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以下简称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5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0~70岁。清创后行间歇模式VSD治疗3~10 d,负压值为-10.67 kPa,创面面积为5.0 cm×3.0 cm~10.0 cm×7.0 cm。创面控制感染、消肿后采用牵张器持续牵张治疗3~5 d,牵张后创面面积为5.0 cm×0.3 cm~10.0 cm×0.5 cm,全层缝合封闭创面。缝合术后2周观测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等级,随访足部再次形成溃疡创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创面瘢痕情况。结果缝合术后2周,23例患者创面甲级愈合,2例患者牵张期间创面再次出现软组织感染溃疡,经抗感染、彻底清创及VSD处理后,创面再次行牵张治疗16 d后愈合。随访3~36个月,23例患者牵张创面遗留线性瘢痕,皮肤的弹性、色泽、触觉均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肢体活动度好;2例患者创面局部瘢痕增生明显。1例患者随访10个月时糖尿病足复发,患肢血管闭塞严重伴坏疽,予以小腿截肢。结论采用牵张器联合VSD治疗糖尿病足创面,避免了供区损伤,创面愈合后外观与邻近皮肤相似,修复效果较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取72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博来霉素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PBS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皮下注射10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8 d。注射7、14、21、28 d,每组分别取6只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变化,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取注射28 d皮肤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皮肤组织厚度;Masson染色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取注射7、14、21、28 d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 Ⅱ)和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2)取实验(1)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收集第3~6代成纤维细胞(F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细胞不予任何刺激,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细胞分别加入2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刺激72 h,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 Ⅱ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小鼠注射7、14、21、28 d背部皮肤菲薄、红润、静脉血管清晰,单纯PBS组从注射14 d起穿刺部位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博来霉素组小鼠注射7 d皮肤红润,穿刺点处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注射14 d,皮肤轻微变白;注射21 d,皮肤明显变白,周围血管不清晰;注射28 d,皮肤变白,周围血管无法辨认。(2)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相近(t=0.79,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明显增加(t=0.50、0.50,P<0.01)。(3)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相似,均可见少量胶原,胶原排列整齐有序,毛囊分布均匀;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胶原数目显著增多,但排列杂乱无序,毛囊数明显减少。(4)注射7、14、21、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t=0.99、0.98、0.50、0.51,0.50、0.50、0.52、0.51,P<0.05或P<0.01)。(5)注射7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单纯PBS组(t=0.93,P<0.05)。注射14、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74、0.70、0.58,0.49、0.51、0.74,P<0.05)和单纯PBS组(t=0.94、0.65、0.65,0.77、0.49、0.51,P<0.05)。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0.50、0.44,P<0.05)和单纯PBS组(t=0.97、0.55,P<0.05),而LC3 Ⅱ的mRNA表达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51、0.98,P<0.01)。(6)注射7、14、21、28 d,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LC3 Ⅱ的蛋白表达为0.167±0.042、0.122±0.016、0.553±0.078、0.118±0.035,0.120±0.023、0.117±0.061、0.581±0.039、0.159±0.065,0.233±0.027、0.304±0.031、1.020±0.010、0.089±0.045。注射14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86、0.89,P<0.05)和单纯PBS组(t=0.42、0.89, P<0.05)。注射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82、0.45、0.50,0.79、0.51、0.50,P<0.01)。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77、0.54、0.52,0.50、0.51、0.50,P<0.05)。(7)培养72 h,博来霉素组Fb中LC3 Ⅱ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结论博来霉素刺激皮肤纤维化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先升高后降低,自噬过程被激活,有望逆转皮肤纤维化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6—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手术的3例女性患者(10~25岁)废弃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DSC,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使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人ADSC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将人ADSC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2 h后,观察RAW264.7细胞对人ADSC外泌体的吞噬情况。将RAW264.7细胞分为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适宜时间的PBS组及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相应时间点的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每组3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及IL-10的mRNA表达。将RAW264.7细胞分为PBS组、单纯LPS组、LPS+ADSC外泌体组,每组3孔,按前一实验筛选的时间进行相应刺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1β、TNF-α、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蛋白表达。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外泌体组和PBS组,每组12只,在背部造成1 cm×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2组小鼠创面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伤后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IL-1β、TNF-α及IL-6的mRNA表达。伤后3、6、9、12、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伤后15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及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CD31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Ki67阳性细胞比、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及两者的荧光强度。动物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12 h,细胞呈典型梭形结构,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为ADSC。外泌体呈囊泡状,粒径29~178 nm,表达CD9、CD63及TSG101而不表达β肌动蛋白。共培养12 h后,人ADSC外泌体成功被RAW264.7细胞吞入细胞质。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39.10、14.55、28.80、4.74,48.80、22.97、13.25、36.34,23.12、18.71、29.19、41.08,11.68、18.06、8.54、43.45,62.31、22.52、21.51、37.13,P<0.01),选择各种炎症因子表达均高表达的刺激12 h作为后续实验时间点。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44.20、51.26、14.71、8.54,P<0.01);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单纯LPS组(t值分别为22.89、25.51、8.03,P<0.01),而IL-10、TGF-β和VEGF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LPS组(t值分别9.89、13.12、7.14,P<0.01)。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NOS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和LPS+ADSC外泌体组(t值分别为11.20、5.06,P<0.05或P<0.01),A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LPS+ADSC外泌体组(t=15.01,P<0.01)。伤后1 d,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浓度及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15.44、12.24,9.24、7.12、10.62,P<0.01)。伤后3、6、9、12、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未愈合率分别为(73.2±4.1)%、(53.8±3.8)%、(42.1±5.1)%、(24.1±2.8)%、0,均分别明显低于PBS组的(82.5±3.8)%、(71.2±4.6)%、(52.9±4.1)%、(41.5±3.6)%、(14.8±2.5)%(t值分别为4.77、8.93、5.54、7.63、7.59,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明显长于ADSC外泌体组(t=9.50,P<0.01),CVF明显低于ADSC外泌体组(t=9.15,P<0.01)。伤后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组织CD31阳性表达和新生血管数(t=12.99,P<0.01)明显多于PBS组,Ki67阳性细胞比明显高于PBS组(t=7.52,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为(12.33±1.97)%,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的(1.78±0.29)%(t=13.04,P<0.01),且iNOS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Arg1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t=35.16,P<0.01)。结论人ADSC外泌体可以减轻小鼠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强创面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选择与临床治疗。方法以179例复杂性胆囊经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采用针对性治疗与观察,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分析手术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9例患者均于入院12~72小时内手术,均获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手术时间48~150min,平均(76.3±7.4)min,术中出血90~250mL,平均(142.6±10.1)mL,腹腔引流管在引流量低于12mL/d,并经复查B超无腹腔积液后拔除,术后住院天数3~12d,平均(10.1±3.4)d,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经加强换药后好转,保守治疗,充分引流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选择与临床治疗是具有一定困难和风险的,只有熟练掌握胆囊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和相关技能,才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毛囊单位提取(FUE)移植术治疗瘢痕性毛发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18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性秃发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5±9)岁,秃发面积占整个头皮的1%~30%],对患者行FUE移植术治疗。治疗过程为术前设计、提取和制备毛囊单位、受区打孔、毛发种植。随访时计算毛发成活率、成活毛发密度,观察毛发生长情况及并发症,同时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和无效4级标准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植发效果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9~24个月随访,56例患者毛发成活率为(70±9)%,成活毛发密度为(35±8)根/cm2。Ⅰ期术后疗效评定中,非常满意者34例(60.7%)、满意者16例(28.6%)、6例(10.7%)患者认为治疗有效但是不满意。不满意的6例患者和满意的16例患者进行了Ⅱ期移植手术,Ⅱ期术后疗效评定中,非常满意者19例(86.4%)、满意者3例(13.6%)。所有患者未进行Ⅲ期手术。移植毛发生长自然,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FUE移植术能有效地治疗并改善瘢痕性秃发,且创伤小、并发症少、供区不遗留瘢痕、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与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在难固定部位创面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难固定部位需行中厚皮移植术患者129例,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中厚皮移植术后难固定部位是否采用了NPWT将患者分为NPWT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2±6)岁]和常规加压包扎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30±5)岁]。2组患者难固定部位清创移植中厚皮后,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创面采用干纱布填塞后,绷带常规加压包扎;NPWT组患者创面干纱布填塞后放置引流泡沫或引流管,半透膜粘贴密闭,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范围-16.6~-9.9 kPa。NPWT组于术后5 d、常规加压包扎组于术后7 d首次换药时打开包扎,观察并计算皮片成活面积和比例、血肿面积和比例、皮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另统计术后换药次数和住院天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 & Cox近似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为(420±94)cm2,明显大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322±97)cm2(t′=12.33,P<0.01);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比例为(97.0±2.3)%,明显高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74.4±4.8)%(t′=50.11,P<0.01)。(2)首次换药时,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为(31.7±10.1)cm2,明显大于NPWT组的(3.2±0.7)cm2(t′=23.04,P<0.01);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比例为(7.3±2.3)%,明显高于NPWT组的(0.7±0.3)%(t′=76.21,P<0.01)。(3)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中皮片移动1例、无皮片边缘撕裂病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1.5%(1/67);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中皮片移动4例、皮片边缘撕裂2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9.7%(6/62)。NPWT组患者皮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加压包扎组(P<0.05)。(4)NPWT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7.93,P<0.01),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11.71,P<0.01)。结论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持续NPWT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植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