栓过时处沿一侧管壁的细条状血流处频谱呈单峰,流速明显加快。远端血流频谱呈低速低阻,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呈单相连续性类似静脉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比二维灰阶超声更方便,且快捷,重复性也好,是一种优秀的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双下肢不等长(LLD)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常见并发症。在保证髋关节稳定性,即良好的假体位置和软组织张力的前提下,术后双下肢等长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预防术后LLD的发生,因此,术前应详细分析骨盆-脊柱状况和LLD的类型及原因。术中结合触摸髌骨位置、克氏针定位及参考股骨头中心和大转子尖的位置关系等方法来调整肢体长度。术后需明确区分真性LLD和功能性LLD,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双下肢长度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THA术后LLD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关节外科医师对该手术后并发症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老年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78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老年者1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分析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32例,斑块检出率74.2%,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7例,斑块检出率20.9%,病理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201处,左侧111处,右侧90处,59例为双侧病变。斑块检出患者患脑梗死率(54.1%)高于斑块未检出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的关系,颈动脉彩色B超对脑梗死危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颅内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分析患者血管内治疗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27例次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20例次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74.1%;3例次(11.1%)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次为导丝穿破动脉导致出血,1例次为动脉夹层出血,1例次为穿支闭塞;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25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1~3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或稳定者23例(92.0%)。1例(4.0%)出院后2个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1例(4.0%)因卧床相关并发症死亡。20例再通成功的患者获得影像学检查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范围:2 d~9个月),5例(25.0%)患者出现再闭塞。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的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是一种技术可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术前需进行充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