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序贯腓骨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愈合时间、肌及腓骨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外形、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肌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肌及腓骨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外形略显臃肿,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均愈合良好,无腓骨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著提高(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序贯腓骨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腓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修复。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成活、伤口愈合及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区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区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区的损害。

  • 标签: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伤口感染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在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危象解除,术后该叶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6~53岁。术前于患趾同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腓浅动脉穿支穿出点并于体表标记。手术于脊椎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扩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2.5 cm~12.0 cm×3.0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以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向胫侧平移2 cm为轴心线,以轴心线中点附近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设计腓浅动脉穿支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13.0 cm×4.0 cm,游离蒂部时切取部分深筋膜。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穿支数目、类型及切取时间,测量穿支血管蒂长度及穿支直径。术后记录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随访记录的色泽、质地、弹性,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供区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末次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并计算优良率。结果术中共探及腓浅动脉穿支13条,均为肌间隔穿支,穿支直径0.3~0.5 mm;血管蒂长度2~5 cm。切取时间11~26 min。13例患者术后均完全成活。术后9~18 d,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6~14个月,色泽、质地、弹性良好;11例患者外形无明显臃肿,另外2例患者因外观臃肿,Ⅱ期行修薄整形;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站立功能;供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表示满意。末次随访,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2例、S2级者9例、S1级者2例;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7例、良者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腓浅动脉穿支血管解剖较为恒定,薄且耐磨,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拇趾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创伤和损伤 拇趾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29例四肢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22~60岁[(41.9±11.1)岁]。24例为四肢的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0 cm~38 cm×27 cm;5例为2处相邻但不连续的创面,创面面积7 cm×4 cm~13 cm×9 cm。均设计、切取股前外侧双叶,并使用内增压方式处理所携穿支予以创面修复。记录穿支来源、切取时间及手术时间,观察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远期及供区外形、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64个月[(19.0±12.7)个月]。本组29例患者共设计30个双叶切取时间25~60 min[(46.6±20.2)min]。手术时间4~11 h[(6.4±1.8)h]。术后1例1叶发生静脉危象,经非手术治疗后成活,其余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1~53 d[(18.5±9.9)d]。4例因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手术。末次随访时,色泽质地良好,感觉部分恢复。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修复四肢创面,可克服穿支不共干时不能设计切取双叶的局限性,扩大双叶的应用范围,同时减少供区切取宽度,有效避免供区并发症。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皮肤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温觉恢复明显(χ2=5.23,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4.29,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P<0.05或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的痛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温觉恢复明显(χ2=10.16,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的冷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6.47、4.91、9.23,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P>0.05)。12个月组患者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P<0.05或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P<0.05或P<0.01);18个月组患者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7.62、7.03、5.58,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感觉 腕部 神经吻合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后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修复,肌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0±5.8)个月]。肌供区均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肌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后成活。末次随访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8~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69分[(59.0±9.5)分]。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修复。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内股外侧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1级4例、S2级7例、S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足损伤 伤口愈合 感觉 显微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串并联修复四肢大面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与足踝外科收治9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6~63岁,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组患者清创/扩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0 cm×25 cm,采用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修复。4例患者受区1条主干动脉缺损,行双侧串联修复;5例患者受区2条主干动脉缺损,行双侧并联修复。共切取18个,单个切取面积为20 cm×8 cm~46 cm×9 cm。17个供区直接缝合,1个供区游离移植下腹部全厚片覆盖。记录切取耗时、术后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时情况、两点辨别觉距离、受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外形、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切取耗时为1.0~4.5 h,18个均成活,修复后至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为18~72 d。随访6~34个月,患者受区外形较佳,无骨髓炎等深部组织感染。2例患者4个臃肿,术后6个月行修整;2例患者4个边缘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者被烫伤,经换药后愈合,随访遗留斑片状瘢痕;其余质地柔软,弹性好,无疼痛,血运良好。所有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均仅有1个点。17个供区只遗留线性瘢痕。所有供区远端肢体血运正常,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均无受限。结论串并联形式的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解剖恒定、血供可靠、组合方式灵活,是一次修复肢体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四肢 内增压 血管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3例设计为双叶,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均顺利成活,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阔筋膜 伸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筋膜在上睑凹陷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对轻中度上睑凹陷女性患者38例(年龄25~55岁,平均37.5岁)用保留筋膜血管蒂的眶隔脂肪筋膜转位法进行矫正,术中将眶隔脂肪的中央脂肪团外侧部转移至上睑凹陷部位,进而矫正上睑凹陷。结果35例患者术后上睑凹陷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2例术后重睑线变浅,行再次手术调整;1例单侧存在部分凹陷,行自体脂肪颗粒补充移植,术后效果满意。结论纵向分离、保留眶隔下方包膜方法行眶隔脂肪转位,在减少脂肪吸收的同时可较好地矫正上睑凹陷。

  • 标签: 衰老 眶隔脂肪 筋膜瓣 上睑凹陷 转位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