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态变化。方法收集2016—2020年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3例SCA3患者和3名正常对照,其中3例SCA3患者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重复序列拷贝数分别为14/76、20/80和21/82,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别获得其皮肤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以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肤成纤维细胞共济失调3型蛋白、高尔基基质蛋白 130(GM130)以及高尔基重排堆蛋白2(GORASP2)蛋白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态。结果通过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SCA3患者与正常对照皮肤成纤维细胞患者来源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突变共济失调3型蛋白,细胞活力降低(t=5.06,P=0.007)、凋亡增加(t=3.77,P=0.020),高尔基体形态发生碎裂,GM130表达量增加(t=5.23,P=0.006),GORASP2蛋白表达量下降(t=4.35,P=0.01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尔基体结构混乱。结论SCA3患者来源皮肤成纤维细胞高尔基体发生碎裂,高尔基体形态和结构异常可能参与了SCA3发病。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成纤维细胞 皮肤 高尔基体 细胞凋亡 细胞活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phosphorylated α synuclein,p-α-syn)在皮肤神经中沉积特点,以及其作为帕金森病外周生物标志物可能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5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健康志愿者31名,进行13项纤维神经病和症状问卷(SFN-SIQ)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按照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n=7)和静止性震颤(n=8)2个亚组,并以Hoehn-Yahr分级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其中0~2.5级为早期组(n=11),3.0~5.0级为中晚期(n=4)。采用环形钻孔器取帕金森病患者小腿和颈部皮肤,健康对照组只取小腿部位皮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α-syn在皮肤神经中沉积情况并计数穿过单位长度基底膜神经纤维数量即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结果12/15帕金森病患者表皮下神经丛、真皮神经束、汗腺、立毛肌、血管或毛囊周围神经中可见点状或线状p-α-syn沉积,健康对照组皮肤中未见沉积。p-α-syn在单个部位沉积阳性率分别为小腿6/15、颈部7/15,总阳性率为12/15。帕金森病组IENFD为(6.85±1.94)根/mm,较对照组[(10.45±3.70)根/mm]明显下降(t=-3.303,P=0.002),与SFN-SIQ评分呈负相关(r=-0.561,P=0.046)。疾病早期与中晚期患者之间,以及以震颤和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患者之间比较,p-α-syn沉积阳性率和IE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α-syn在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纤维中沉积,伴随IENFD明显下降。提示皮肤神经中p-α-syn沉积可能帕金森病固有的外周病理改变,有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外周生物标志物可行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 皮肤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个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家系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筛查其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2017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家系,完善体格检查、电生理检测,应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其致病基因,并在家系内和正常人群中筛查候选突变。结果该家系共有4例患者。先证者男性,25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上肢远端较早受累且上肢受累严重,不伴有明显感觉异常。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改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伴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感觉神经未见异常。先证者外公、舅舅和表弟有类似临床表现和肌电图表现。靶向测序发现先证者存在GARS基因c.880G>A(p.G294R)突变,其母亲及患病舅舅和表弟存在此突变,家系内其他正常人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均不携带此变异。该突变为新发突变,在dbSNP、ExAC和 1000G数据库中均未有报道。结论首次在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家系中发现GARS基因c.880G>A(p.G294R)突变,扩大了GARS基因突变致病谱。

  • 标签: 遗传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 GARS基因 基因突变 腓骨肌萎缩症
  • 简介:摘要克雅病类由具有传染性致病朊蛋白所致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难以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目前,研究者们在克雅病影像学、脑电图、脑脊液特殊蛋白检测等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临床实践,而近年来致病朊蛋白检测新方法发展更是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巨大帮助,具有着极大临床应用前景。笔者现围绕近年来克雅病流行病学及分型、病因及病理机制,尤其其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步提高克雅病认识。

  • 标签: 克雅病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 致病朊蛋白 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 实时震动诱导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突变型RAB39B基因表达水平及RAB39B细胞自噬水平和α-突触核蛋白影响,并初步探索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基于前期发现由RAB39B基因新突变c.536dupA导致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工作背景,构建含有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536),与RAB39B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利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至N2a细胞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接受pcDNA3.1-HA转染N2a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来明确突变型RAB39B表达水平及RAB39B自噬功能和α-突触核蛋白影响。结果在N2a细胞模型中,突变型RAB39B转录水平约为野生型RAB39B2倍,而突变型RAB39B蛋白水平(0.30±0.00)明显低于野生型(1.50±0.25,t=8.313,P<0.05),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后突变型RAB39B蛋白水平有所升高(0.70±0.10,t=6.925,P<0.05);RAB39B基因突变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Ⅰ值(3.11±0.30)显著低于野生组(7.03±0.20,t=18.831,P<0.05);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RAB39B不影响内源性α-突触核蛋白水平,而过表达野生型RAB39B会导致外源性野生型和突变型(p.A53T)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野生型:由0.60±0.11上升至1.25±0.08,t=8.254,P<0.05;突变型:由0.55±0.08上升至1.15±0.08,t=9.293,P<0.05]。结论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蛋白稳定性下降,突变型蛋白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且该突变可能影响细胞自噬水平;RAB39B蛋白可能与α-突触核蛋白存在体内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参与α-突触核蛋白稳态水平维持。

  • 标签: 帕金森病 X染色体 自噬 α-突触核蛋白 RAB39B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