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运动性失语患者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强制诱导言语疗法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内就诊的60例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实验组(30例,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强制诱导言语疗法),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CADL评分、AQ评分更高,言语功能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强制诱导言语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运动性失语患者症状,促进言语功能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给予患者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困难、1例声音嘶哑,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出现2例呼吸困难、2例声音嘶哑、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效果显著,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应用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工作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我院所纳入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收治数量为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方式将其划分成2组,命名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分别纳入42例,常规组运用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选择鼻内镜手术治疗,针对试验组与常规组的临床指标、手术前后鼻腔鼻窦结局评分实施组间对照。结果:(1)试验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出血量、疼痛感低于常规组患者,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值<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2)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前鼻腔鼻窦结局评分对比结果显示为P值>0.05,不具备显著的二组差异性。试验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后鼻腔鼻窦结局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值<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结论: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完成的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术前拍摄的螺旋CT数据导入计算机导航工作站,完成术前规划;术中通过原有外伤创口或局部小切口入路,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精确定位异物并取出。术后常规随访,观察口腔颌面部形态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龄(38.3±20.2)岁(2~77岁),异物主要包括金属类、鱼刺、碎玻璃等。手术时间为(50.6±16.5) min(30~90 min),过程顺利,异物均成功取出。创口或手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术,可以精确定位异物的位置,并实施微创化手术操作精确取出异物,对面部外观损伤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采用超选择栓塞治疗的腹腔内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总结治疗经验。结果21例患者均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假性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以微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其中10例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巩固栓塞。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栓塞假性动脉瘤的载瘤动脉近端血管,3例患者于假性动脉瘤载瘤动脉的远端和近端行"三明治"栓塞,技术成功率100%(21/21),初次栓塞的临床成功率81.0%(17/21),二次栓塞后总体临床成功率为85.7%(18/21)。4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腹痛,1例患者发生脾脏部分梗死,予对症抗炎治疗后好转。结论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