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2趾胫侧趾背动脉皮瓣(简称趾背动脉皮瓣)与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皮瓣(简称趾底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创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皮瓣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趾背动脉皮瓣组(12例)和趾底动脉皮瓣组(15例)。趾背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趾底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1.3 cm~2.6 cm×1.8 cm,对皮瓣供区创面行同侧小腿内侧全厚皮片移植,将皮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患者皮瓣动脉口径、皮瓣切取时间及术后2周皮瓣成活情况与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第2趾供区与手指受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采用Michigan手概况问卷(MHQ)中的外观与自我满意度2个子量表对患指进行评价。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趾背动脉皮瓣组患者皮瓣动脉口径为0.35~0.80(0.56±0.14)mm、皮瓣切取时间为(14.0±2.7)min,均明显短于趾底动脉皮瓣组的0.80~1.35(1.02±0.16)mm、(19.7±3.4)min(t值分别为7.81、4.79,P<0.01)。术后2周,2组患者受区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皮瓣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TAM、第2趾供区和手指受区瘢痕的VSS评分及患指MHQ中外观与自我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趾底动脉皮瓣,趾背动脉皮瓣解剖层次浅,手术切取皮瓣时间短,能够保留趾底固有动脉与趾底固有神经,减少供区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以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急诊修复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5年10月,对20例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或指骨外露患者,采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术中在第2掌背动脉腕横纹处至第2、3掌骨头间设计皮瓣,皮瓣呈梭形或椭圆形,面积为2.0 cm×1.5 cm~6.0 cm×2.5 cm。16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植皮加压包扎。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评估修复术后手部外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0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远端出现浅表坏死,经换药1周后愈合。1例皮瓣出现红肿,及时处理后红肿消退。16例供区直接缝合,切口均一期愈合,外形、功能良好,无瘢痕磨损及破溃;4例供区植皮,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9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以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修复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杂创面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科治疗的23例复杂手外伤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资料,受区均行DSA检查,明确前臂及手的血供情况,包括桡动脉、尺动脉走行及其穿支动脉、掌深弓、掌浅弓、指总动脉及各指动脉的存在与否等。根据DSA结果及血流动态影像,综合评价血管损伤情况和邻近软组织条件,并以此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吻合。结果根据DSA结果制定受区手术入路,术中探查受区吻合血管与DSA检查结果一致。23例双叶皮瓣中穿支血管共干15例,不共干8例(均内增压提供皮瓣血供)。受区血管方式:8例与桡动脉主干吻合,6例与尺动脉主干吻合,5例血流桥接吻合(4例桡动脉、1例尺动脉),2例与尺侧下副动脉吻合,1例与肱动脉分支吻合,1例两块皮瓣分别与桡动脉分支及第3指总动脉吻合。术后2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好转,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远端肢(指)体及皮瓣血运无障碍。其中10例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后患者对外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DSA可以清晰显示患侧前臂和手的血管网,发现可能存在的血管损伤,能有效指导皮瓣受区的供血动脉选择,避免肢体二次损伤,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8月—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损伤致拇、手指毁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6~58岁。均采用髂骨移植恢复指体长度,切取的髂骨长度为2.0~3.0 cm,植骨后,患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8 cm×2.2 cm~6.0 cm×3.2 cm,采用面积为3.0 cm×2.4 cm~6.5 cm×3.5 cm的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覆盖创面;将髂骨部供区和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2周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和评定患指外观和感觉功能,骨愈合情况及供区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指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皮瓣均成活。术后2周,髂骨部及前臂供区创面均愈合。随访5~13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5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2级,2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0级;移植的髂骨均骨性愈合,无明显骨吸收;供区创面愈合良好,仅有轻度瘢痕形成。末次随访时,再造指外形与健侧指接近,功能评定:优3例、良4例。结论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可恢复部分外形及功能,供区损伤较小,是对再造指外观及功能期望值不高者的一种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精确测量皮瓣面积成活率的新方法,为临床评价皮瓣存活情况提供一个量化指标。方法将2827.3 mm2的大布块置于左膝关节、右肘关节和左手背掌指关节处,将201.1 mm2的小布块粘贴于左示指指腹。用3D扫描仪扫描每个部位10次,计算并统计学比较测量面积与已知面积的差别。选我院行皮瓣修复后存活的病例,将1855.0 mm2的布块剪成不同的形状放置在存活皮瓣的表面,模拟成临床5例不同存活情况的皮瓣修复病例。3D扫描测量皮瓣面积成活率。结果大、小布块在人体不同部位所测得的面积结果显示:测得面积与已知实际面积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5例模拟病例的皮瓣面积成活率结果显示:无论皮瓣坏死区域如何变化,3D扫描仪均能准确测得坏死总面积,并得到皮瓣面积成活率。结论3D扫描仪可快速精准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坏死面积,从而获得皮瓣面积成活率。皮瓣面积成活率可作为临床判断皮瓣存活情况的一种量化评价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在小腿Gustilo III B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小腿Gustilo III B型骨折后软组织坏死缺损伴骨外露18例,采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8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机器碾压伤4例,重物压砸伤4例。创面面积3.0 cm×5.5 cm~6.0 cm×8.0 cm,平均4.0 cm×6.5 cm。皮瓣面积3.5 cm×6.0 cm~6.5 cm×9.0 cm,平均4.5 cm×7.0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8例皮瓣中16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移植皮瓣色泽及质地良好,无破溃,修复肢体仅遗留线形瘢痕及部分色素沉着,局部无明显臃肿畸形,基本恢复原有外观。18例均可完全负重且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方便、成活率高等优点,是修复小腿Gustilo III B型骨折后软组织坏死缺损的一种可靠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部分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14例手部皮肤缺损同时伴有伸屈肌腱缺损的患者,使用带部分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2.5 cm×6.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2.0~4.0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并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手指功能良好,两点分辨觉为8~14 mm,平均12 mm,感觉恢复至S3。供区无并发症,腕关节屈腕有力,对生活无影响。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带部分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一期同时修复皮肤和肌腱缺损,保留肌腱血供,粘连少,皮瓣外观、感觉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可选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后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0±5.8)个月]。肌皮瓣供区均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后皮瓣成活。末次随访皮瓣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8~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69分[(59.0±9.5)分]。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支定位78条穿支,实际切取67条穿支。根据术中实际穿支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皮瓣,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皮瓣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指端皮肤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40例40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带趾底固有神经组(20例20指),带趾背神经组(20例20指)。比较两种处理方法远期患者手功能满意度、皮瓣瘢痕外形、指活动度、受区皮瓣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供区趾腹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分析疗效。结果带趾底固有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9~22个月,平均21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15±1.18)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85±1.09)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45.50±18.3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3 mm,平均9.35 mm,供区趾腹两点分辨觉为9~15 mm,平均11.55 mm。带趾背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8~23个月,平均20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05±1.15)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90±1.02)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51.20±14.6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7.10 mm,供区趾腹两点分辨觉为6~10 mm,平均为7.95 mm。带趾背神经组术后皮瓣两点分辨觉、供区趾腹的两点分辨觉优于带趾底固有神经组(P<0.05);两组的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情况、手功能满意度评分、瘢痕定量评分、指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缝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在改善指腹感觉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是一种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肌腱转位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我们对5例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障碍患者,分期采用转位示小指指浅屈肌腱重建蚓状肌功能,转位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掌长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术后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屈伸及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肌腱转位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4例拇指缺损患者,采用第一掌骨背桡侧缘或尺侧缘,带桡神经浅支的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4.5 cm×3.5 cm。11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覆盖。结果本组14例皮瓣全部Ⅰ期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无坏死及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15个月,患指外形美观,皮瓣质地柔软,肤色与周围组织接近,且皮瓣耐磨性好。术后皮瓣感觉恢复至S3+,两点分辨觉为6~9 mm,恢复痛温觉。患者能够使用拇指进行日常工作及生活。结论带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缺损具有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切取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修复拇指缺损的理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