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股骨头负重区压缩对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损伤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73.2±6.5)岁(范围60~87岁)。术中对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未行处理。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4例,前柱+后半横断骨折12例,"T"形骨折4例,横断骨折4例,后柱+后壁骨折2例;其中14例伴髋臼关节面压缩,29例伴关节脱位。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Matta分类法评价髋臼骨折复位、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Ficat-Alert分期评估股骨头坏死。将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Ⅲ期、Ⅳ期或创伤性关节炎Ⅲ、Ⅳ级或接受关节置换术定义为手术失效。术前、术后(第2~5天)行骨盆CT扫描,于冠状面、横断面片测量股骨头压缩大小,并计算压缩体积。将压缩严重程度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小(<1 cm3)、中(1~2 cm3)、大(>2 cm3)。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股骨头压缩体积是否为手术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随访(34.7±8.9)个月(范围25~54个月)。术前测量大、中、小体积股骨头压缩患者分别为7例、14例、15例;术后分别为12例、10例、14例。Matta分类:优6例、良22例、差8例,优良率78%(28/36)。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 s评分为优2例、良8例、可5例、差21例,优良率28%(10/36)。随访期间发生手术失效20例,失效率56%(20/36)。手术失效组与非手术失效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Matta分类、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及合并关节脱位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股骨头负重区压缩体积频数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7,P<0.001)。股骨头负重区域大、中、小体积压缩患者的手术失效率分别为92%、80%、7%,股骨头负重区大中体积的压缩为手术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33,P<0.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压缩的老年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率;但大中体积的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明显影响治疗结果,术后2年内有极高的手术失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QO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钢板内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实施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住院天数、手术时间、骨折愈合天数、QOL评分、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4.1%,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67.6%,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天数(5.1±0.7)低于对照组的住院天数(7.6±0.9),研究组所用手术时间(39.6±5.1)分钟短于对照组所用的手术时间(80.2±4.8)分钟,研究组的骨折愈合天数(42.9±8.2)短于对照组的愈合天数(58.1±8.1),研究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QOL各项评分分别为(82.5±4.7)、(83.3±3.9)、(85.7±4.7)和(86.1±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4.3)、(75.2±4.1)、(79.6±3.5)和(79.5±3.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微型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关节的僵硬现象,所需手术时间更短,使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更快更佳,可以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的优点和缺点及应用体会。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对11例旋转撕脱性离断趾行断趾再植术,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机器皮带绞伤5例,碾压伤4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左趾4例,右趾7例,均为完全离断,均伴有屈伸肌腱近端抽出。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微信随访2例。结果术后9例趾完全成活,2例趾坏死。断趾再植成活率为81.8%(9/11),手术时间2~3 h,平均2.5 h。X线片复查示,术后8~12周成活趾骨折及关节融合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5个月。成活趾外形饱满,趾甲生长良好。末次随访时趾端静态TPD为8~12 mm,平均10 mm。患足行走及跑步无影响。结论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行趾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术具有视野暴露良好、镜下操作方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再植成活率高的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在治疗持续性胰外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的12例因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外伤或胰腺手术导致持续性胰外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30~65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均行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随访胰瘘复发、新的胰液积聚、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持续性胰外瘘9例,胰腺外伤致持续性胰外瘘2例,胰腺手术致持续性胰外瘘1例。手术操作时间38~54 min,中位数47 min,均为操作1次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100.0%(12/12)。随访2~29个月,中位数22.5个月。手术后7 d内,所有患者均拔除经皮引流管。1例(8.3%)术后17 d胰瘘复发,考虑支架管堵塞,采用相同方法再次放置支架管后痊愈。术后6个月复查2例(16.7%)支架管脱落,其中1例再次出现假性囊肿(胰瘘复发),观察9个月胰腺假性囊肿逐渐增大至最大径7 cm时,在内镜下放置双猪尾巴引流管痊愈。另1例患者无胰瘘复发或假性囊肿。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新的胰液积聚、发热、出血、感染、器官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无患者死亡。结论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治疗持续性胰外瘘技术简单、安全、效果好。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手三阳关解结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致腕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门诊收治的66例类风湿关节炎所致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与对照组,各33例。在基础治疗上,针刀组采用手三阳关解结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三阳关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1个月后观察两组腕关节功能、腕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腕关节红外热像温度的改变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刀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6.97%,高于对照组的66.66%(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腕部红外热像较同组治疗前温度有所下降,且针刀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三阳关解结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可显著提高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结合"O"型臂辅助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41±12.56)岁(范围25~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67±5.81)d(范围4~24 d)。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挤压伤2例。Tile分型:B型3例(B2型2例、B3型1例),C型9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2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7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2例,均为Gibbons Ⅱ级损伤。7例行术中患侧肢体牵引复位及Starr架固定维持;2例术中双下肢分别行纵向骨牵引进行复位;3例Tile B型骨折以Schanz钉进行复位,骨盆外固定器维持复位。复位后以"O"型臂透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在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置入空心螺钉,完成置钉后再次行"O"型臂透视验证螺钉位置。记录每枚螺钉置入的时间、手术时间,随访观察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7±1.99)个月(范围6~12个月)。12例患者共植入27枚螺钉,单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1.8)min(范围9~31 min)。所有患者均为闭合复位后和置钉完成后各行一次"O"型臂透视,手术时间为(257.78±80.63)min(范围160~450 min)。置钉完成后"O"型臂透视证实23枚螺钉一次置入满意位置,首次置钉位置满意率85%(23/27)。1枚螺钉稍突入S1椎管、3枚螺钉突破耻骨支皮质,均未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及临床症状。2例术前合并GibbonsⅡ级骶丛损伤患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仍为Ⅱ级但麻木范围较术前减小,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为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2%(11/12)。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量化评估系统评分为(85.75±5.82)分(范围74~96分),优8例、良4例。1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机器人结合"O"型臂辅助经皮螺钉固定具有操作安全、置钉精准及可减少放射线暴露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