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间充质化在2,3,7,8-四氯二苯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致胎鼠腭突融合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C57BL/6 J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妊娠第10.5天(GD10.5),实验组以28 μg/kg的TCDD(玉米油溶解)灌胃,对照组则按照等量玉米油灌胃。在GD15.5分别处死2组孕鼠,在显微镜下行胎鼠腭突的形态学观察。购买原代腭突中嵴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分为3个亚组,分别添加浓度为5、10、20 nmol/L的TCDD于培养基,对照组则使用不加TCDD的培养基。72 h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检测荧光强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腭突中嵴上皮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和腭突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共获得36只胎鼠,死胎和吸收胎3只,腭裂发生率为100%(33/33),其中完全腭裂为84.8%(28/33),部分腭裂发生率为15.2%(5/33);对照组中获得40只胎鼠,死胎和吸收胎共2只,腭裂发生率为0(0/38)。实验组和对照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培养72 h后形态均发生变化,由均一的鹅卵石样变为有伪足的星形或不规则形;对照组和实验组中5、10、20 nmol/L 3个亚组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9±0.120、0.483±0.023、1.007±0.109、1.086±0.145,荧光强度分别为53.384±5.785、36.818±8.250、64.575±8.323、76.898±3.711;腭突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7±0.112、0.781±0.095、0.284±0.046、0.216±0.040,荧光强度分别为63.672±6.135、82.632±4.474、52.608±7.525、42.664±7.659。低剂量实验组(5 nmol/L)与对照组相比,CK-19降低而vimentin升高;高剂量实验组(10、20 nmol/L)与对照组相比,CK-19升高而viment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突中嵴上皮细胞间充质化(EMT)可能是一自发程序,TCDD致腭突融合障碍可能与腭突中嵴上皮细胞EMT过程受抑制有关,且随着TCDD剂量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保持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8岁,体重50~80 kg,身高150~180 cm,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RIPC组,每组30例。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RIPC。具体步骤如下:在右上肢上臂放置袖带,充气加压使压力200 mmHg,持续5 min后袖带放气至0 mmHg,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此为1个周期,如此进行3个周期。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将袖带绑于病人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术后6 h(T2)、12 h(T3)和24 h(T4)时抽取病人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TnI和CK-MB浓度。术前和术后4周时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LVEF。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T2~4时血浆NT-proBNP、cTnI、CK-MB浓度、术后4周LVEDD和LVESD降低,LVEF升高(P<0.05)。2组病人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并指畸形分离手术术后畸形的常见表现,并探讨其相应的再修复方式。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患儿,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通过调查初次手术时情况,包括初次手术年龄、是否植皮以及术后有无感染等,分析术后畸形发生的可能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总结术后畸形的常见类型,回顾再次手术修复的主要方式,随访时从指蹼形态、手指形态、指甲形态及皮肤色差4个方面评价再修复手术后畸形的改善情况,以提出针对这类术后畸形有效的修复方案。结果初次手术平均年龄1岁5个月,15例术前皮肤并连紧张没有植皮,4例有伤口感染史;术后发生指蹼畸形27个、指体畸形53指、指甲畸形46个、皮肤明显色差15指。再修复手术中,采用Z成形加宽或皮瓣修复所有指蹼畸形,其中,13例采用双翼皮瓣成形指蹼;指体畸形均采用多Z成形松解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形成锯齿状皮瓣覆盖大部分创面,剩余创面行全厚植皮;指甲畸形,14个甲上皮歪斜的行指甲邻近皮瓣推进包裹甲缘,余未做特殊处理;皮肤色差采用Z成形错开原有大块植皮皮片,切除颜色过深皮肤,采用质地相似区域皮片植皮。再修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所有指蹼均达正常的深度及宽度;除1指侧偏矫正不全外,其余指体畸形得以矫正;除10个指甲上皮歪斜有改善外,其余指甲畸形无改善;所有病例皮肤色差均有明显好转。结论(1)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初期手术时伤口缝合张力大(勉强不植皮)以及伤口感染有关;(2)再修复手术应在初次手术后1年左右即瘢痕软化后进行;(3)指蹼畸形的再修复均应采用皮瓣成形指蹼,双翼皮瓣适用性广、成形指蹼形态好;(4)指体挛缩修复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可以显著减少植皮面积,多Z成形利用横向多余皮肤延长纵向皮肤的不足,同时可矫正指体臃肿;(5)皮瓣修整时切除原有色深的皮肤,取质地相近部位皮片植皮可减少色差;(6)指甲畸形再修复困难,多数难以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针药平衡麻醉对患儿体外循环(CPB)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转归的改善效果。方法择期CPB下TOF根治术患儿100例,年龄3~8岁,体重9~24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平衡麻醉组(ADBA组)和常规麻醉组(CA组),每组50例。ADB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 mA、脉冲宽度0.2~0.6 ms),持续刺激百会、双侧内关、合谷和郄门穴,直至术毕;CA组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于相同穴位上只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于术前30 min (T1)、手术30 min时(T2)及术后1 h (T3)、1 d (T4)、2 d (T5)、3 d (T6)和5 d (T7)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查血常规,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和TNF-α的浓度。记录住院时间和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CA组相比,ADBA组T2-7时血浆IL-6、IL-8、TNF-α的浓度和T4-7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针药平衡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CPB下TOF根治术后转归,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黄金阶段,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尤为关键,为了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有一部分体育老师开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依据,将恰当可行的教学策略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营造自由宽松的体育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不同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而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