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调查特重度烧伤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从我科康复出院的37名特重度烧伤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其生活质量,收集包括患者自理能力、人口学特征等资料予以分析。结果:照护者生活质量在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的得分分别是:(37.0±16.0)分、(27.5±27.5)分、(55.0±22.0)分、(53.0±22.5)分、(49.0±26.0)分、(42.5±27.5)分、(40.0±30.0)分、(44.8±27.2)分,总分(45.6±23.7)分。照护者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患者的自理能力对照护者生活质有影响(p<0.05)。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较差,需要专业的护理干预,改善其身心健康。
简介:摘 要:此作品《猎食者》是以三组人物肖像组成的油画作品,主题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人类探索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也由来已久。远在先秦的著作中,就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阐述。这组作品在画面中主要安排了人物与自然界生物和动物等主要内容和形象,通过写实的表现方法,反映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通过这组作品来警醒人们自我约束,与社会和环境协调共生。本次创作我积极借鉴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自己对写实油画的理解,经过起小稿,做色稿等环节,画面整体达到了比较写实,我想要呈现的结果。通过本次创作我认为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凝聚着我们的理想、愿望、需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画面的我来说它是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家庭营养支持在肠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消化营养科和小儿外科自2009年1月起收治肠衰竭患儿实施家庭营养情况、目前营养状况及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施HPN患儿10例,其中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患儿7例,慢性假性肠梗阻患儿3例,其中7例SBS患儿剩余小肠长度(36.7±32.4)cm。开始HPN年龄(5.4±4.7)岁,随访时间(3.1±2.1)年。HPN开始前,在我院进行肠外营养(391.8±340.1)d,出院后HPN(619.5±669.1)d。家庭肠内营养(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途径均采用管饲喂养,其中3例治疗中转为经口喂养,HEN(536.1±429.6)d。每天家庭营养摄入总热量与指南推荐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104.0%±39.0%,其中HP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46.5%±21.3%,HE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57.5%±29.2%。随访发现,3例患儿为重度营养不良,5例为中度营养不良,2例为轻度营养不良。4例患儿HPN发生导管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5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0例患儿均未发生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结论开展HPN是可行的,但有待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支持。目前HPN仍存在较多营养供给不足及营养相关并发症。建议营养支持团队指导更科学的营养筛查及营养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家庭营养支持在肠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消化营养科和小儿外科自2009年1月起收治肠衰竭患儿实施家庭营养情况、目前营养状况及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施HPN患儿10例,其中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患儿7例,慢性假性肠梗阻患儿3例,其中7例SBS患儿剩余小肠长度(36.7±32.4)cm。开始HPN年龄(5.4±4.7)岁,随访时间(3.1±2.1)年。HPN开始前,在我院进行肠外营养(391.8±340.1)d,出院后HPN(619.5±669.1)d。家庭肠内营养(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途径均采用管饲喂养,其中3例治疗中转为经口喂养,HEN(536.1±429.6)d。每天家庭营养摄入总热量与指南推荐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104.0%±39.0%,其中HP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46.5%±21.3%,HE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57.5%±29.2%。随访发现,3例患儿为重度营养不良,5例为中度营养不良,2例为轻度营养不良。4例患儿HPN发生导管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5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0例患儿均未发生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结论开展HPN是可行的,但有待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支持。目前HPN仍存在较多营养供给不足及营养相关并发症。建议营养支持团队指导更科学的营养筛查及营养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规律及MDSC在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手术的30例受者术前及术后1、7、14、30、90 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的细胞比例;以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肺部感染组和急性排斥组外周血MDSC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以移植术前1 d水平[(2.02±1.90)%、(0.39±0.30)%、(1.63±1.48)%]作为基线,肾移植受者外周血MDSC、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o-MDSC)、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水平均于术后1 d大幅度上升[(6.76±4.85)%,(1.21±0.85)%,(5.55±3.01)%]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达到峰值后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0 d时降至术前水平[(2.01±1.84)%、(0.53±0.36)%、(1.49±1.01)%],随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90 d时MDSC比例高于移植前水平[(2.34±1.38)%、(0.68±0.39)%、(1.67±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Mo-MDSC于术后1 d显著低于对照供者[(1.21±0.85)%比 (2.19±1.08)%,t=2.95,P<0.05],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0.56±0.48)%比 (0.31±0.21)%,t=1.586,P<0.05];G-MDSC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1.99±1.01)%比 (1.04±0.46)%,t=2.885,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正常人[(1.79±1.48)%、(0.34±0.29)%]、尿毒症患者[(1.92±1.58)%、(0.39±0.29)%]及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受者[(2.36±2.30)%、(0.62±0.42)%],肾移植术后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Mo-MDSC[(3.80±3.47)%、(1.90±1.72)%]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DSC两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外周血MDSC与G-MDSC[(1.28±1.18)%、(0.89±0.75)%]明显降低,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3、3.785,P<0.05),与正常人、尿毒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MDSC[(0.47±0.53)%]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受者体内MDSC扩增早期受手术炎性反应影响,后期和免疫抑制及免疫稳态形成密切相关;Mo-MDSC主要发挥抑制受者炎性反应,而G-MDSC的动员与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为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育龄人群中21种遗传代谢病的携带率,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依据,同时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集897位无关健康个体(包括143对夫妇)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该897位个体的54个基因(21种遗传代谢病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筛选在数据库记载的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结果897位个体中检出数据库记载的54个致病基因中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共140个,总频次为183次,人均携带0.20个。一对夫妇同时携带SLC25A13基因致病性变异,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生育一健康婴儿。检出的变异涉及40个基因,变异数频次较多的5个基因分别是ATP7B、SLC25A13、PAH、CBS和MMACHC。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人群中该21种遗传代谢病发病率约为1/1100,发病率较高的5种单基因病是瓜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和苯丙酮尿症。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21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在中国育龄人群中的携带率及发病率,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孕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是主动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阻断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PN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病情缓解率、复发率及护理总满意度,并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病情复发率为5.00%(3/60),低于对照组的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病情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认知水平、情感水平、总体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5.00%(57/60),高于对照组的76.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PNS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长三角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江苏、浙江、上海8家PICU收入的脓毒症病例,分为普通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主要观察终点为在院死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入院来源、入院首日儿童脓毒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pSOFA)、基础疾病,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医保状态、住院费用和家庭年收入)。结果研究期间共4 983例患儿收入PICU,脓毒症患儿651例(13.1%),病死率11.7%(76/65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占比28.3%(184/651),病死率20.1%(37/184)。脓毒症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为0.9岁,婴儿组331例(50.8%),幼儿组129例(19.8%),学龄前组86例(13.0%),学龄组77例(11.8%),青春期组28例(4.3%)。入院首日pSOFA分值中位数为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OFA分值对应脓毒症在院死亡的OR值为1.4(95%CI 1.3~1.5)。医保患儿自动出院占14.6%(41/281),自费患儿自动出院占27.4%(93/3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的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 446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 678元;脓毒症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6 109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1 433元。结论PICU脓毒症相关的病死率高,pSOFA评分对脓毒症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脓毒症的社会经济负担重,相对医保家庭,自费家庭选择自动出院的比例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长三角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江苏、浙江、上海8家PICU收入的脓毒症病例,分为普通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主要观察终点为在院死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入院来源、入院首日儿童脓毒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pSOFA)、基础疾病,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医保状态、住院费用和家庭年收入)。结果研究期间共4 983例患儿收入PICU,脓毒症患儿651例(13.1%),病死率11.7%(76/65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占比28.3%(184/651),病死率20.1%(37/184)。脓毒症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为0.9岁,婴儿组331例(50.8%),幼儿组129例(19.8%),学龄前组86例(13.0%),学龄组77例(11.8%),青春期组28例(4.3%)。入院首日pSOFA分值中位数为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OFA分值对应脓毒症在院死亡的OR值为1.4(95%CI 1.3~1.5)。医保患儿自动出院占14.6%(41/281),自费患儿自动出院占27.4%(93/3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的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 446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 678元;脓毒症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6 109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1 433元。结论PICU脓毒症相关的病死率高,pSOFA评分对脓毒症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脓毒症的社会经济负担重,相对医保家庭,自费家庭选择自动出院的比例更高。