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果糖饮食对SD大鼠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普通饮食(normal diet,ND)组和果糖(high fat and high fructose diet,HFHFD)组,干预48周后处死大鼠,取血、肝脏和脑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与免疫衰老相关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和脑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p16、p21和p5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48周处理后,2组大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有统计学差异。HFHFD组大鼠血清TG、TC、LDL-C较ND组显著升高(P<0.05),HDL-C较ND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D组相比,HFHFD组IL-2水平显著下降,IL-6和AGEs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D组相比,HFHFD组肝和脑组织中p16和p21 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p53和p2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长期果糖饮食会加速大鼠的衰老进程,其机制可能通过损伤其免疫系统和影响肝脑组织中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高脂高果糖饮食 衰老 p16 p21 p5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性糊精对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及肝脏AMPK通路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饮食组和饮食+抗性糊精组(10 g·kg-1·d-1)。第12周末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留取肝脏组织,测定TG含量,并予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脂肪沉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SREBP1、ACC、SCD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肝脏pAMPK、SREBP1、Fasn、ACC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饮食组小鼠体重增加更显著,空腹血糖(FBG)、血清TC、LDL-C、HDL-C、ALT水平均升高(P<0.01),血清AST也升高(P<0.05);肝脏油红O染色可见肝脏组织脂肪沉积明显,肝脏TG含量增加(P<0.01);SREBP1、ACC mRNA水平升高;pAMPK蛋白水平表达下降(P<0.05)。与饮食组相比,抗性糊精组小鼠体重增加较少,血清TG、TC、LDL-C、HDL-C、ALT水平较低(P<0.01),FBG降低(P<0.05);肝脏油红O染色可见肝脏脂肪沉积减少,肝脏TG含量降低(P<0.01);SREBP1、ACC、SCD1 mRNA水平下降;pAMPK水平增加,Fasn蛋白水平下降(P<0.01)。结论抗性糊精可以改善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沉积,这一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通路有关。

  • 标签: 抗性糊精 脂肪肝 肝脏脂肪沉积 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二肽基肽酶4(DPP4)是肠促胰素的裂解酶,目前其抑制剂已作为降糖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血清DPP4酶和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而代谢障碍是代谢综合征重要的一环,本研究旨在探索它和DPP4酶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崇明区城桥镇,共纳入3 644个40~70岁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同时未服用过降脂药物的常住居民。观察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岛素水平、DPP4酶活性和肝酶活性等;同时记录身高、体重、血压等参数。结果血清DPP4酶活性以其四分位值为截点分成4组(Q1-Q4)。随着血清DPP4酶活性增加,人群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升高,三酰甘油从(1.23±0.70) mmol/L升高到(2.31±1.89) mmol/L。和胆固醇水平相比,三酰甘油水平和DPP4酶活性的相关性更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系数分别为0.424、0.281、0.142、0.027],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后,结果仍成立。随着DPP4酶活性的增高,Q4组和Q1组相比有更高的罹患高三酰甘油血(OR=5.25)的风险,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及血糖水平后结果不变(OR=4.90)。结论血清DPP4酶活性与血脂水平独立相关,与血三酰甘油水平关系尤为密切。

  • 标签: 二肽基肽酶4 酶活性 血脂 三酰甘油 血糖
  • 作者: 刘雨晨 周尊海 杨架林 顾明君 吴坚 陆灏 黄珊 陈凤玲 刘志文 苏青 孙姣 李晓华 冯波 刘连勇 鲁瑾 张敏 雷涛 季黎明 赵琳 李小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032,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090,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1100,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135,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08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02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33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1999,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0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09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24 h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探究短期1.5 mg度拉糖肽周制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及血糖控制的作用。方法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共纳入149例T2DM患者,受试患者均接受度拉糖肽周制剂1.5 mg治疗2~4周,同时使用瞬感CGM设备监测患者动态血糖水平。研究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平均血糖(MDG)、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血糖时间(TAR)及低血糖时间(TBR),次要指标包括合并药物剂量变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血压变化情况。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混合效应模型(MEM)或配对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治疗后每周的主要指标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接受1.5 mg度拉糖肽治疗4周后,受试患者的MDG水平和MAGE分别降低(0.76±0.31)和(0.50±0.13)mmol/L(均P<0.05)。治疗2周后患者每日TIR由治疗后首周内的73.91%(IQR为25.20%)升高至77.49%(IQR为24.89%),中位差异为3.58%(P<0.01),TAR(>10.0 mmol/L)则由首周内的2.95%(IQR为10.76%)降低至1.94%(IQR为7.24%),中位差异为1.01%(P<0.001),而TB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患者的收缩压较基线降低(5.2±1.5)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14例患者报告了可能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低血糖事件。结论在T2DM患者人群中,使用1.5 mg度拉糖肽周制剂治疗2~4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波动、改善短期血糖控制指标并降低血压,同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

  • 标签: 糖尿病,2型 度拉糖肽 血糖波动 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