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常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血管发育障碍性疾病,容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合并高心排血量所致单纯性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HHT,应用贝伐单抗治疗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经验,分析手术风险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2005年11月至2019年4月完成手术的13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142侧瘤体均成功实施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内无患者死亡。单纯瘤体切除33侧(23.2%),瘤体切除联合颈外动脉断扎82侧(57.8%),颈内动脉重建13侧(9.2%),颈总或颈外动脉修补10例(7.0%),颈总或颈内动脉结扎4侧(2.8%)。手术并发症53例,其中颅神经损伤43例。平均手术时间161 min(60~500 min),平均出血量308 ml(20~3 000 ml)。随访时间1~16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大小及Shamblin分型是影响手术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ShamblinⅠ型多可单纯瘤体切除,Ⅱ型、Ⅲ型往往需要断扎颈外动脉甚至重建颈内动脉,大隐静脉重建具有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及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经同侧股动脉,15例经对侧股动脉入路治疗。4例单纯PTA治疗,8例PTA后置入支架,6例直接置入支架。共置入14枚支架,均为球扩式支架,其中2枚为药涂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造影剂用量64 ml,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50%~99%,腔内治疗后狭窄率降为10%~30%。收缩压由术前的(157.2±43.0) mmHg降至术后的(129.8±8.6) mmHg;血清肌酐(SCr)水平由术前的(258.8±214.7) μmol/L降至术后的(176.3±101.1) μmol/L,尿素氮由术前的(15.7±1.6) mmol/L降至术后(10.6±1.1) mmol/L(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42.4个月(3~93个月),治愈17例,无效1例,1例单纯球囊扩张后术后30 d出现再狭窄,予以置入支架。除1例移植肾动脉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移植肾动脉狭窄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常见血管因素,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其治疗方式经历了从开放手术到杂交手术再到全腔内修复的发展。开放手术虽然是胸腹主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术后病死率高,限制了开放手术的普及,杂交手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近年来,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一直是热点研究内容,并发展出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随着腔内治疗经验的积累以及器械的发展,腔内治疗器械逐渐从定制走向成品化,腔内治疗方式的选择也逐渐从平行支架技术转向开窗技术、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相结合,再转向分支支架技术。本文就腔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现状做系统回顾,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整体评估。
简介:摘要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为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主动脉弓部夹层和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救治机会。主动脉弓部发出重要的头向分支动脉,腔内修复中需要重建。主动脉弓的特殊解剖形态、搏动性高速血流,以及较长的腔内操作入路等增加了腔内修复的困难。传统的去分支技术是重要的辅助技术,结合烟囱技术、近端开槽和开窗技术等,可部分简化弓部腔内修复操作。而针对主动脉弓部特点设计的新的专用腔内移植物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开窗及分支设计是专用腔内移植物的两个基本设计策略,而分支设计更多地被新器械采用。腔内移植物设计的创新理念包括模块化与一体化设计,内嵌分支与外分支设计,单分支与多分支设计等。目前,复杂的弓部分支动脉重建仍需要在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实施。制定严密的手术计划,进行有效的团队配合,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长期随访观察,并在更大人群中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髂动脉泛大西洋多学科专家共识(TASC)分类中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的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主髂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数据。本研究共纳入172例患者,按照术中应用支架类型分为覆膜支架组(61例)、裸支架组(88例)和复合支架组(2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免于再次手术干预、卢瑟福分级、截肢事件和全因死亡。结果覆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和复合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总体死亡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分析靶血管5年一期通畅率在覆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和复合支架组分别为82.1%、78.3%和71.9%,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88.5%、82.6%和7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7、2.93,均P>0.05);10年随访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8.7%、52.6%和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P<0.05);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74.1%、70.6%和6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TASC分类D级病变和应用裸支架是影响中远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髂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中远期疗效,应用覆膜支架可能提高远期通畅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接受腔内治疗的3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SISMAD患者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技术成功率93.5%, 28例患者植入自膨式裸支架共36枚,1例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后89.3%的病例腹痛消失时间≤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率3.2%。术后随访时间6~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5个月。1、3、5年的腔内治疗后免于再干预率分别为100%、100%及91.7%。结论依据一定的指征对部分症状型SISMAD实施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腹段假腔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术后腹主动脉段有残余裂口而胸段无裂口、随访1年以上的急性或亚急性长段夹层病例,排除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创伤、马方综合征导致夹层的病例。最终纳入51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4±10.6)岁(范围:31~72岁)。患者符合下述任何一条标准归入扩张组:(1)腹段假腔最大增长速度≥3 mm/年;(2)腹主动脉最大径≥50 mm;(3)腹段假腔直径增长≥10 mm。采用χ²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定量资料的截点值。结果稳定组30例,扩张组21例。与稳定组相比,扩张组术后早期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更多[2(1)个比1(1)个,Z=-2.829,P=0.005],腰动脉发自假腔数量更多[5(6)支比3(5)支,Z=-2.025,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OR=3.966,95%CI:1.552~10.131,P=0.004)是腹段假腔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截点值为≥2个,曲线下面积为0.718。结论TEVAR后腹段假腔不良重塑发生率高。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2个是腹段假腔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