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2趾胫侧趾背动脉(简称趾背动脉)与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简称趾底动脉)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创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趾背动脉组(12例)和趾底动脉组(15例)。趾背动脉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趾底动脉切取面积为1.7 cm×1.3 cm~2.6 cm×1.8 cm,对供区创面行同侧小腿内侧全厚片移植,将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患者动脉口径、切取时间及术后2周成活情况与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第2趾供区与手指受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采用Michigan手概况问卷(MHQ)中的外观与自我满意度2个子量表对患指进行评价。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趾背动脉组患者动脉口径为0.35~0.80(0.56±0.14)mm、切取时间为(14.0±2.7)min,均明显短于趾底动脉组的0.80~1.35(1.02±0.16)mm、(19.7±3.4)min(t值分别为7.81、4.79,P<0.01)。术后2周,2组患者受区均成活。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TAM、第2趾供区和手指受区瘢痕的VSS评分及患指MHQ中外观与自我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趾底动脉,趾背动脉解剖层次浅,手术切取时间短,能够保留趾底固有动脉与趾底固有神经,减少供区的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 软组织缺损 趾背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ALTP)在断肢再植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遗留创面共9例,急诊修复3例,择期修复6例。其中前臂离断创面2例,肘部离断创面1例,踝部离断创面3例,小腿离断创面3例,创面内均有肌腱与骨质外露。软组织缺损大小13.0 cm×7.0 cm~25.0 cm×12.0 cm,血管缺损长度6.0~10.0 cm。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成活情况,对外形及感觉、桥接血管通畅性、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定期随访。结果本组9例再植肢体及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再植肢体及血运良好,CDU探查桥接血管血流通畅。质地良好,2例外形稍臃肿,7例外形满意;3例无感觉恢复,6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遗留线形瘢痕,下肢功能正常。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的遗留创面,保留肢体完整性,恢复肢体外形,同时供区损伤小,是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血流桥接皮瓣 断肢再植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股前外侧穿支,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术前B超探查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支为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股前外侧穿支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虎口挛缩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我们采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修复术,在创面治疗的基础上,修复8例外伤后肢体存留创面患者。术前常规采用高频彩超行大腿外侧区穿支定位。术中因双叶穿支分布不均衡,采用三种类型供血方式切取、组合双叶,其中5例为穿支共干+内增压型、2例为穿支共干+内增压+筋膜型、1例为穿支共干+筋膜型。结果术后8例均顺利存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顺利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个月,质地良好、弹性可、颜色与受区相近,边无明显瘢痕挛缩,均恢复保护性感觉,随访期内未出现破溃或溃疡。1例患者为瘢痕体质,虎口瘢痕轻度增生,虎口略小。结论采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修复创面,可以根据术中的穿支分布情况做不同类型的供血组合,是双叶穿支不均衡或变异时的必要补充措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供血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精确测量面积成活率的新方法,为临床评价存活情况提供一个量化指标。方法将2827.3 mm2的大布块置于左膝关节、右肘关节和左手背掌指关节处,将201.1 mm2的小布块粘贴于左示指指腹。用3D扫描仪扫描每个部位10次,计算并统计学比较测量面积与已知面积的差别。选我院行修复后存活的病例,将1855.0 mm2的布块剪成不同的形状放置在存活的表面,模拟成临床5例不同存活情况的修复病例。3D扫描测量面积成活率。结果大、小布块在人体不同部位所测得的面积结果显示:测得面积与已知实际面积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5例模拟病例的面积成活率结果显示:无论坏死区域如何变化,3D扫描仪均能准确测得坏死总面积,并得到面积成活率。结论3D扫描仪可快速精准测量存活面积和坏死面积,从而获得面积成活率。面积成活率可作为临床判断存活情况的一种量化评价指标。

  • 标签: 外科皮瓣 可行性研究 皮瓣成活率 三维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3例设计为双叶,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均顺利成活,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阔筋膜 伸肌腱
  • 简介:摘要产气荚膜杆菌是一种致病迅速、预后极差的厌氧菌感染性疾病,致残率极高,严重时危及生命。四肢创面确定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后常行急诊截肢术,保肢风险极高,且清除坏死组织及肌肉后存留创面巨大,损伤难以修复。报道2019年8月采用超长双侧ALTF成功治愈右上肢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患者1例,效果良好。

  • 标签: 产气荚膜杆菌 超长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