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相关药物在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对临床结局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全国20家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心血管用药治疗情况。根据心血管药物应用数量,将患者分为多重用药(≥5种心血管药物)组和无多重用药(<5种心血管药物)组;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再入院。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平均心血管药物数量(3.4±1.9)种,多重用药患者570例(28.3%)。与无多重用药患者相比,多重用药患者的体质指数、血压和CHA2DS2-VASc评分更高,吸烟史、永久性房颤、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OR=1.013,95%CI:1.004~1.023)、阵发性和永久性房颤(OR=1.424,95%CI:1.037~1.956;OR=1.588,95%CI:1.183~2.132)、高血压(OR=2.484,95%CI:1.912~3.226)、冠心病(OR=2.489,95%CI:1.965~3.152)和心力衰竭(OR=3.168,95%CI:2.518~3.985)为房颤患者多重用药的预测因素(均为P<0.05)。多重用药组1年随访的再入院事件显著多于无多重用药组(均为P<0.05),两组其他终点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重用药(OR=1.431,95%CI:1.142~1.795)、睡眠呼吸暂停(OR=1.720,95%CI:1.034~2.862)、2型糖尿病(OR=1.428,95%CI:1.093~1.865)和心力衰竭(OR=1.962,95%CI:1.581~2.432)是房颤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本研究中房颤患者未应用抗凝药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抗血小板治疗;而在多重用药患者中,冠心病和抗血小板治疗为未应用抗凝药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多重心血管相关用药在中国急诊房颤患者中较为普遍,是房颤患者1年随访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死亡、卒中和大出血事件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栓治疗,DAT)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三联抗栓治疗,TAT)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房颤合并ACS/PCI,且出院时接受NOAC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根据抗栓药物种类分为DAT组及TAT组。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为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支架再狭窄和非计划的血运重建)。结果①共553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其中男397例,年龄为(67.9±9.0)岁。使用DAT方案(DAT组)254例,使用TAT方案(TAT组)299例。DAT组患者年龄较大[(69.5±9.8)岁对(66.6±8.0)分,P<0.001)、男患者较少(66.5%对76.3%,P=0.011),而CHA2DS2-VASc评分[(3.9±1.8)分对(3.3±1.5)分,P=0.001]、HAS-BLED评分更高[(2.4±0.9)分对(2.2±0.8)分,P=0.013]则较高。②随访期间,DAT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大出血、小出血及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1.2%、10.6%;TAT组患者TIMI大出血、小出血和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1.3%、16.1%。Log-rank检验提示DAT组出血风险较低(P=0.040)。③DAT组与TAT组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对10.8%,P=0.645;全因死亡,3.5%对3.3%;脑卒中,2.0%对2.3%;体循环栓塞,4.7%对4.3%;心肌梗死,0.4%对0.3%;支架内血栓,0.4%对0;支架再狭窄和非计划的血运重建事件,1.6%对2.3%)。结论在房颤合并ACS/PCI患者中,NOAC为基础的DAT与TAT相比,能够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