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早期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50例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介入治疗应用动脉扩张球囊导管(4.0mm~8.0mm×40.0mm~200.0mm)及动脉自膨式血管支架(5.0mm~6.0mm×80.0mm~200.0mm)。结果50例患者介入成功48例(96%),治愈3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4%。术后未见介入相关严重并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病人实施头寸针法配合体针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202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病人,经过其同意后分组进行研究。甲组病人选择药物疗法(40例)、乙组病人行头寸针法配合体针法(40例)。对两组病人治疗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并利用统计学检验,同时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乙组病人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均好于甲组病人,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且乙组总有效率占比(97.5%),甲组占比(75%),此项研究比较,乙组有优势,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为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病人提供头寸针法配合体针法,可以明显提高病人治疗效果,缓解其症状,促使病人生活能力得以提高,此方法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年后诊断的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临床特征,提高对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认识和合理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至2020年在我院诊治的5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化结果。结果5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社会性别均为女性,首次就诊我科并诊断时均已成年。所有5例患者均有高血压,低钾血症,双侧肾上腺增生或腺瘤,合并骨质疏松。均有典型的类固醇合成相关激素谱的变化。结论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类固醇激素可以为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早期诊断,酶缺乏种类、程度的评估以及治疗提供重要帮助。对此类患者,需选用合理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24 h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探究短期1.5 mg度拉糖肽周制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及血糖控制的作用。方法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共纳入149例T2DM患者,受试患者均接受度拉糖肽周制剂1.5 mg治疗2~4周,同时使用瞬感CGM设备监测患者动态血糖水平。研究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平均血糖(MDG)、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血糖时间(TAR)及低血糖时间(TBR),次要指标包括合并药物剂量变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血压变化情况。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混合效应模型(MEM)或配对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治疗后每周的主要指标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接受1.5 mg度拉糖肽治疗4周后,受试患者的MDG水平和MAGE分别降低(0.76±0.31)和(0.50±0.13)mmol/L(均P<0.05)。治疗2周后患者每日TIR由治疗后首周内的73.91%(IQR为25.20%)升高至77.49%(IQR为24.89%),中位差异为3.58%(P<0.01),TAR(>10.0 mmol/L)则由首周内的2.95%(IQR为10.76%)降低至1.94%(IQR为7.24%),中位差异为1.01%(P<0.001),而TB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患者的收缩压较基线降低(5.2±1.5)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14例患者报告了可能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低血糖事件。结论在T2DM患者人群中,使用1.5 mg度拉糖肽周制剂治疗2~4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波动、改善短期血糖控制指标并降低血压,同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