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的女性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剔除随访脱落患儿后,侧腹部组纳入28例、下腹部组纳入29例,年龄分别为5(3,8)、5(3,7)岁。对下腹部组患儿20(12,26)cm2创面采用于腹下区横行皮纹处切取的(24±10)cm2全厚皮片修复,侧腹部组患儿23(16,32)cm2创面采用于脐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侧腹部区切取的(24±9)cm2全厚皮片修复,供区切口均行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供受区均行-10.64~-6.65 kPa持续负压治疗,术后7 d开始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治疗供区。记录供区使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情况、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拆线时间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术后1、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区瘢痕情况并计算2个时间点VSS评分差值,用直尺测量供区瘢痕宽度并计算2个时间点瘢痕宽度差值。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Cochran&Cox近似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侧腹部组术后供区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时间≥4周患儿比例明显高于下腹部组(P<0.05)。术后7 d,侧腹部组中出现供区切口部分裂开、供区周围皮肤红肿、供区脂肪液化的患儿各1例,下腹部组1例患儿供区出现切口部分裂开;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P<0.05)。与侧腹部组相比,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拆线时间显著缩短(t'=17.23,P<0.01)。术后7 d,下腹部组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侧腹部组(t'=20.14,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分别为(2.7±0.9)、(2.8±1.0)分,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的(7.1±2.2)、(9.1±2.7)分(t值分别为10.00、11.15,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t=3.10,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升高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8.12,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分别为2.0(1.0,2.0)、2.0(2.0,3.0)mm,均明显窄于侧腹部组的6.0(4.0,10.0)、8.5(5.0,12.0)mm(Z值分别为-13.41、-14.70,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明显增宽(Z=-2.79,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增宽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14.93,P<0.01)。结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尤其是女性患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符合美学修复原则;与侧腹部全厚皮片移植相比,下腹部全厚皮片移植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瘢痕增生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行腹部抽脂术的1名35岁健康女性术后弃用腹部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呈长梭形的原代AD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表达ADSC表面标志物CD29、CD90,阴性表达CD34、CD45。取第3代ADSC进行后续实验。采用慢病毒介导的HGF转染ADSC 4 h(获得HGF修饰ADSC)后,常规培养24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转染率。取81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后,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1.5 cm×1.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SC组、HGF修饰ADSC组,每组27只,均分别于伤后1、3、7 d在创周注射相同体积的相应物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各组9只大鼠,于伤后0(即刻)、3、7、10、14 d(注射日注射后)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伤后3、7、10、14 d创面愈合率。伤后3、7 d行当日注射后分别处死各组剩余大鼠中的9只,取创周皮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伤后3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及伤后7 d 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伤后7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伤后3 d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伤后7 d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24 h,转染HGF的ADSC形态良好,与未转染ADSC无差异,转染率达90%。伤后3、7、10、14 d,HGF修饰ADSC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5±1.0)%、(75.2±2.0)%、(92.2±1.3)%、(99.1±1.8)%,显著高于PBS组的(21.4±1.3)%、(61.4±1.5)%、(80.1±2.1)%、(92.4±1.8)%和单纯ADSC组的(25.1±2.1)%、(67.2±1.3)%、(89.3±1.4)%、(95.1±2.1)%(t=1.452、0.393、0.436、0.211,4.982、3.011、4.211、7.503,P<0.05或P<0.01)。伤后3 d,与PBS组和单纯ADSC组比较,HGF修饰ADSC组大鼠创周皮肤组织中TNF-α、IL-1β的mRNA表达及核因子κB-p65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t=7.281、17.700、9.447,6.231、13.083、7.783,P<0.01),IL-10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t=-6.644、-6.381,P<0.01)。伤后7 d,与PBS组和单纯ADSC组比较,HGF修饰ADSC组大鼠创周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及VEGF表达水平、Akt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t=-5.126、-4.347、-5.058、-3.367,-10.694、-19.876、-4.890、-6.819,P<0.05或P<0.01)。结论HGF修饰的人ADSC可显著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1β表达,促进IL-10、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VEGF的表达相关,且可能与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促进Akt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与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在难固定部位创面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难固定部位需行中厚皮移植术患者129例,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中厚皮移植术后难固定部位是否采用了NPWT将患者分为NPWT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2±6)岁]和常规加压包扎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30±5)岁]。2组患者难固定部位清创移植中厚皮后,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创面采用干纱布填塞后,绷带常规加压包扎;NPWT组患者创面干纱布填塞后放置引流泡沫或引流管,半透膜粘贴密闭,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范围-16.6~-9.9 kPa。NPWT组于术后5 d、常规加压包扎组于术后7 d首次换药时打开包扎,观察并计算皮片成活面积和比例、血肿面积和比例、皮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另统计术后换药次数和住院天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 & Cox近似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为(420±94)cm2,明显大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322±97)cm2(t′=12.33,P<0.01);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比例为(97.0±2.3)%,明显高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74.4±4.8)%(t′=50.11,P<0.01)。(2)首次换药时,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为(31.7±10.1)cm2,明显大于NPWT组的(3.2±0.7)cm2(t′=23.04,P<0.01);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比例为(7.3±2.3)%,明显高于NPWT组的(0.7±0.3)%(t′=76.21,P<0.01)。(3)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中皮片移动1例、无皮片边缘撕裂病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1.5%(1/67);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中皮片移动4例、皮片边缘撕裂2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9.7%(6/62)。NPWT组患者皮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加压包扎组(P<0.05)。(4)NPWT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7.93,P<0.01),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11.71,P<0.01)。结论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持续NPWT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植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